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强国之路 >> 文化发展 >> 正文  
  为民族复兴提供精神动力——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心、支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纪实         
为民族复兴提供精神动力——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心、支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纪实
[ 作者:孙承斌 王雷鸣 邬焕庆    转贴自:新华社    点击数:2227    更新时间:2004-08-12    文章录入:水木

 

    一个民族要兴旺发达,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能没有创新的理论思维;一个民族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保持旺盛的创造激情,不能没有不断发展的哲学社会科学。

  “我们必须建设一支强大的哲学社会科学队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要努力担负起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职责”……

  江泽民同志考察中国社会科学院时发表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哲学社会科学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特殊地位,鲜明指出了新时期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必须遵循的方针原则,体现了党中央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亲切的关怀,哺育丰硕的成果。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每一个进步,无不凝结着党的三代领导核心的心血

  对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周弘来说,2001年8月7日是难以忘怀的日子。这一天,江泽民同志在北戴河会见部分国防科技和社会科学专家,并与大家亲切座谈。江泽民同志深刻指出:“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培养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家,与培养高水平的自然科学家同样重要;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与提高全民族的自然科学素质同样重要;任用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与任用好自然科学人才并发挥他们的作用同样重要。我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方面。”

  立意高远、语重心长的讲话,在与会者中引起热烈反响。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座谈会上发言的周弘对此记忆犹新:“江泽民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标志着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迎来了又一个繁荣、发展的春天。”

  抚今追昔,人们不能忘记,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每前进一步,每取得一份骄人的成果,无不凝结着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心血。

  建议范文澜编写《中国通史简编》、与郭沫若切磋诗艺……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与历史学家、哲学家、文学家相互切磋、促膝长谈的故事至今被传为美谈。针对社会上一度出现的对哲学社会科学重视不够的现象,毛泽东同志指出要重理不轻文;邓小平同志则明确指出:“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 ”。

  1950年,在毛泽东同志的直接关怀下,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成立了自己的第一所人文社会科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5年后,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成立。在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精心呵护下,新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吐露出嫩绿的新芽。

  1977年,在邓小平同志的直接关怀下,在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邓小平同志还多次对办院方针、学科设置等作出指示。1982年,中共中央转发《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座谈会纪要》,特别提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今后必须有一个大的发展。1983年,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立;1986年,正式设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在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悉心关怀下,历经“文革”磨难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再次焕发出蓬勃生机。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深刻认识到:社会科学研究的方向正确与否,社会科学发展状况如何,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社会的道德风尚,对经济建设,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会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甚至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和社会主义的命运。在党的十五大报告里,江泽民同志指出,积极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这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对于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增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2001年8月,在北戴河会见部分国防科技和社会科学专家,提出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四个同样重要”;2002年4月,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提出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五个高度重视”;2002年7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两个不可替代”的精辟论断,阐明新世纪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的五条要求……面对世纪之交的国内国际形势,江泽民同志从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思考、指引、规划着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

  在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亲切关怀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不断发展,基本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相适应、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科研实力比较雄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教育体系,一大批优秀科研成果相继问世。

  传统的文、史、哲学科不断深化、创新,经济学、法学、政治学、人口学、民族学、宗教学、新闻学和国际问题研究等快速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不断拓展和深化,基本形成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数字方法、案例分析、实证研究、模型模拟、综合集成、对比分析、系统研究等方法被广泛采用;传统的手工收集处理资料和写作方式,逐步被现代化的电子技术手段所取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日新月异。50多年励精图治,到1999年,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已有20 00多个,专职研究人员3万多人,从事教学并参与研究工作的人员20多万。仅中国社会科学院,从1978年到2001年,对外学术交流总量达39366人次,国际声誉日益提高……

  著名哲学史家、宗教学家,86岁的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感慨地说,哲学社会科学虽然不能创造即时的财富,但它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性格,为一个民族的不断创新提供不竭的思想和理论支持。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对哲学社会科学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背后,正是对民族进步的不懈追求。

  唯物主义者的理论品质,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历史性跨越。党的三代领导核心以其卓越的理论创新与实践,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垂范

  “我的一生经历过无数重大的历史变革,但最重要的当属新中国的成立,以及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将自己的学术研究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与祖国的富强和发展紧密相连。”深秋的北京,92岁高龄的费孝通回首60多年的学术生涯,由衷地感慨:“而这一切与实际相联系,恰恰是我所接触的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身上一以贯之的治党、治国思想。”

  作为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老自20世纪30年代起就致力于中国社会调查。他提出的建立长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区、开发黄河三角洲、加快发展上海等 10多项建议、设想,被党和国家有关部门吸收、采纳,有的已经或正在实现。谈到自己的科研硕果,这位著作等身的学者说:“我本人的学术研究颇多地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中共领导人丰润的思想上受益。”

  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结合新情况,作出新概括,给出新回答。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不同历史条件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重大理论成果,标志着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大历史性跨越。

  “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最大贡献是什么?就是他们本身作出的理论探索和形成的伟大理论成果;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最大的影响是什么?就是他们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治学风格,为我们作出了光辉的典范。”中国社科院哲学所老专家陈筠泉说。

  中国社科院大楼的一面墙壁上,镌刻着江泽民同志的题词,“坚持理论联系实际”8个大字格外醒目。理论联系实际,把理论思考与中国正在进行的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这是党的三代领导集体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经验,也是贯穿他们理论探索始终的理论品质。

  理论联系实际,是中国社科院的办院方针之一,也成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自觉追求。在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光辉实践的垂范下,越来越多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深刻认识到,只有把自己的理论研究与当代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理论研究才能有现实针对性,理论成果才能有持久的生命活力。

  这是一份沉甸甸的硕果:1993年,提交《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思路、大原则和大框架》、《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理论思考和对策建议》等研究报告,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提供智力支持;1995年,完成《1996年到2010年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趋势及特点》、《提高经济素质,转变增长方式》等研究报告,为中央制定“九五”计划和2010年中长期规划提供重要参考;1996年以来,围绕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经济“软着陆”、亚洲金融危机、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扩大内需、中西部开发、信息网络安全等推出一批重要的研究报告……

  这是一幅洋洋大观的画卷:近25年来,中国社科院完成了1.2万多份研究报告、7000余部学术著作、2400余部译著和8万多篇论文。1991年迄今,中国社科院共编辑出版16本《中国经济蓝皮书》;1992年之后,又编辑出版了《中国社会蓝皮书》、《中国工业发展报告》、《中国农村绿皮书》、《世界经济黄皮书》等 25种系列书籍……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不仅是党的三代领导核心,也以各自的理论探索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们身上体现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对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有着深刻的启发。”中国社科院财贸所副所长江小涓说,“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科学研究上才能超越前人、取得突破。”

  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史,是一部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史: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尚处于酝酿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进行了大规模的国情调查,为党和国家制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方针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当“市场经济”一词还讳莫如深时,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已开始大胆探讨商品经济、价值规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课题。从1999年开始,中国社科院逐年发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报告》,密切关注国内外前沿学科及相应重大课题的进展,努力走在社会科学研究的最前沿……

  “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大胆探索,在实践中不断认识真理、发展真理的理论作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思想作风;深入实践,深入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工作作风;理论联系实际,严谨而不保守,活跃而不轻浮,锐意创新而不哗众取宠的优良学风… …党的三代领导核心的光辉垂范,永远是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取之不竭的宝贵财富和精神食粮。”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庆柱说。

  紧跟时代,不断创新。党的三代领导核心以马克思主义者的高瞻远瞩,始终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健康发展指明正确的航向

  年逾花甲的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林甘泉,提起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那段激情澎湃的日子依然振奋不已:“毛泽东同志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一发展和繁荣我国科学文化工作的基本方针,极大激发了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科研热情。历史学研究围绕中国古代史分期、资本主义萌芽、农民战争、汉民族形成、封建土地所有制等五个学术热点展开热烈讨论,畅所欲言,形成了五方面灿烂的研究成果,被史学界誉为‘五朵金花’。”

  事物总在矛盾中发展前进。作为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的哲学社会科学,也必然伴随着人类实践、认识的不断深入,在不断破解矛盾的过程中开辟更广阔的前程。“每一个重要历史关头,党的三代领导核心总是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拨开迷雾,为哲学社会科学指明正确方向。”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程天权教授感慨良多。

  

  1956年,毛泽东同志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为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如何破题、如何发展指明了航向。“双百”方针的提出,极大地解放了科学生产力,刚刚破土而出的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呈现出千帆竞发的壮观场面。

  10年“文革”使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陷入低谷。“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邓小平同志以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勇气,在万马齐喑的时刻,吹响了思想解放的号角。伴随着一场全国范围的真理大讨论,历经曲折磨难的哲学社会科学界率先拨乱反正,为改革开放前夜的中国点燃了精神的火炬。

  发展永无止境,探索永无止境,哲学社会科学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永无止境———

  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哲学社会科学如何回答新的历史条件下一系列新的课题?

  伴随我国进入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哲学社会科学如何与时俱进,面向未来,更好地为国家大局、为中心工作服务?

  伴随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知识经济的悄然来临、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哲学社会科学如何不断创新,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研究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课题……”

  “希望大家增强创新意识,在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要大力加强对各门传统学科的研究,大力加强对各门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研究,大力加强各门学科的理论和体系的建设,大力加强各门学科的方法和手段的建设……”

  从2001年8月到2002年7月,江泽民同志连续就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发表3篇重要讲话,既有宏观思考,又有具体要求,系统阐述了哲学社会科学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意义,科学回答了我们应当建设什么样的哲学社会科学以及如何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程天权教授说,这3篇重要讲话,表明我们党已经形成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较为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和指导方针,成为21世纪加快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纲领性文献。

  新的时代,新的召唤。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呼唤哲学社会科学更快的发展、更大的繁荣。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理论方向和科研方向。今天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来讲,坚持正确的方向就要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努力为促进我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为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就必须始终高举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大旗,按照江总书记的要求,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李铁映谈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未来,激情满怀。

  “世昌则言昌,言昌则才愈昌。”21世纪将是人类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时代,将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时代,也将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社会主义中国的伟大历史航船正乘风破浪、高歌猛进,深受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关心、支持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也必将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不断实现新的发展、新的繁荣,为腾飞的中华民族,注入不竭的精神动力。

  • 上一篇文章: 中华民族文化的再生嬗变与传播推进

  • 下一篇文章: 民族认同的狂想与英雄神话的升腾--论萧峰形象的文化蕴涵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文木:毛泽东是这样看原…[66]

  • 侯外庐西大治校[55]

  • 中国思想史的奠基人——侯…[54]

  • 张岂之:史念海先生的学术…[58]

  • 毛泽东:“应当有中国的李…[70]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王世真:握紧命运的缰绳[15]

  • 王世真:要做开创性的事[19]

  • “核医学之父”王世真[18]

  • 中国核医学之父王世真院士…[19]

  • 陈达:心远愈知宇宙宽[20]

  •  
     相 关 文 章
  • 关于当代中国民族精神的哲…[7808]

  • 中、美、日的管理哲学[2350]

  • 探讨中国与外国的骂人哲学…[2624]

  • 中国思想与人的哲学[2339]

  •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罗国杰谈…[2341]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