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强国之路 >> 人才强国 >> 正文  
  给“人才”一个真实的说法         
给“人才”一个真实的说法
[ 作者:佚名    转贴自:北京人才市场报    点击数:2166    更新时间:2004-05-23    文章录入:水木

 

    传统的定义
  “你是个人才吗?”如果拿这样的问题,去问任何一个中专毕业生或一个普通技术员,恐怕多数人会感到茫然,不知如何回答是好。
  但是,我们能够找到“标准答案”。各地、各部门在统计人才数量时,凡具有“中专和中专以上学历”或“初级和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都被“理所当然”地纳入了统计范围。
  于是,我们明白了,“人才”的概念,就这样被确定,学历和职称是“硬指标”。
  这,就是当今通行的“人才”定义。然而,有专家称,这一定义是“统计口径”上的人才定义,也有人将此称为传统的“计划经济型”人才定义。在计划经济时代,只要是中专以上(不包括高中)毕业生,便具有“天然”的干部身份;而只要有技术员以上职称,无论你在企业还是事业单位,都统称为“干部”。据此,有人认为,如今的“人才”定义与传统的“干部”定义一脉相承,是计划经济时代干部统计概念的“翻版”。
  多少年来,这种划分人才的方法一直延续着,人们习以为常。
  “人才”的定义,就这样“潜移默化”地被人们所接受。
  现实的尴尬
  尽管多年来我们给予“人才”一个“守恒”的定义,但实际上,随着人才热的持续升温,“人才”的内涵、“人才”的标准,在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发生着悄然的变化。
  最能说明问题的例子,便是不少地方在引进人才时,把“本科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作为“准入”的最低条件。这可算“门槛”抬高的一个证明。
  当然,也有把“门槛”降低的。比如,在广州等城市,公开允诺,欢迎工人技师乃至职高、高职毕业生到他们那里落户、工作,以解技工人才短缺的燃眉之急。而这些人,以他们的学历,是无论如何不能划入“人才”范围的。但这都阻挡不住这些城市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冲破现行的“人才”定义的束缚,制定更为实用的标准,采取更为开放的政策,在“引进人才”的大道上“另辟蹊径”。
  于是,我们发现这样一个事实:眼下,“人才”定义在“理论”和“实践”上产生着某种不一致。而这并非学术问题,也不是一个“统计口径”的问题。它已成为我们在日益高涨的人才开发工作中必须正视、必须解答的一个问题。
  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要求我们的认识随之发展和变化。僵化、凝固、一成不变,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也不符合人类认识规律。 “人才”概念应当重新定义。
  我们有必要对以下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人才”难道真的是用“学历”和“职称”来划分?
  “人才”内涵是否应该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赋予它新的含义?
  “人才“的定义究竟怎样才能更科学、更合理、更符合时代要求?
  专家的说法
  我们怎样才能给“人才”一个准确的定义?
  一般来说,“才能杰出者”,即为人才。
  而人才学研究者则认为,“以其创造性劳动,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较大贡献的就是人才。”
  在这里,我们必须同时指出,“德才兼备”是我们多年来一贯坚持的人才标准。
  人才学家、中国人事与人才科学研究所所长王通讯说,人才具有类别性、层次性、相对性和模糊性。前“三性”,比较好理解,关于人才的模糊性,王通讯是这样解释的:世界上的事物,有时必须清楚,有时反而模糊点好,这要看做什么。在人才研究中,人才这种客体的模糊性,反而可以增加工作的乐趣和意义,激励我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如果谁人是人才,谁人不是人才很清晰的话的,人才发现还有什么工作好做呢?
  按照人才学的观点,人才是不能以学历和职称作为界定条件的。
  前国家计委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中国人民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心研究员杨宜勇博士就持这样的观点。他认为,“人才”是人力资源市场最活跃的部分。一个人是不是人才,应该由市场来决定。按照现行的规定及统计方法,列入人才名册的不一定算得上人才,没有列入人才名册的,不一定不是人才。
  比尔·盖茨大学没有毕业,谁能说他不是人才?“白领是人才”,谁又能说“蓝领”里边就没有人才?“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依赖于制造业的增长。而制造业发展离不开技能人才的培养。”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最近向新闻界说的这番话,就包含了这样的观点。
  重视人才,开发人才,我们必须首先搞清什么是人才。人才难得,人才宝贵,我们必须给“人才”下一个科学的定义。概念上糊涂不得。
  上海的启示
  引人注目的是,传统的“人才”定义最近在上海被突破。
  这一突破,始于去年6月开始在沪上实行的居住证制度。
  该项制度推行3个多月后,有1800多名境内人士领取了上海市居住证(A证),其中约两成获证者没有大专以上学历。上海芭蕾舞团的曹灿林只有高中学历,但由于擅长雕刻木工,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大学计算机工程与科学院院长李三立博士等人一起成为了第一批领取上海市居住证者。而此前,像曹灿林这样的人是决不可能作为人才申领居住证的。
  曹灿林等人的“幸运”,缘于上海在实行居住证制度的同时,推出了一套完整的“评价计分体系”。这一体系由14项要素构成,其中前10项是由个人基本情况、专业能力和导向三部分组成的基本分,满分为120分。后4项为附加分,共30分。申请者14项要素累计达到60分,便可获一年期居住证,超过70分,便可获3年期居住证,而要拿5年期居住证,则需达90分以上。虽然“评价计分体系”也考虑了申请者的学历和职称,但它已不具有以往在引进人才时那种“一锤定音”的性质。
  上海的这个“评价计分体系”,突出了居住证申领者的综合能力和专业水平,使人才不再与学历、职称划等号。整个评价计分体系,除了学历和专业技术职称有相应的分值外,取得职业资格、拥有发明专利及取得经认定的专业培训证书都能得分;行业协会对特殊人才的评价和推荐也在计分之列。特别应该指出的是,根据上海市年度人才开发目录,申请者还可获得由专业类别导向、产业(行业)导向和地区导向3项要素构成的“导向分”,得分高低按照紧缺、需要、控制和重点、一般,分别不同情况来决定。
  尽管上海的居住证,不仅仅是针对人才的,但它却是首先在人才引进中实行的,而申领居住证,不唯文凭,不唯职称,不唯身份,注重申请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水平,无疑给“人才”下了一个新的定义。
  就在最近,上海市人事局有关人士称,上海市将改革现行的人才统计制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是,使统计意义上的人才概念越来越逼近实际意义上的人才概念,不仅要统计有学历、有职称的,也要统计没学历没职称,但有专业技能的;不仅要统计常住上海的,也要反映以柔性流动方式来沪的。这位人士说,上海将倡导大人才观,把高级技工及特殊人才以及文化体育人才全部纳入上海人才开发体系。
  上海的做法,应该给我们以启示。
  在中国人才开发不断向前推进的伟大事业中,我们的人才研究应当与时俱进。不言而喻,这其中包括我们对“人才”概念的再认识,给它下一个新的定义。 

  • 上一篇文章: 珍惜拔尖人才

  • 下一篇文章: 人力资源经理眼中的人才具备“3Q”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伯苓“公能”教育思想的…[51]

  • 徐向前军事文选笔记[97]

  • “布衣元帅”徐向前,一生…[76]

  • 大疆创始人汪滔:这世上没…[119]

  • 八年时间,宇树科技如何成…[102]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39]

  • 作之君·作之师·作之亲[36]

  • 张伯苓“公能”教育思想的…[51]

  • 陈毅为中国围棋事业奠基[42]

  • 黄炎培:爱国民主人士建言…[46]

  •  
     相 关 文 章
  • 使用人才的六大“狠招”[3935]

  • 新闻真实和行政诚实[2234]

  • 新闻真实和教育诚实[1946]

  • 不拘一格“拔”人才[2448]

  • 慧眼识良才——人才评价标…[2569]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