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民族精神 >> 危机处理 >> 国际危机 >> 正文  
  负债累累的美国会破产吗?       
负债累累的美国会破产吗?
[ 作者:薛涌    转贴自:东方早报    点击数:1012    更新时间:2009-01-12    文章录入:admin ]

美国的股市在狂跌,GDP在下降,风雨飘摇之中,唯一上涨的就是失业率。次贷危机所引起的金融风暴摧枯拉朽,美国国会通过的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似乎也是杯水车薪。奥巴马的经济振兴计划效果如何还不知道,但突破万亿美元则绝非狂想。如今,中国成了美国最大的债主。美国还是借不够,到世界各地要饭吃。资本主义似乎信誉扫地,美国似乎已经或者正在破产!

要批评美国的制度,现在也许是最方便、最容易的时机。在国内部分知识分子眼中,华尔街的主要买卖似乎就是金融欺诈。另一些人则对金融危机缄口不言,似乎找不到头绪为自由经济辩护。一些主流经济学家对现在美国的经济一下子失语了。在美国,悲观主义也充斥了每一个角落。左派抱怨布什已经让美国破产,从政府到民间都负债如山、无钱可借;右派则把每一个政府的救市计划攻击为违反经济规律、乱花钱、将使美国破产。似乎两派的区别在于美国到底是已经破产还是将要破产。

其实,无论是美国的左派还是右派,都被时事所左右,而忽视了一个基本问题:美国负债如山固然是个大危机,但其背负如此巨大债务的能力则说明了其制度的健康之处。政府借钱大规模增加公共开支,也并非一定违反市场经济。相反,这也许恰恰是市场经济规律所决定的行为。

政府借钱,就像企业贷款一样,不仅不一定是坏事,而且可能是必要的、明智的经济行为。人们在讨论美国的债务时,往往忽视了一个关键问题:这种债务的费用是多少。这就好像你讨论企业贷款是否明智时必须问贷款的利率是多少一样。所以,让我们看看美国的国债市场。

众所周知,筹集国债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发放债券。这种债券,有规定的生息率(yield),并可以像股票一样在市场上自由交易。比如,你买了面值一百美元的国债,年息为5%,十年到期后,就可以连本带利全兑现回来。在到期之前,你也可以拿到市场上打折扣出售,有时能卖出九十多美元,有时甚至可能以面值以上的价值出售,一切看行情。不过,这种交易的一个基本规则是:国债的市场价值越高,其生息率越低,两者是反比关系。国债最火时,生息率几乎是零,照样有人要;相反,如果没有人肯买国债,那么为了有效抛售,政府就不得不提高生息率,以增加其在金融市场的竞争力。

回顾2008年,美国房地产市场崩溃,股票狂跌,但是国债价值却看涨。这种涨势有两个原因:第一,经济前景不明,股市风险太大,人们愿意拿钱买国债,靠固定的生息率而旱涝保收。第二,政府信誉好,不可能欠债不还。如果债务太多,政府就会增加税收来还债。此乃旱涝保收之根本。换句话说,面临这么大的经济危机,许多人觉得自己手里的钱投给谁也不如投给政府可靠。结果,大量热钱涌向国债市场,抬高了国债价值,压低了国债的生息率,乃至十年国债的利息从年中的4%以上一度跌到了快2%,乃五十年来最低值,现在仍基本维持在2.5%以下。而短期国债,比如一年的国债,利息仅0.04%出头。以至于有经济学家甚至说,现在已经有了国债泡沫!

这一状况,就给了美国政府以非常强的竞争力。举例而言,你买个房子,需要三十年期的贷款五十万,如果信用良好,利率一般也要7%;三十年后付清时,你的支付总额是一百四十多万;如果你的信用差则会更高,如支付12%的利率,支付总额则达到二百一十多万。而如果政府要来买同样的房子,用国债融资,鉴于现在美国三十年国债的利率只有3%,那么,政府最后的支付总额才一百万,实际花的钱还不到12%拿来的贷款的一半。再比如要造个桥,私人企业如果支付7%以上的贷款利率,政府仅仅支付2%,那么让谁花这笔钱更有效率呢?怎么能说政府加大投入就是违反市场规律呢?

事实上,在百业萧条之时,特别是在受金融风暴的冲击而银根紧缩的情况下,人们对私有企业暂时丧失了信心,不敢往股市中扔钱;企业花钱的费用也太高,不愿意继续贷款扩大生产。大家都不花钱,经济当然要衰退了。这时候政府如果信誉好,民众闲置的资金就都用来买国债,国债的利息一下子就跌下来。这样政府的债虽然大,低息之下的财政负担却未必大,手里可支配的钱自然多起来。这时一味的小政府理念未必合乎市场规律,相反,政府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花钱刺激经济。只是政府必须在金融市场的限制之内运作,负责地花钱。如果权力不受限制、不负责地花钱,就会使国债超过未来的财政收入、政府就面临破产危机,那就会导致国债市场的恐慌,使国债价值狂跌,利息也不得不跟着猛涨,借贷费用就会不堪重负。

衡量一个制度的好坏,不仅要看其繁荣的时刻,更要看其在遭遇危机的时刻的表现。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国债价值体现了政府的政治信誉。华尔街如今风声鹤唳,但是美国联邦政府的信誉依然巍然屹立,致美国国债市场坚挺,这也是联邦储备银行不停降息而不引发通货膨胀的本钱。经过这么大的经济危机,国债能维持如此之价值,这样的制度,乃西方自十三世纪以来几经曲折发展出来的政治经济框架,是市场与宪政相互呼应配合的典范,其底蕴深厚。相比之下,这一所谓七十年不遇的经济危机,不过是点小风小浪而已。所以,面对华尔街的风暴,我们从中不仅要总结其教训,更要学习其经验。

(作者系美国波士顿萨福克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

  • 上一篇文章: 两种路线挽救危机?

  • 下一篇文章: 迟到的衰退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徐向前军事文选笔记[97]

  • “布衣元帅”徐向前,一生…[75]

  • 大疆创始人汪滔:这世上没…[118]

  • 八年时间,宇树科技如何成…[100]

  • 宇树科技机器人创始人王兴…[200]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36]

  • 作之君·作之师·作之亲[33]

  • 张伯苓“公能”教育思想的…[48]

  • 陈毅为中国围棋事业奠基[40]

  • 黄炎培:爱国民主人士建言…[46]

  •  
     相 关 文 章
  • 美国小学教育离不开大自然…[1247]

  • 中国大学落后程度非常惊人…[1185]

  • 金融决定大国兴衰[1177]

  • 中国人的节日焦虑因何而来…[1224]

  • 从中国文化的失败看孔子的…[1031]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