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专题 >> [专题]总论民族精神 >> 正文  
  心连心艺术团访谈:“我们民族精神里不能缺钙”         
心连心艺术团访谈:“我们民族精神里不能缺钙”
[ 作者:李秀芩、刘宏鹏    转贴自:新华网    点击数:2225    更新时间:2004-09-19    文章录入:水木
“一代人就这样血洒黄沙,你说它塞外怎能不开花?一代人就这样骨埋黄沙,你说它塞外怎能不是家?”

  这是日前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播出的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慰问演出中,由著名歌唱家杨洪基演唱的歌曲《白发·黄沙》中的唱词。歌曲苍凉悲壮,激越深情,艺术地表达了几代军垦人为国戍边、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和对祖国、对人民深沉而炽热的爱,成为这次“心连心”演出的一个抗鼎之作。

  而这首感人肺腑的歌曲的词作者就是这台“心连心”演出的总撰稿、中国广播艺术团创研室一级作家任卫新。

  从7月25日开始到8月1日,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赴新疆进行了庆祝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50周年的三场慰问演出。凡是在现场或电视上观看了这次演出的人们,除了对艺术家们激情饱满、精彩纷呈的表演赞叹不绝外,几位著名主持人简洁贴切到位而饱含深情的主持词也成为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据了解,从任卫新正式接手这台演出的撰稿到开始演出前后还不足一个月的时间。

  “何以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如此准确地把握兵团这样一个特殊的组织和特殊的人群?”在兵团农八师、石河子市“心连心”演出的主会场,我们问任卫新。

  任卫新回答:“艺术的最高境界有两个特点,准确和简洁。当然,在做到简洁的同时,创作面对广大受众的作品,我还需要在鲜活和准确之间把握平衡,需要把主持人不到100字的串词和兵团的50周年的纪念活动结合起来。做到这些,除了艺术性外,最重要的还是要看对兵团事业、兵团精神的理解是否真正到位。”

  作为一名获得过60多个全国级奖项的大型电视专题片和大型文艺晚会的撰稿和策划,由任卫新撰稿的大型电视专题片《百年恩来》《话说运河》《黄河》等,给数以亿计的电视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任卫新告诉记者,他经常写各种不同风格的作品,到了不同的地方之后,很快就能进入状态,这是多年来养成的素质和敏感性。

  7月6日,任卫新首次踏上了兵团这块土地。他先后到了北疆边境线上的兵团农九师161团和天山南部塔里木河畔的兵团农一师。在山青水绿的巴尔布鲁克山上,在长眠在这里的为保卫祖国领土而壮烈牺牲的兵团161团女民兵孙龙珍烈士的墓碑前,面对着一个个把青春和梦想都献给了边疆的开发和建设事业如今已满头白发的老军垦们,任卫新心潮难平,内心掀起巨大的感情波澜,由此转化为一段段饱蘸激情的词句:

  “听风当听歌,下雨当水喝,土地当枕头,芦苇当被窝。当年凭着这样一种乐观精神,三代军垦人才在万古荒凉中,建造起绿色的家园,才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这个光荣的名字,写在共和国的史册。”

  “天下的男子汉要数这里情感最重,天下的女儿家要数这里情怀最浓,扎根边疆壮志不改,鬓发斑白乡音未改。奋斗寓意艰辛,艰辛孕育发展。兵团人在以做国土卫士和生态卫士为己任,为了边疆的繁荣、稳定与发展,以奉献和牺牲,建设逐步走向现代化新疆的同时,也铸就了和升华了伟大的军垦精神。”

  任卫新说,这次演出的目的是为了把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的亲切关怀和深情厚谊带给在边疆默默奉献了半个世纪、为新疆的开发建设与繁荣安宁做出了巨大贡献与牺牲的兵团250多万的干部职工群众。对于一个个军垦人、一个个军垦家庭而言,白手起家、餐风饮雪的艰辛,血与泪的付出,是多么的可歌可泣?任卫新说,我的任务就是把兵团50年的历史浓缩进一台简短的演出。

  这台“心连心”演出分为三个部分:激情篇、深情篇和豪情篇。任卫新说,忆往昔,回首新中国屯垦事业创建初期的拓荒年代,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当万古荒原在军垦战士的手下变为一片片绿洲的时候,人们对这片耕耘过的土地充满了深情。说到豪情,一是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都有豪情,二是面向未来,我们充满豪情。任卫新说,用这三个有机联系的篇章,展现几代军垦人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爱国情怀和可歌可泣的辉煌业绩,表达兵团人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做永远的戍边人的赤子之心。

  此次兵团之行,对任卫新也是一次震撼。震撼之下,创作过200多首歌词的他激情创作了这首《白发·黄沙》。任卫新说,这首歌的歌词能够代表他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兵团人和兵团精神的理解和崇敬之情。记者请他对兵团精神做一个评价和概括。任卫新说:“人类的灵魂里不能缺钙!我们民族的精神里不能缺钙!”我们知道,任卫新是把兵团精神比作时代弥足珍贵、岌岌可需的一种钙质来看待了。

  任卫新说:“我有一个梦想,希望能专门抽出一段时间,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屯垦戍边史写成一个大型诗歌剧,将这段英雄的历史塑造成一个艺术雕塑,屹立在共和国的历史中。”

  • 上一篇文章: 凡人善举共铸民族精神

  • 下一篇文章: 国防催化民族精神的振奋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伯苓“公能”教育思想的…[51]

  • 徐向前军事文选笔记[97]

  • “布衣元帅”徐向前,一生…[75]

  • 大疆创始人汪滔:这世上没…[118]

  • 八年时间,宇树科技如何成…[100]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37]

  • 作之君·作之师·作之亲[34]

  • 张伯苓“公能”教育思想的…[51]

  • 陈毅为中国围棋事业奠基[40]

  • 黄炎培:爱国民主人士建言…[46]

  •  
     相 关 文 章
  • 第二个公民道德宣传日:构建…[7002]

  • 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15879]

  • 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强我中华…[22157]

  • 以伟大的民族精神引领成长…[14876]

  • 建设先进文化 培育民族精…[7410]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