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专题 >> [专题]总论民族精神 >> 正文  
  中华民族精神为什么能屹立于世界民族精神之林         
中华民族精神为什么能屹立于世界民族精神之林
[ 作者:王东    转贴自:北京日报    点击数:7240    更新时间:2004-10-19    文章录入:水木
党的十六大报告有一个引人注目的重要理论创新,就是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创新的思想主旨,提到了比以往更加突出的显著地位上来,甚至作为我们民族命运攸关的重大问题: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这里对民族精神的思索,意味深长。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不禁联想起北京大学张岱年教授(原在清华大学),在七十年间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上下求索。20世纪90年代,他总结了几十年的思想成果,最终上升到一个问题上来:中华民族精神有什么意义和功能,与中国历史命运有什么关系?中华民族为什么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0世纪90年代初,张岱年先生在《中国文化的光辉前途》一文中,对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大意义,有一个提纲挈领式的提法:“应该承认,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基础,是民族自尊心的依据,也是中国文化自我更新向前发展的内在契机。”

  这里,我们以此为思想红线,把《张岱年全集》中其他的零散珍珠、思想闪光点串连起来,或许可以称之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十大功能”,这是中国文化的特殊功能,这就是中华民族精神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精神之林的支撑。

  第一大意义与功能: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生存的生命之根。

  20世纪90年代以来,张岱年先生从民族精神的高度,为我国民族存在、民族生存、民族发展寻根。他在《民族寻根与文化传统》一文中开门见山地指出:“每一个民族都有其民族之根,认识民族之根是民族团结进步、兴旺发达的基础。每一个民族之根都有其复杂的内容,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民族的文化传统。”他鲜明地指出中国文化的三大特点:即悠久性、独立性和坚韧性。而支撑中华文明五千年绵延发展、屡遭磨难而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根,则是博大深沉、底蕴无穷的中华精神。张岱年郑重指出:“寻根是为了达到更深的自我认识。培护深根,是为开出更美的花,结出更丰硕的果。”

  第二大意义与功能: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心理核心观念。

  决定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是民族心理;决定民族心理的深层结构,则是民族精神;决定民族精神的深层结构,则是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张岱年以他好学深思的哲学睿智,点出了中华民族精神两大中枢观念在构成共同的民族心理中的核心作用:“中华民族包括五十多个民族,但中国文化却是统一的。中国文化是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也涵盖着众多民族,而具有统一的民族心理。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各有不同的宗教和思想信仰,而彼此相容。‘道并行而不相悖’,正是中华民族各种思想信仰兼容并存的基本情况。而儒家所倡导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的核心内容。”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形成多元一体的独特格局,之所以能在如此众多的兄弟民族之间形成共同的中华民族心理,是因为中华民族精神深入人心,实际起了核心作用,中枢作用,纽带作用。

  第三大意义与功能: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理想的价值导向。

  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是保持我们民族凝聚不散的强大精神支柱。而这个共同民族理想赖以确立的坚实思想基础,则是长期积淀升华而成的中华民族精神。早在20世纪80年代,张岱年就指出:“古代思想家的最高理想是‘大同’,大同思想对于民族融合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大同理想与爱国情操是并行不悖、相互补充的。”他在《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分析》一文中,更进一步具体分析了自古以来的大同理想,通过民族精神这个中介环节,对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想形成的历史奠基作用:“中国自古以来,有一个以大同为最高理想的传统。《礼记·礼运》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为大同’。这虽然不一定是孔子所讲。但至少是战国时期儒家的社会理想。到近代,康有为著《大同书》,孙中山多次题写‘天下为公’。传统的‘大同’思想,可以说为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一定的思想准备,中国的广大人民接受社会主义,欢迎社会主义制度,这与传统的大同思想有关。”民族理想的确立基础,是整个民族共同体有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历史形成的民族精神,正是通过民族共同体认同的价值观念,促进了民族理想形成巩固。

  第四大意义与功能: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的精神支柱。

  一个民族要独立,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有强烈的民族自信心、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而要支撑这种强大的精神动力与精神支柱,不仅需要民族经济的物质基础,民族文化的语言文字,而且需要一种更为博大深沉的民族精神。只有强大无比的民族精神,才能使一个民族在全球舞台上,在世界民族之林的激烈竞争中,挺起胸来,抬起头来,没有这个强大的精神脊梁,再富有的人也不过是一种“经济动物”而已。正如张岱年先生所指出:“正确认识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是提高民族自信心的主要依据”,“如果一个民族不具备文化优秀传统,或者虽有文化优秀传统而本民族的人民对之无所认识,那么这个民族的人民是不可能具备民族自信心的,而如果一个民族的人民缺乏民族自信心,也就不可能具有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那么这个民族的前途是没有希望的。”

  第五大意义与功能:中华民族精神是爱国主义的深层根据。

  中华民族文化的鲜明特征之一,就是具有爱国主义的深厚传统,甚至可以说是源远流长,根深蒂固,形式丰富。对于世界历史上的许多其他民族、其他国家来说,古代民族,古代国家往往没有延续下来,而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通常是在十六七世纪以后伴随民族统一市场而形成的历史产物。因而,具有明确爱国主义思想传统、文学传统、文化传统,往往仅是近代以来二三百年的事。而我们中华民族国家,却是五千年来薪火未断,爱国主义民族传统一直是中华文明的思想主流。而支撑中国爱国主义思想传统的深层观念,则是上下五千年、绵延而不断的中华民族精神。1994年底,张岱年专门写了《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一文,开宗明义地挑明了这层关系:“爱国主义有其思想基础。爱国主义的思想基础就是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心。而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又有其思想根源。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根源在于对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有一定的认识。”而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和集中体现,就是民族精神。

  第六大意义与功能: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凝聚力的思想基础。

  要维护民族团结、民族统一,保持一种强大无比的民族向心力、凝聚力,不仅需要民族国家的统一市场,共同利益的物质基础,强大中央政权的政治基础,而且需要民族精神的思想基础。没有这种发自内心深处认同的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就没有核心,民族团结就没有力量,国家统一就缺少深层内在的精神基础,各个民族之间的联系就缺少强大的精神纽带。张岱年先生异常深刻地提出了这个问题:中华民族精神,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思想基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表现了高度的凝聚力。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民族逐渐吸收了四境的戎狄蛮夷诸族,经过汉魏晋唐的民族融和,而形成为汉族,到了近代,汉族进一步与满蒙回藏等五十多个少数民族团结而成为现代中华民族。中国古代哲学宣扬“厚德载物”、“以和为贵”,这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思想基础。我们今天仍须发扬这个“厚德载物”、“以和为贵”的优秀传统。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他在《爱国主义与民族凝聚力的思想基础》一文中,反复强调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发扬爱国主义,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这是当前一个非常重要的具有实际意义的理论问题。”“民族凝聚力还有其精神基础,亦即思想基础,这就是能维系人心、增强民族团结的思想根基,就中国而论,这也就是中国文化中的优秀传统。”香港回归之际,按照邓小平同志“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努力实现祖国统一的过程中,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凝聚纽带作用,显得尤为突出。“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为理解“一国两制”构想,提供了一把钥匙。

  第七大意义与功能:中华民族精神是维护民族独立的精神脊梁。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大潮中,一个民族,尤其是原先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要取得民族独立,巩固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独立,不仅需要独立自主的民族经济,独立自主的民族国家,独立自主的民族外交,而且需要独立自主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如果没有独立自主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作为精神脊柱,那么独立自主的民族经济、民族国家、民族外交,又怎么能够真正建立起来,真正支撑下来?张岱年先生指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各个民族国家之间,“各有其独立的民族特点。这里有一个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的问题。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文化的独立性,也就会丧失民族的独立性;丧失了民族的独立性,就沦为别的民族的附庸了。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在我们的经济融入世界市场之际,把握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主体性与开放性有机结合的恰当尺度,乃是命运攸关的迫切问题。

  第八大意义与功能:中华民族精神是发扬民族主体性、抗御全盘西化的强大精神武器。

  改革开放新时期,市场经济新体制下,许多人喜欢沿着西方哲学的思路,单纯谈论个人主体性问题。张岱年先生的思想特点在于,他不仅充分肯定个人主体性、个人独立人格的必要性,而且更为强调保持中华民族主体性、保持独立国格的极端必要性。或许可以说,西方个人主体性理论是个人本位的人权学说的哲学基础,这里则意在探索一种超越他们的东方人权理论的哲学基础,要求把个人主体性与民族主体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种中国特色的新型主体性思想,乃是抗御全盘西化论的新的长城。为此,张岱年在《文化建设与民族主体性》一文中鲜明地指出:“全盘西化论的主要错误是不懂得民族的主体性,不懂得一个独立的民族必须保持文化的独立性,更不理解中华民族长期以来虽然表现了许多令人痛恨的严重缺点,但也具有一定的优秀传统。”强调民族主体性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新时代的思想长城。

  第九大意义与功能:中华民族精神是焕发民族创造力,促进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源泉。

  一个民族,要发展,要兴旺,要崛起,不仅需要民族经济的原动力,而且需要民族精神的助推力。在这里,民族精神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信息资源、精神动力源泉,其威力绝不亚于精神原子弹。张岱年先生透辟地指出了这一点:“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正确认识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是提高民族自信心的主要依据;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思想基础,是培育民族创造力的智慧源泉。”“一个兴旺发达的民族,必具有充沛的创造力。”中国现代化起飞,没有强大的民族精神作为动力是难以实现的。正如张岱年指出的:“一个独立发展的民族文化,必有其不断发展的思想基础,必有其促进文化发展的主导思想。这种主导思想可以称民族精神。”第十大意义与功能: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命运的命脉所系。

  民族精神与民族命运,二者息息相关。如果在历史坐标上做出曲线,那么这两曲线几乎是完全重合的,至少也是相互对应的。张岱年先生指出了民族精神与民族命运的相关性、耦合性:“民族精神不是一成不变的,随时代的变迁而有消有长、有进有退。当民族精神发扬充盛之时,民族文化就发展前进;当民族精神衰微不振之时,文化也就处在停滞状态之中。这也是一条文化发展的规律。”1994年底,他在《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一文中更为透辟地点出了民族精神对民族命运的决定性影响:“在历史上,民族精神得到发扬的时代就是治世或盛世;民族精神因种种原因而不能发扬的时代就是乱世或衰世。现在我们奋发努力、齐心协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华民族精神必然达到高度的昂扬。随着时代的前进,民族精神必然会更有新的发展。”

  民族精神的形成,要以民族经济发展为客观物质基础,以民族心理认同为自发思想基础;在这两大基础上,更需要有一批自觉代表民族利益、民族文化的理论家、思想家,为确立民族精神、熔铸民族灵魂,做理论升华,做哲学奠基,做思想呼唤。

  在20世纪前期、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文化革命的伟大旗手鲁迅,曾以“改造国民性”为口号,提出中华民族精神现代革新的时代课题;不过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他的思想重心主要在“破旧”方面,揭示国民性的劣根性,以唤醒国人。

  掩卷长思,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呼唤民族精神的深远意义:

  中华民族精神,这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生生不息、存在发展的文化根基;中华民族精神,这是我们在世界六大原创文明中惟一能够不中断、不失落、开创持续五千年之久的连续性进化模式的活性文化基因;中华民族精神,这是我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出近代民族危机,走向现代腾飞的强大精神支柱;中华民族精神,这是我们在21世纪,融入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时代浪潮,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千锤百炼、屡经磨难、坚不可摧的精神长城!
  • 上一篇文章: “廉价政府”离我们有多远

  • 下一篇文章: 中华民族精神的实质及作用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文木:毛泽东是这样看原…[62]

  • 侯外庐西大治校[53]

  • 张岂之:史念海先生的学术…[57]

  • 毛泽东:“应当有中国的李…[63]

  • 张文木:一个纯粹自由主义…[60]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王世真:握紧命运的缰绳[13]

  • 王世真:要做开创性的事[16]

  • “核医学之父”王世真[16]

  • 中国核医学之父王世真院士…[14]

  • 陈达:心远愈知宇宙宽[16]

  •  
     相 关 文 章
  • 中华民族精神的凝聚力[1911]

  • 中华民族精神为什么能屹立…[1443]

  • 中华民族精神为什么能屹立…[1717]

  • 第二个公民道德宣传日:构建…[6918]

  • 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15478]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