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横向比较 >> 和平与发展 >> 正文  
  走出“东方情结”         
走出“东方情结”
[ 作者:董强    转贴自:杂文报    点击数:1553    更新时间:2004-05-15    文章录入:水木

 

 

读《杂文报》423日魏得胜先生大作《点评金庸的“世界中心转移论”》,有同感也有疑义,特聊补数语,以就教于同好。 金庸先生的观点,令人想起了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一种特别流行的说法:“21世纪是东方人的世纪”、“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这一说法又有许多“衍生”判断,似乎经济、商贸、文学、艺术等等,都到了一个“东方时代”、“中国时代”。尤其可怕的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这种“东方情结”有加剧之势。倘若仅从振奋民心、鼓舞士气的角度讲,倒也无可厚非。可问题在于,如果着眼于“世界文明的多样性”,着眼于积极应对“加入世贸组织的挑战”,其“负面效应”就不容忽视了:它既容易让人沾沾自喜,以致裹足不前,又容易使人滋生自大倾向,进而缺乏“包容”的气度。因此,对于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我们而言,走出“东方情结”实在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前提。 印度诗人泰戈尔曾说,只要一看到旗帜上飘动的流苏,就自然而然地想起中国人的浪漫天性。

从某种程度上讲,“东方情结”正是中国人浪漫天性变形后的产物,它常常膨胀成一种骄傲和自负——一切都是中国最好。即便皮肤和头发,很可能也会认为,只有黄皮肤、黑头发才是皮肤和头发,此外便是异类、蛮夷。1793年,英国派特使到中国要求通商,乾隆皇帝认为中国“无所不有”而断然拒绝。1816年,英国又派使团来华要求通商,嘉庆皇帝以同样的理由拒绝。结果呢?三十多年后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军队不堪一击,中国的大门终被枪炮打开。 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盲目的“拒绝”不会再有了,但盲目的“乐观”却很难说没有市场。

关于21世纪“属于谁”,像金庸先生那种情绪化的结论难道不值得警惕吗?正因如此,走出“东方情结”首先需要一种清醒的自我批判精神。美国传教士阿瑟·史密斯1890年的著作《中国人的特性》,以“西方眼光”解读中国和中国人,得出了许多独特的结论,恐怕还是值得我们读一读的。像“缺乏时间观念”、“缺乏精确习惯”、“好兜圈子”、“麻木不仁”、“相互猜疑”、“缺少信用”之类的毛病,我们谁也不敢说今天的国人已经完全没有了。鲁迅先生说过:看了这些,而自省,分析,明白哪几点说的对,变革,挣扎,自做工夫,却不求别人的原谅和称赞,来证明究竟怎样的是中国人。这种可贵的自我批判精神,可谓弥足珍贵!我们要走出“东方情结”,就应该先把那些劣根性“剔除”掉,才有“对话”的资格,才有可能向“世界公民”靠拢。 世界存在差异性,文明存在多样性,价值存在多元性……所有这一切无不昭示我们:世界的本质不是“一”而是“多”,生活的方程不是“同”而是“异”。莱斯特·皮尔逊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说,不同的文明必须学会在和平交往中共同生活,相互学习,研究彼此的历史、理想、艺术和文化,丰富彼此的生活,否则,在这个拥挤不堪的窄小世界里,便会出现误解、紧张、冲突和灾难。依此来看,“世界中心转移论”或者说“东方情结”都不符合世界潮流。另一方面,魏得胜关于未来“世界中心”的种种设想,看起来更像美国,所以充其量也只能算作“纸上谈兵”。说到底,这些设想大可不必,因为和平与文明的未来,呼唤“世界眼光”,需要“人类意识”。像“地球村”、“全球化”之类的概念不应该只是作为媒体流行语出现,而应当作为一种价值观念,“植入”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如果你真正想成为“世界公民”的话。

回到最初的话题,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21世纪应该是东方和西方共同把握机遇的世纪,是中国和世界各国共同加快发展的时代。世界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应长期共存,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这,应该成为我们积极应对加入世贸组织的一个根本指导思想。走出“东方情结”不是不要中国特色,而是要在更大范围和更广空间里体现中国特色。我们在摈弃金庸先生那种“盲目乐观”的“东方中心”意识的同时,也必须警惕魏得胜先生那种“世界中心”观念。我们需要的是真正取得“世界公民”的资格。

 

 

  • 上一篇文章: 中美商贸攻守 在摩擦中走向成熟

  • 下一篇文章: 温家宝在世界银行全球扶贫大会上的讲话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文木:毛泽东是这样看原…[64]

  • 侯外庐西大治校[54]

  • 中国思想史的奠基人——侯…[51]

  • 张岂之:史念海先生的学术…[58]

  • 毛泽东:“应当有中国的李…[66]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王世真:握紧命运的缰绳[14]

  • 王世真:要做开创性的事[18]

  • “核医学之父”王世真[18]

  • 中国核医学之父王世真院士…[15]

  • 陈达:心远愈知宇宙宽[18]

  •  
     相 关 文 章
  • 东方传统美德与经济全球化…[9690]

  • 发现东方与文化输出[1646]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