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专题 >> [专题]总论民族精神 >> 正文  
  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         
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
[ 作者:教育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转贴自:人民日报    点击数:2555    更新时间:2004-07-17    文章录入:admin ]

 

    主要观点

  民族精神是鼓舞民族前进的号角,是激发民族活力的灵魂,是滋养民族品格的食粮。强大的民族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促进民族物质力量的发展,而且可以使一定的物质力量发挥更好更大的作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与不竭动力。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世界,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以富强、民主、文明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

  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是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高度凝练和概括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犹如民族思想脉动的主旋律,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会形成或悲壮雄浑或昂扬激越的乐章。比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的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等。这些不同乐章,既是民族精神主旋律的具体表现,又以其与时代发展和历史任务变化相适应的思想内容不断丰富着民族精神。

  江泽民同志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证明,民族精神在综合国力的发展中,甚至在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由56个民族组成,中华民族精神是56个民族的共同精神财富。国家的统一、各民族的团结,要由共同的民族精神来维系;各民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由共同的民族精神来调动。民族精神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特别是当民族生存遇到困难、发展遭受挫折的时候,这种支撑作用显得更为重要和突出。民族精神是鼓舞民族前进的号角,是激发民族活力的灵魂,是滋养民族品格的食粮。民族精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强大的民族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促进民族物质力量的发展,而且可以使一定的物质力量发挥更好更大的作用。

  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实践创造和学习借鉴的结晶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数千年中华文化精华的结晶,是中华民族进步发展的思想基础。

  中华民族追求进步发展的实践是民族精神的不竭源泉。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极强生命力和进取心的民族,尽管历经磨难,却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民族进步发展的追求。为了改善民族的生存条件、实现民族的进步与发展,中华民族在实践中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为改变积贫积弱、落后挨打的状态,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直至今日仍然在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正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为实现民族进步与发展的伟大实践,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伟大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孕育民族精神的思想母体。深入分析当代民族精神,其中每一部分内容都可以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它的思想来源。比如,爱国主义精神、团结统一精神,就与中华传统文化中“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等注重社会、民族、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整体思想紧密相联,而这种整体思想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我们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对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加以科学的扬弃。

  其他民族的优秀精神成果是形成民族精神可资借鉴和汲取的资源。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个开放、包容的体系,它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汲取和借鉴了世界上其他民族的优秀精神成果,作为丰富自己的养料。例如,20世纪初中华民族经过新文化运动的洗礼,汲取和借鉴了西方的科学精神和民主精神,使之成为当代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精神在汲取世界上其他民族的优秀精神成果作为养料的时候,不是生吞活剥而是消化吸收,使之转化成自己肌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实现了中国化和中华民族化。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进行的伟大创造,对民族精神起到了凝练、升华和创新的作用。首先,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使中华民族精神同世界上最先进、最科学的思想体系结合起来,走上了蓬勃发展和不断创新之路。其次,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实践,使中华民族走上了伟大复兴之路。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华民族的心态、精神进一步振奋和昂扬起来。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但在理论形式上体现了伟大的民族精神,而且对民族精神的发展和创新具有根本性的指导作用。

  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有规律可循

  民族精神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有无规律可循?在这个问题上有两点值得探究:一是民族精神与民族物质生产能力和物质生活富裕程度的关系问题;二是民族精神与民族发展进程中的“顺境”和“逆境”的关系问题。

  从总体来看,一个民族的物质生产水平越高、生活越富裕,其民族精神就应该越振奋、越高昂。但中外历史上都不乏这样的例子:先进的物质生产水平和富裕的物质生活非但没有产生昂扬的民族精神,相反却滋长了奢靡之风、自大之风、不思进取之风,结果造成民族的衰退甚至灾难。因此,物质条件优越的民族,其精神不一定振奋;物质条件不那么优越的民族,其精神不一定不振奋。在世界各民族之间的竞争中,凡是不甘落后而要有所作为的民族,都应当在努力改善物质条件的同时,振奋和弘扬自己的民族精神,使精神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在实现民族进步与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出来。邓小平同志深刻揭示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强调两个文明要一起抓。我们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既不能轻物质重精神,也不能重物质轻精神或者以物质代替精神。

  民族精神是民族物质生活的升华。民族精神是否高昂、振奋,同民族物质生活条件是否确有保证和得到改善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二者并不必然地成正比。在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中,既有物质生产力发展较快、物质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的时期,或者说“顺境”;也有物质生产力发展较慢甚至受到破坏、物质生活条件比较落后的时期,或者说“逆境”。民族成就、民族灾难或者危机,都可以从正面或者反面激发起高昂的民族精神。大庆油田的开发成功,极大地振奋了中华民族精神,成为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战胜严重自然灾害和外部封锁、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力量。面对洪水泛滥、非典肆虐的严重灾难,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伟大精神迸发出来,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同舟共济、团结奋斗、战胜困难和艰险的强大精神支柱。在民族取得成就时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固然重要,在民族遇到危机、灾难、挫折的时候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则更为重要。在民族前进的征途中,机遇和风险同在,我们不但要增强机遇意识,而且要增强忧患意识。只有充分估计到风险,并且提高战胜风险的能力,才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变逆为顺。

  实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系统工程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把“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回答的重大课题之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的基础上,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对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至关重要的:一是抓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二是抓好以思想道德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三是抓好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建设的成果促进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全民族的工作,民族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应自觉地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其中,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培养,是关键的环节。党员干部是我们民族中的优秀分子,是推动民族进步的脊梁,他们的思想与言行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具有重要影响。要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道德水平,使他们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出更大贡献。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在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中担负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任务。要加强对青少年进行民族精神的教育,使他们了解我们的民族、热爱我们的民族;同时针对青少年思想活跃、富于开拓精神的特点,注意引导他们正确汲取其他民族的优秀精神成果来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这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工作。

  (执笔:赵存生)

  • 上一篇文章: 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 下一篇文章: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生动课堂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伯苓“公能”教育思想的…[51]

  • 徐向前军事文选笔记[97]

  • “布衣元帅”徐向前,一生…[76]

  • 大疆创始人汪滔:这世上没…[119]

  • 八年时间,宇树科技如何成…[102]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39]

  • 作之君·作之师·作之亲[36]

  • 张伯苓“公能”教育思想的…[51]

  • 陈毅为中国围棋事业奠基[42]

  • 黄炎培:爱国民主人士建言…[46]

  •  
     相 关 文 章
  • 第二个公民道德宣传日:构建…[7002]

  • 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15879]

  • 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强我中华…[22157]

  • 以伟大的民族精神引领成长…[14877]

  • 建设先进文化 培育民族精…[7410]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