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这句已被改成流行歌词的古语,说明了人与人之间互助合作的重要性。一个人要立足于社会,就离不开竞争和合作,国外一位心理学教授,在进行多年的研究后,把“与同事真诚合作”列为成功的九大要素之一;同时把“言行孤僻,不善于与他人合作”列为失败的九大要素之首。那么,作为中小学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和能力呢? 一、要让学生学会欣赏和悦纳他人。 一个人由于天性及家庭环境教育的不同,总有自己的好恶观。表现在集体生活中,只喜欢与自己爱好、性格相近的同伴交往,即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本无可厚非,但他们往往也排斥与自己习惯、个性迥异的同学。经常听到学生说:“我讨厌死××了”。其实,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而长处和短处也是相对的。一个人要和他人友好合作,就要相互认识对方的长处,欣赏他人的长处,这样合作才会有真正的动力和基础。教师在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时,首先要使学生明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教育学生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真心地欣赏他人,由衷地赞美他人,从内心去悦纳他人,而不是别人有成绩时就嫉妒、诋毁,别人有失误时就讽刺、嘲笑,甚至落井下石,这些阴暗心理乃是合作之大忌。 二、让学生学会理解他人,与他人沟通。 有一名记者在访问日本的一位小学校长时问:“您办学最注重什么?”这位校长回答说:“教孩子理解别人”。在现代社会,如果不能同他人相互理解和合作,知识再多也没用。学生们在平时的交往中、肯定会产生许多问题和矛盾,教师要引导学生来客观地分析问题,能够换位思考,学会多从他人角度考虑问题、理解他人,并能主动地与他人沟通、交心,从而取得他人的理解。平时可设计一些问题,如“老师误解你怎么办?”同学冤枉你怎么办?”“如何与一个不喜欢你的人交往?”等,让学生思考、讨论,并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总之,教师要使学生知道,不理解他人,不会和别人沟通,就无法去与之交往、合作。一个人只有主动与人相处,积极与他人进行心灵上的沟通,拉近彼此之间情感的距离,才能使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中,减少摩擦,形成合力,使合作逐渐达到完美境界。 三、要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分享。 一个人若从小就自私自利,斤斤计较,那么他以后就很难学会与别人友好相处,也就更谈不上和他人进行合作。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努力消除自私心理,处事慷慨大方,不过分计较个人得失,要让学生体会到与人分享的快乐,如把自己喜欢的书介绍给大家阅读,把自己心爱的玩具和伙伴一起享用,自己喜爱的邮票或收藏品请朋友一起欣赏。教师要引导学生去主动和别人分享,使他人感到分享对他并不是一种剥夺,而是更大的快乐,有句哲言说得好:“把你的快乐和朋友分享,你就会得到双倍的快乐;帮助朋友分享痛苦,就会使痛苦减少一半。”合作说到底是互惠的,教师在教育学生与他人的交往合作中,学会既能分享利益,也能主动分担风险,不能“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 四、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合作的方法和技巧。 教师在培养学生合作能力时,要使学生知道合作双方是一个对立统一的关系,不能唯我独尊,只顾自己的需求,要充分考虑他人的需要和感受,顾全大局,目光长远,必要时要降低些要求,牺牲点个人利益,同时也要讲究原则,要守住自己的底线,不无原则迁就。否则,丧失了自己的个性,也得不到同伴的信任和尊重。平时要让学生多参加一些有利于产生合作关系的活动。如拔河、篮球、足球、排球、春游等。因为这些集体活动大多是团体之间的对抗、竞争,更需要团体内部协调一致,这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是非常有效的。心理学家多伊奇的理论也认为:当一个活动的目标和手段是参与者积极地相互依赖时,才最可能产生合作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