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民族精神 >> 教育精神 >> 名校名师 >> 正文  
  再因日本审视我们的教育         
再因日本审视我们的教育
[ 作者:王锦思    转贴自:新京报    点击数:667    更新时间:2008-06-26    文章录入:admin ]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日本援助者发现安徽某贫困地区政府有钱建办公楼“白宫”,却无力改善一所农村小学。为了盖新办公楼,当地还拆除了小学校舍,学生们只好搬回破旧校舍上课。
  这样的问题,任何一个有点头脑的中国人都不应回避。即便产值位居世界第三之后,教育经费的不充足,仍是我们必须反思和直面的问题。
  百多年来的中日恩怨,教育始终是回避不了的一座大山,甚至上升到生死存亡的地位。康有为甚至把甲午战争失败归结于清朝不重视教育。
  经常有人抱怨,中国人口多,不像日本那么有钱,投入教育有困难。其实日本明治维新和战后初期比中国现在还穷,但投入比例远远超过中国。日本人坚信,只有教育才能改变贫穷,于是大动血本,且收益匪浅。官员和教育人士捐资办学,甚至有人因为筹措不到教育经费而自杀,被称为血泪史。1886年,确立近代学校制度,普及四年义务教育。1907年在世界率先普及6年义务教育,建立全国范围教育网,而英国达到这一水平用了70年,德国了用80年。
  日本首相佐藤荣作说:“日本拥有世界最好的教育。”1903年—1960年,日本劳动力人口增加1.7倍,国民财富增长7倍,国民收入增长10倍,教育投资增长23倍。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25%以上,在世界各国中最高。1949年实行九年免费义务教育,免费为中小学生供应午餐、书本。1950年—1980年,日本教育经费占GDP5%以上,中国的台湾占4%以上,大陆占3%左右,1999年占2.79%,仍没有实现《教育法》规定的目标。
  贺龙元帅幼年时,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青年时甚感遗憾,认为“教育是国家的根本事业,辍学破产之象,是国家的奇耻大辱。”任湘西镇守使时,常捐款办教育。“教育经费之困难,大都由专管人亏空。以后,对亏空学款者,无论何人,逃往何处须通缉,追缴严办。”
  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取得显著进步,文盲大幅度下降,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还有许多问题。很长一段时间,一些贫困地区的孩子呆的是明清的房子,还有土屋窟洞等。在许多农村,最坏的房屋是学校,最好的房屋是政府。而在日本农村最漂亮结实的房屋往往是学校,发生自然灾害时,村民很自然地跑到学校避难。
  我们曾经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此话可不能成了儿戏。日本友人善意的提醒值得我们深思。

  □王锦思(中国日本史学会会员) 

  • 上一篇文章: “名教崇拜”无助于重塑大学精神

  • 下一篇文章: 基础教育须告别“四体不勤”的时代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伯苓“公能”教育思想的…[51]

  • 徐向前军事文选笔记[97]

  • “布衣元帅”徐向前,一生…[76]

  • 大疆创始人汪滔:这世上没…[119]

  • 八年时间,宇树科技如何成…[102]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39]

  • 作之君·作之师·作之亲[36]

  • 张伯苓“公能”教育思想的…[51]

  • 陈毅为中国围棋事业奠基[42]

  • 黄炎培:爱国民主人士建言…[46]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