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专题 >> [专题]总论民族精神 >> 正文  
  弘揚民族精神 凝聚民族力量       
弘揚民族精神 凝聚民族力量
[ 作者:李東海 中華海外聯誼會副會長 香港友好協進會會長    转贴自:文匯論壇    点击数:2093    更新时间:2008-06-07    文章录入:admin ]

 

  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維繫全世界華夏兒女的精神紐帶。大力弘揚中華文化,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提升民族凝聚力,為中華民族的全面復興做出貢獻,是時代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歷史賦予我們的義不容辭的責任。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的脊樑,是一個民族信心和力量的源泉,是一個民族的生存之本。沒有民族精神,就沒有民族認同;沒有民族認同,就沒有民族凝聚;沒有民族凝聚,就只有民族衰亡。作為中華民族靈魂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支撐,是凝聚中國作為一個民族統一大國的強勁紐帶,是我國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民族在五千年的歷史發展中,歷經磨難,百折不撓,不僅沒有在歷史的驚濤駭浪中沉淪,而且以東方巨人的身姿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靠的就是這種偉大的民族精神力量。弘揚偉大的民族精神,全體中華兒女和衷共濟,團結奮鬥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力量源泉。
  下面,我想從幾個方面談談我對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認識和理解。
  建立市場經濟需要弘揚中華民族的誠信精神。
  誠信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道德標準之一。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我們應當大力提倡誠信精神。在國際關係方面,誠信是建立和平友好、平等互利、良性合作的國際關係新格局的必經之路;在社會關係方面,誠信是取信於人、確保社會和諧安定的道德準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誠信則可以說是企業的立業之本,是現代企業和市場經濟體制必須奉行的道德信條;對於個人而言,誠信則是立身之本,處世之道;作為管理國家的人,講誠信就具有親和力,能團結人民,不但各項政策能真正貫徹執行,還能使人際關係和諧,從而促進社會安定繁榮。
  知識經濟時代需要弘揚中華民族的創新精神。
  在中國文明史上有許多發明創造。任何發明創造都起於創新精神。千百年來,這些創新精神激勵著中國人一路走來,是中華民族發展和崛起的不竭動力。
  在人類進入21世紀的今天,世界經濟向全球化、知識化方向發展的步伐明顯加快了。高技術產業,特別是與電腦、資訊和通訊技術相關的產業迅猛發展,知識、資訊、技術和人才在全世界範圍內流動。只有具備強大的知識創新、知識傳播和知識應用能力,才能佔據國際競爭的有利位置。21世紀將是知識經濟佔主導地位的世紀,一個國家知識經濟的規模和品質,將決定她在國際競爭中的相對能力和地位。為抓住機遇,應對挑戰,我們必須弘揚中華民族的創新精神。
  構建和諧社會需要弘揚「以民為本」的思想。
  從孔夫子到孫中山,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有許多「以民為本」的思想。特別是「民為邦本」、「民貴君輕」的治國理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待人之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為人準則,吃苦耐勞、勤儉持家、養老行孝、尊師重教的傳統美德,以及以「仁愛」與「仁義」為綱而提倡的愛人、禮讓、誠信和廉潔等,對家庭、國家和社會起到了巨大的維繫與調節作用,也完全可以成為今日構建和諧社會的豐富資源和智慧寶庫,作為現代社會人人需要遵循與具備的優良品德。
  在市場經濟、知識經濟的時代,中華民族還要保證自身的可持續發展,防止誤入大生產、大消耗、大消費,最終是大破壞的惡性循環。我們的祖先歷來提倡「以人為本」和「天人合德」,人與自然要和諧發展,人與社會也要和諧發展,甚至人的物質自我與精神自我之間也要和諧發展。今日西方學術界和政治社會領域興起的生態現代化理論、反思現代化理論等,無不是對發展的過度和極限問題進行深刻反省,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思想不謀而合。
  促進國際和平需要用「和而不同」的觀點觀察、處理問題。中華民族在悠遠的歷史長河裡,強盛的國力、遼闊的疆土、開放的心態、淑世的精神,使中華民族逐步養成了一種深沉的歷史外交智慧。「和而不同」,是中國古代思想家提出的一個偉大思想。和諧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彼此衝突;和諧以共生共長,不同以相輔相成。用「和而不同」的觀點觀察、處理問題,不僅有利於我們善待友邦,也有利於國際社會化解矛盾。
  中國人崇尚「和為貴」,認為「親仁善鄰,國之寶也」。國際關係猶如人際關係,應該在充分尊重對方的人權和主權的基礎上處理一切關係。中華民族是飽嘗戰爭苦頭的民族,我們深知和平的可貴。因此中國決不做超級霸國,決不會侵略別國,也堅決反對任何國家、任何勢力、任何形式的霸權和強權。當然,中國也並非是「個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民族,中國人歷來富有「以天下為己任」、「為萬世開太平」的雄心壯志,但中國人尋求的是「求同存異」、「共贏」和「共同繁榮」的局面,而不是「風景這邊獨好」或「一枝獨秀」的「壓制性」發展。
  從長期的歷史發展來看,中華民族並非一個閉關鎖國的民族,而是一個具有開放精神的民族。漢代的「絲綢之路」,打開了中西交流的通道。晉、唐的法顯、玄奘等高僧,不畏艱險去西方尋求經典,帶來了南亞的佛教文化。唐宋時期,阿拉伯、波斯商人和教士的東來,帶來了西亞的伊斯蘭教在中國的傳播。明代三寶太監鄭和,率龐大船隊七次航海,遠達非洲。規模之大、範圍之廣、時間之早之長,超越了哥倫布。鄭和擴大了與南洋、西洋、中東和非洲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今天,中國在深度地融入全球化,全球化也在豐厚地回報中國。
  國家的完全統一需要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中華民族是具有強大向心力與凝聚力的民族,愛國主義傳統是中華民族最可寶貴的精神財富。「利於國者愛之,害於國者惡之」。千百年來,這一直是國人行為的準則。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團結、統一始終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站在歷史高度俯瞰世界,中國的這種團結、統一,遠非任何大國所能相比。
  今天,香港和澳門在回歸後的穩定繁榮,台灣問題的和平解決,沒有民族精神的弘揚和培育,沒有民族歷史和民族文化的認同,沒有民族團結和民族凝聚的鞏固,沒有民族寬容和民族諒解的實現,都可能只是一句空話。
  一個民族的財富,不在於它擁有多麼強的軍事實力或者其它實力,真正維繫一個民族生命,真正能夠使一個民族立足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東西,是這個民族的文化,更重要的是,這個民族文化能夠傳承下去,能夠生根,成為我們生命的一部份。燦爛的五千年中華文化是全體中華兒女共同的寶貴財富,是實現國家完全統一的基礎,植根於其中的愛國主義精神,是凝聚民族力量的源泉。我們一定要大力發揚愛國主義傳統,繼承和弘揚中華文化,增強身為中華民族一分子的自豪感和責任感,不負使命,達致愛國主義旗幟下的全體中華兒女大團結,實現國家的完全統一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文匯論壇)


  (本文為作者於9月27日在中華海外聯誼會二屆三次常務理事會及「振興中華.海聯論壇——中華文化與中華民族凝聚力研討會」中之發言)

  • 上一篇文章: 英雄文化:民族精神的力量源泉

  • 下一篇文章: 强国摘录(89)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陈云:毛主席一个无可比拟…[55]

  • 怀念科学巨匠竺可桢[57]

  • 吕本中:《官箴》[51]

  • 陈立夫直评蒋经国对“台独…[51]

  • 《帝范》全文[54]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任正非:全面提升软件工程…[11]

  • 任总在专委会建设思路汇报…[12]

  • 殷志峰:无为而治[13]

  • 任正非:一个职业管理者的…[11]

  • 关于AI和大模型 工信部、上…[12]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