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民族精神 >> 教育精神 >> 名校名师 >> 正文  
  基础教育须告别“四体不勤”的时代       
基础教育须告别“四体不勤”的时代
[ 作者:佚名    转贴自:华西都市报    点击数:690    更新时间:2008-06-26    文章录入:admin ]
新学期伊始,浙江高二学生多了一门新课程——通用技术课,这门教学内容包括修马桶、做凳子、换灯泡等日常生活常用技术的新课,是省会考科目,任何学生都不得免考。
  在提倡素质教育已多年的今天,浙江教育部门这一创新改革举措让人精神振奋。将技能教育渗透进基础教育,让动手实践渗透进知识灌输,无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漫漫路途上非常重要的一步。
  报道说,美国的通用技术已走进学生课堂69年;德国通用技术课的课时,超过物理、文学等主课;在日本和英国,相关的技术课程几乎贯穿了从幼儿园到高中的整个过程。可见,我们的基础教育一直遗漏了多么重要的一环。
  2000多年前,荷锄“丈人”说孔夫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直至今天,这依然是读书人的写照,读书人因此又被称为“书呆子”。但是,读书人自己却是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即使自己穷困潦倒,也依然瞧不起贩夫走卒引车卖浆之流,宁愿饿死也没有涉足其中的想法。时至今日,在很多人看来,读职业教育学校依然是一件很没面子的事,至于大学生卖肉之类那更是绝对的热门新闻——当然,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就只能卖肉卖糖葫芦,也与技能教育长期缺乏直接相关。
  在中国传统教育模式里,一直把知识教育和技能教育分得很开,似乎知识教育是高级的,而技能教育是低级的。因此,知识教育由政府兴办,而技能教育只能在民间传授。慢慢的,很多经典技艺没人愿意学,也就渐渐失传了。长期下来,不仅是受教育者缺乏基本的生活技能,适应社会的能力极为低下,而且职业歧视根深蒂固,对技能劳动者丧失最起码的感恩情怀。
  无论是为就业作储备,还是为生活添技能,知识教育与技能教育都完全不应分开。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向来是紧密联系的,而不是跷跷板关系。将技能教育整合进知识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的普遍潮流,比如在美国,很多中等层次的职业教育都是在公立中学实施的,930万中学生在16000所公立中学中接受职业课学习。与之相比,我国基础教育亟需充实和完善技能教育的内容,尽快告别“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教育时代。
  浙江教育厅在高中阶段开设通用技术课无疑开了个好头。然而,技能教育是一个大课题,从基本的生存技巧到中等的职业教育,我们仍需要不断完善。须知,尽快将技能教育渗透进基础教育中来,不仅是要让学生“灯坏了会换,轮胎破了能修”,更有价值的是,让他们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增强动手实践的愿望和能力,在实际尝试中培养创新精神,同时树立职业平等观念,学会对他人劳动的尊重。
  • 上一篇文章: 再因日本审视我们的教育

  • 下一篇文章: 大学生自立自强 挺拔型人格不可少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伯苓“公能”教育思想的…[51]

  • 徐向前军事文选笔记[97]

  • “布衣元帅”徐向前,一生…[76]

  • 大疆创始人汪滔:这世上没…[119]

  • 八年时间,宇树科技如何成…[102]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39]

  • 作之君·作之师·作之亲[36]

  • 张伯苓“公能”教育思想的…[51]

  • 陈毅为中国围棋事业奠基[42]

  • 黄炎培:爱国民主人士建言…[46]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