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民族精神 >> 缺点教训 >> 历史教训 >> 正文  
  一代人的“政绩”,几代人的包袱         
一代人的“政绩”,几代人的包袱
[ 作者:佚名    转贴自:深圳商报    点击数:1648    更新时间:2004-07-27    文章录入:水木

 

    据《中国青年报》7月15日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日前在出席广东省第三期领导干部党纪政纪法纪教育培训班汇报总结会时强调,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要做出人民需要的政绩、求真务实的政绩、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政绩,摒弃以经济增长论英雄的片面政绩观,防止一代人的“政绩”成为几代人的包袱。

  张德江的讲话尽管只是就广东而言,却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安徽省原副省长王怀忠在阜阳当政期间为了升官发财而搞的众多“政绩工程”,给阜阳市留下了数十亿元的财政“窟窿”,就是一个典型例证。

  近年来,“政绩债”之所以层出不穷,固然有个别地方领导干部出政绩心切而又独断专行的因素在内,但笔者以为更主要的原因在于这些地方的决策机制出了问题。这些问题,突出地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人大的决策功能被弱化。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讨论、决定本行政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环境和资源保护、民政、民族等工作的重大事项”,属于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的职权。很显然,一代人的“政绩”能够成为几代人包袱的事项当属“重大事项”无疑。然而,由于一些地方政府“角色意识”的错位,在重大事项的决策上往往“擅自作主”;有的地方政府虽然也将重大事项交由人大讨论、决定,但只是走走程序、摆摆形式而已。

  其次,专家智囊团在政府决策中的作用被弱化。应当看到,近年来各地对专家在决策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提高,许多地方的政府都成立了专家智囊团,或者聘请知名专家担任政府的决策顾问,但在一些地方,专家在决策中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有的地方政府表面上重视专家意见,但实际上只是将专家当成科学决策的“花瓶”,在决策中听不进专家的不同意见,不仅降低了政府决策的科学性,而且严重挫伤了专家参与决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其三,决策的透明度、民主程度不高。人民群众对政府的重大决策拥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这是我国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重要政治权利。遇事先同群众商量,也是我党多年来的一个优良传统。但是,不容乐观的是,现在有些地方在重大事项的决策中,不愿意人民群众知情、参与,害怕人民群众参与决策会损害政府及领导干部的权威,因而不愿意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一旦决策失误,就会使人民群众的利益遭受重大损失。对此,群众意见很大。

  防止一代人的“政绩”成为几代人的包袱,终究要靠科学的决策机制。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为此,笔者希望各级政府进一步增强依法行政的观念,尊重人大的决定权、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并建议政府在决策中给予专家表决权,从而构建“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以保证决策的科学性。

  • 上一篇文章: 在历史的转折途中——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髓与局限

  • 下一篇文章: 反思大跃进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伯苓“公能”教育思想的…[51]

  • 徐向前军事文选笔记[97]

  • “布衣元帅”徐向前,一生…[75]

  • 大疆创始人汪滔:这世上没…[118]

  • 八年时间,宇树科技如何成…[100]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37]

  • 作之君·作之师·作之亲[34]

  • 张伯苓“公能”教育思想的…[51]

  • 陈毅为中国围棋事业奠基[40]

  • 黄炎培:爱国民主人士建言…[46]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