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民族精神 >> 教育精神 >> 教育方法 >> 正文  
  让批评成为一道美肴         
让批评成为一道美肴
[ 作者:李克伟 高桂芬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935    更新时间:2008-06-27    文章录入:admin ]
教师在管理班级和教学过程中,有时必须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必要的批评,使其认识错误,纠正错误。在实施批评时,教师若缺乏批评的艺术,不仅达不到使学生纠正错误的目的,师生间还容易产生隔阂,造成矛盾。那么如何运用批评的手段,才能达到教育和帮助学生的目的,让批评成为学生的一道美肴呢?笔者认为,批评时要把握以下几条要则。
  一、批评要以爱为前提
  批评学生的真正目的并不是狠狠地教训一通,而是要打动学生的心,使其振作。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师生间真挚的情感是心灵深处的桥梁。教师必须对学生有真挚的爱,学生一旦感受到这种爱,就会敞开心灵的大门,才能情通理达,心悦诚服。“亲其师,信其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批评要注意场合
  批评是为了使学生纠正错误,以利进步,而不是损害学的自尊心。若是公众场合下批评学生,会使学生感到你的批评让他在别人面前丢了面子,易产生抵触情绪,可能出现顶牛现象,换个场合学生会乐于接受。
  课堂上有几个学生接我的话茬,怪腔调,来表现自己,扰乱课堂纪律。这时我只稍作暗示,没有当众批评。课后我选择适当时机约他们到学校的绿化园地里,以平等的态度,轻声细语同他们交谈,引导他们认识自己的过错。学生理解老师的心情不是难为他们,确实是为他们好,学生心服口服。课堂再没有发生此类事件。
  三、批评时要先表扬
  在批评之前先表扬学生的某些优点或成绩,这表明你决无攻击他的意思,使学生心理处于一种松驰平稳状态,下一步的批评易于展开。气氛融洽了,就避免出现紧张心理状态而产生异常行为。
  班里有个学生很淘气,课间打闹打坏了教室的日光灯,他当时心理很紧张。事后我找他谈话时,首先肯定他在劳动、卫生工作、关心集体等方面表现不错,然后提到打坏日光灯的事,这个学生心情平稳,态度诚恳,认识到自己破坏公物是不对的,并表示决心改正。第二天带着家长来到学校主动赔偿。
  四、批评要切准学生的心理
  批评教育学生要研究学生心理,分析所犯错误的原因,掌握不同学生心理差异,把握教育时机和分寸,真正做到“知其心,救其失”。
  班里有几个学生经常迟到甚至旷课,经过了解观察,知道有的学生觉得自己接受能力强,少听几节课没什么关系,于是常去泡游戏厅;有的是失去家庭温暖,存在心理障碍,同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瞎混”,有的是因为学习成绩较差,失去学习信心。根据他们不同的心理我及时找他们谈心,指出他们这样做的危害,并讲一些坚定信念、克服困难努力学习的典型事例给他们听,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指出他们各自的长处及优势,帮助他们克服生活及学习上的困难,激起他们学习的热情。每次谈话后,根据他们各自的心理,我留一两个问题让他们思考回味。由于教育的内容切准学生的心理,又注意精神上的激励,学生乐于接受,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批评不要纠缠老帐
  对学生所犯的某个错误进行批评时,切忌新老帐一起算,抓住不放大做文章。若采取这种方式批评学生,结果只能适得其反。批评要注意实效,教师要沉着冷静,多想想学生身上存在的优点和长处,要理解学生对过错行为的转变有一个醒悟、转变、巩固的过程。唠唠叨叨会使学生麻木。要细心体察学生的微小进步,及时表扬、鼓励,这样才能促使转变,达到强化的目的。
  六、批评要准确求实
  批评学生要符合事实,内容准确,对错误性质的确定更要准确。是有意识的还是好心做错了事,动机不同性质不同。还要掌握批评分寸,切忌夸张。应避免使用“你总是这样”、“你从来都……”、“人家都对你……”等夸张语言过度严重的批评,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准确的批评入情入理,才能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七、批评忌用戏谑言词
  对学生的批评必须以庄重认真的态度。学生视这种态度是对他们尊重的表示,较容易接纳。若以戏谑的口吻批评,不论动机如何友善,学生将视为对他们讽剌的表示,会引起学生的不满。
  在批评学生时,教师要屏弃盲目的自尊感,以平等认真的态度指出学生行为本身有何错误,对社会、学校、集体及个人的危害或不良影响是什么,切忌使用戏谑的语言对学生人格侮辱。只有学生把老师对其不良行为的批评看作是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他才能产生改正错误的态度和决心。
  八、批评要在友好气氛中结束
  对学生的批评如果不是在友好气氛中结束,问题就等于没有解决,将会产生不良后果。教师必须在平时注意观察、了解学生,做到“知其人,且知其德”,掌握各个学生的优点及长处,机智灵活地运用到批评教育中,以激励的话语互相尊重的态度友好地结束批评,使批评真正成为学生的一道美肴。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钦佩,才能建立和加深师生间的醇厚情谊。 
  • 上一篇文章: 浅谈如何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

  • 下一篇文章: 浅谈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徐向前军事文选笔记[97]

  • “布衣元帅”徐向前,一生…[75]

  • 大疆创始人汪滔:这世上没…[118]

  • 八年时间,宇树科技如何成…[100]

  • 宇树科技机器人创始人王兴…[200]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37]

  • 作之君·作之师·作之亲[34]

  • 张伯苓“公能”教育思想的…[48]

  • 陈毅为中国围棋事业奠基[40]

  • 黄炎培:爱国民主人士建言…[46]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