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强国之路 >> 文化发展 >> 正文  
  影展助我们发现社会盲点         
影展助我们发现社会盲点
[ 作者:朱大可    转贴自:新快报    点击数:1244    更新时间:2009-01-24    文章录入:admin ]
和朱大可的谈话是有点出乎意料的,作为一个著名的文化批评家,他的招牌应该是犀利。但是在聊到摄影,聊到连州国际摄影节的时候,流露出来的,只是对于摄影本身的喜爱和对于中国摄影师的期盼。只有在这个时候,我们才能看到那张高悬的犀利招牌背后,蕴含的其实是守望的热血。
 
言寸土:作为一名著名的文化批评家,您认为摄影之于文化,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朱大可:我认为摄影的主要功能是发现和记忆。摄影机所捕捉的事件或意象,往往是世人所忽略的的细节,只有经过摄影者的收集和放大,才能显现其与我们的关系,并且发现其中的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基于人类是健忘的动物,以及我们民族所患的记忆遗忘症,摄影有助于保留被消灭的记忆,唤醒那些已经遭到遗忘的事物。无论如何,自从摄影术被发明出来之后,我们就开始依赖这个伟大的机械和光学的眼睛。它记载了本土文明的各种碎片。
  
言寸土:世界其他地方也有着很多历史悠久、影响巨大的摄影节,您觉得它们和您即将参加的这个连州摄影年展有何异同处?
 
朱大可:所有的著名摄影展都把人类生存(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双重关系)作为自身的终极关怀。我认为这是不可动摇的人本主义目标,就这点而言,近年来的中国摄影展,已经有了长足进步,努力改变着自己作为意识形态装饰橱窗的单一功能。但我认为,就揭示现实的深刻性而言,中国摄影家还需要更多的努力。
 
言寸土:中国独特的文化环境对摄影也有着独特的影响吗?
 
朱大可:中国独特的民族(地缘)和历史资源,以及中国作为转型社会在全球范围里的独特性,都是本土摄影家的先天优势。这些体系为摄影家提供了罕见的天然素材,就逻辑上而言,中国应该是滋养摄影大师的丰厚土地。但中国人本主义摄影思潮发轫很迟。它过于年轻,缺乏足够的内省和沉思力量。许多摄影家满足于独特的影像素材的发现,热衷于在国际深影展上获奖,心态比较浮躁,缺乏对素材的沉思和逻辑概括力。在我看来,摄影不是一种简单的二维展示,而是一种深刻的三维揭示。展示是初级阶段的事务,它可能会很吸引眼球,但终究不能成为恒久隽永的作品。
 
言寸土:您觉得在中国举办摄影节一类的大型文化展览,最有利的地方在哪?较为不利的地方又有哪些?
 
朱大可:在中国举办国际摄影节,是因为它的本土影像资源受到了全球摄影家的青睐。此外,它的年轻姿态和生机,也是富有魅力的地方。对于西方人来说,这是一个令人好奇的领地。而它的不利因素,是除了少数摄影家,中国摄影的总体水准,距离国际最高水准,还有一些距离。此外,策展和办展的经验也非常有限。当然,影像的题材和主题,还要受到制度性约束,这显然是中国摄影展的最大弱点。
 
言寸土:是什么原因让您对连州摄影年展产生兴趣,并最终决定前往出席的呢?
 
朱大可:首先是因为我的朋友、中山大学教授杨小彦先生的盛情邀请,此外,我本人也对这样的摄影展充满好奇。摄影展往往集中了近年来的摄影杰作,方便我们对这样的文化类型进行深入观察,而且,跟摄影家的面对面交流,也是我们对影像生产机制进行估量的依据。更重要的是,摄影展帮助我们发现那些需要关怀的社会盲点。所有摄影家的眼睛,汇聚成了强大的社会化“复眼”,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世界的真相。
 
言寸土:越来越多的摄影家和包括您在内的知名学者,开始关注并参与这样一个只举办了两届的摄影年展。请问您怎么看这样一个文化现象?
 
朱大可:我不知道别人的感受。就我自己而言,我的研究、书写乃至整个生活方式,正在越来越依赖影像。我到任何地方,都随身携带照相机,记录我所看见的一切,并以插图的方式,加入文字文本之中。这种影像和文字的互相依存关系,加剧了我的对影像的渴望。摄影是我握住世界脉搏的最真切的方式。在某种意义上,我已经成为影像的菜鸟级粉丝。而从一个更大的文化范围去观察,就会发现,影像(摄影、电视和电影)正在成为普罗大众了解世界的主要方式,在某种意义上,它的传播范围,早已超过了文字。如果缺乏对这种文化类型的了解,就无法对当代文化景观给出正确的描述。
 
言寸土:您认为一个摄影年展,最应该给社会带来的是什么?它在文化的传播或交流中充当什么角色?
 
朱大可:一个出色的摄影年展,就是一个本土的影像年鉴,帮助我们战胜可怕的遗忘症,记录正在发生的历史,以及帮助我们发现那些遭到忽略却又需要获得关注的事物。中国是个遗忘的超级大国,它的断裂式的进化模式,导致了文化和历史的大规模湮灭。这种集体的历史遗忘症,正在被蓄意推销和传染,而且其症状正在变得日益严重。摄影的使命,就是从影像的角度,拯救那些正在从视线里和记忆中消失的东西。我感到欣慰的是,在这方面,中国摄影家已经有了不俗的表现。
 
言寸土:您认为一个成功的摄影展,应该有哪些角色参与其中才算完整?
 
朱大可:毫无疑问,摄影家是所有摄影展的真正主角。但这台戏还需要许多角色的配合才能完成,例如,我们需要出色的策展人和策展机构,需要关注文化产业的投资者,更需要素质良好的观众,需要那些思想敏锐的批评家与文化学者,需要目光犀利的媒体,也需要一个构思独特、充满新奇色彩的展区,如此等等。一个成功的摄影展览,事实上就是主办机构、主办城主办省份乃至主办国的文化软实力的综合展示。
 
言寸土:当您作为一名普通的观展者进入展览区时,您对哪些种类的图片最感兴趣。
 
朱大可:我会对这样两种图片情有独钟:任何独特的当下发现和有价值的历史记忆。这两种图片都可能在我心中引发震撼,因为它们向我们揭示了生活的真相。在一个真相需要庇护的语境里,这是我最渴望的事物。我并不喜欢那种纯粹炫耀技术和技巧的图片。它们过于花哨,却不能对现实做出必要的反响。对于中国摄影家来说,炫技的年代已经结束。他们应该尽快走向成年。当然,我更不喜欢那种“××画报”体的、明信片式的风俗照和风景照,它们是外表光滑明亮的宣传品,却不是我们所期待的真相。
 
言寸土:西方对于中国摄影家的才能往往感到惊讶,而您认为中国摄影或中国视觉类艺术中,最能吸引外国人的元素是什么?
 
朱大可:就我在国外的生活经验而言,我相信他们会对那些从未见过的事物深感兴趣。这就是所谓的惊奇效应。影像是最容易激发惊奇效应的艺术。而我们端坐于一个巨大的宝藏之上,它向我们提供了无限奇妙的素材。这是中国摄影家的最大幸运。当然,引发惊奇效应的图片只有两种:你要么说出了从未被揭示的真相本身,要么展示了你说出真相的独特方式。
  • 上一篇文章: 今天我们该怎样纪念“五四”

  • 下一篇文章: 自由、浪漫、变革——先锋城市的三种文化属性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文木:毛泽东是这样看原…[61]

  • 侯外庐西大治校[51]

  • 张岂之:史念海先生的学术…[56]

  • 毛泽东:“应当有中国的李…[58]

  • 张文木:一个纯粹自由主义…[57]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王世真:握紧命运的缰绳[11]

  • 王世真:要做开创性的事[11]

  • “核医学之父”王世真[13]

  • 中国核医学之父王世真院士…[12]

  • 陈达:心远愈知宇宙宽[13]

  •  
     相 关 文 章
  • 必须终结“标准答案时代”…[1073]

  • 自由、浪漫、变革——先锋…[998]

  • 教养指数和文明的疾病[940]

  • 建筑的精神分析:三维民族…[1049]

  • 应试教育是创新型社会的死…[979]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