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横向比较 >> 异国风情 >> 印度 >> 正文  
  印度软件业巡礼         
印度软件业巡礼
[ 作者:佚名    转贴自:印度网    点击数:2341    更新时间:2004-01-14    文章录入:222 ]

 

  神秘而古老的印度,正以信息科技扭转世人的眼光。明亮宽阔的软件园区里,40万专业人才用一道道程序写出令全球刮目相看的科技竞争力。蓬勃发展的软件业,正带领印度走出贫穷,找回失落的骄傲。

  苏醒的巨象

  没有人能忽略印度崛起的步伐。美国《商业周刊》形容印度是“苏醒的巨象”。从1991年开始,印度软件产业每年以50%的速度增长,去年总产值达到83亿美元。预计到2008年,印度软件产业将达到500亿美元的规模。
  在世界分工体系里,印度的角色也逐步确立。《财富》杂志全球1000家大企业中,有266家外包软件到印度去。印度商业部计划在两年后,将这个数字提高到400家。除了数字之外,更值得注意的是,印度软件产业在品质上的实力。
  为衡量软件公司发展软件程序的成熟度,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建立了一套“SEL-CMM指标”。截至目前,全球只有37家公司达到指标中最高的第五等级,其中有20家位于印度。
  因为软件公司众多,“印度硅谷”———南方大城市班加罗尔与新兴都市海德拉巴,顿时成为吸引全球资金争夺软件人才的焦点。微软、思科、IBM等领先企业相继在印度设立研发基地。过去3年,进入印度的资金估计超过10亿美元;未来3年,预估将有100亿美元涌入印度。
  目前,印度软件产业出口额已占国家总出口额的1/10。软件成为印度重塑国家竞争优势的利器。印度软件协会主席米塔说:“IT两个字,既是IndiaToday(今日印度),也是IndiaTomorrow(明日印度)。”

  预见软件优势

  印度软件产业的历史,最早可以回溯到50年代。当时,外商如IBM与英国国际电脑公司主导整个印度信息产业。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1978年,印度政府要求外国公司持股降至4成,IBM愤而全面撤出。
  1984年,拉吉夫·甘地上台。他热衷科技,被称为“计算机总理”。印度开始政策大转向,计划性地踏上IT产业之路。
  选择软件,对印度有不得已的成分。印度第一家纳斯达克上市公司———信息系统公司亚太区助理总裁狄斯分析,发展硬件需要基础建设与大量资金,印度没有这些条件。但更重要的是,尽管当时硬件仍是驱动科技进步的主力,印度却出现一批产业精英,预见软件潜力,积极游说政府,建立有利软件发展的环境。
  今年75岁、说话简洁的科利,就是早期代表人物。他首先把软件概念带进印度,被誉为印度“软件教父”。科利回忆,开发软件需要设备,当时最困难的工作就是游说政府,解除电脑硬件进口管制。
  印度软件协会主席米塔则是年轻一代的领袖。他一个月有16天在路上旅行,四处奔走。印度软件协会目前有800个会员,是印度软件产业最具影响力的机构之一。
  1991年,印度软件协会因为首先为软件业争取到租税优惠而一举成名。米塔说,他锲而不舍尝试16次,才得到与财政部长会面半小时的机会,说服他提供给软件业一年所得免税权。1994年起,印度软件协会开始大力在印度推动反盗版条款。7年间,印度软件盗版比率降低30%。这不仅使印度免于当年美国301条款的制裁,更大幅提高外国企业投资设点的意愿。
  有识之士大声疾呼,加上政府官员意识觉醒,印度由上到下倾国家之力扶植软件产业。政策成为印度软件业向前冲刺的引擎。大体来说,印度的做法涵盖产业与教育两个方面。
  因为国内硬件不发达,印度发展软件用的是百分之百的外销策略。外销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印度软件公司外派工程师,驻扎在国外客户处完成专案,称为“到府服务”;另一种则更进一步,软件程序在印度开发完毕,再传送到客户端测试、安装。这两种形态业务,目前合计占印度软件产值的92%(分别占57%和35%)。
  换句话说,印度有品牌的套装软件所占比例很低。所以也有人称印度软件业的模式为“软件代工”。表面上看,印度有大量便宜的人力,所以吸引欧美国家外包软件到印度。但印度政府与企业全力迎向商机,更加速了这股潮流。
  在全印度,有18个软件科学园区,区内企业超过5500家。孟买软件科学园区局长指出,他的辖区内有800家软件公司,1998年以前只有44家。现在,他每个月平均会收到20件申请函。
  园区里,有24小时服务柜台、卫星天线与网络设备,基础建设与园外有天壤之别。不仅如此,政府更提供区内企业进口关税完全减免、10年所得税免税、作业单一窗口等优惠。企业的义务,除了缴纳园区管理费,就是达到一定外销额度。以海德拉巴软件园区为例,企业必须满足最低年外销额5万美元。
  印度与美国时差正好12小时,运用通讯设备,这里于是产生著名的“日不落经济”。每天晚上,印度公司把工作成果传给欧美客户,对方测试评估后,隔天早上传回。作业环环相扣,形成全天候接力。
  去年,全印度软件园区的出口值增长68%。有成功经验在前,未来两年印度计划继续兴建28个软件科学园区。

  追求高品质

  外销导向带来的最大影响,是印度特别重视严谨的软件开发程序与品质控制,以便取得国际客户信任。
  不但企业自己重视,印度政府也有系统地鼓励企业。政府不但与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合作,建立如SEI-CMM的指标评鉴,IT产业部更实际负起考核品质、测试软件的责任。这些指标严格要求软件的交件程序、品质。企业也通过取得认证,充实管理基础。在印度,排在前几名的软件公司,如信息系统公司,员工动辄数千人。
  在印度,软件业是年轻人的第一志愿。去年底,印度已经有41万人投身软件业。丰厚的人力资源,使政策奖励点起的火花足以燎原。

  成为全球化企业

  印度因为承接外包软件而崛起,现在也面临硬件产业遇到的瓶颈:技术很强,但没有直接面对市场的行销能力。同时,如何不断提升附加价值,也直接影响产业未来发展。因此,努力“向上升级”成为印度软件业最热门的议题。
  虽然从软件代工起家,但是愈来愈多印度软件公司不甘于只撰写程序。它们都试图涉足更上一层的企业e化建设、IT策略咨询。它们的优势在于长期提供给客户技术支援,了解行业特性、流程。例如信息系统公司,就将IT策略咨询独立出新事业单位,目前有70个咨询专家,结合管理知识,赋予技术更高价值。这意味核心能力需要转换,同时也潜藏未来可能与现有客户竞争的难题。但“那是我们唯一能走的路”,信息系统公司亚太区助理总裁狄斯说。
  走出印度,成为全球化企业,是另一股趋势。维普罗公司董事长毫不讳言,他们正计划通过收购加快扩张与国际化。他说:“寻找好的目标,特别是美国公司。” 

  印度硅谷 双城争艳

  从孟买搭两小时飞机到印度南方大城市班加罗尔,就穿越历史来到了明日印度。
  班加罗尔被誉为“印度硅谷”,密密麻麻聚集了900多家软件公司。班加罗尔不仅被美国《新闻周刊》选入全球十大科技都市,也跃登美国《商业周刊》世界十大热门重镇。这里是印度人才、资金争逐最炽烈的战场。据估计,过去3年进入班加罗尔的资金超过3亿美元;未来3年,还会流进至少5亿美元。这些资金将创造两三万个新工作机会。
  全球企业纷纷大张旗鼓进驻。IBM斥资1亿美元设置实验室,研究“深蓝”超级电脑开发;思科则宣布2亿美元扩张计划,长期目标要招募5000名工程师;麻省理工学院未来将投入10亿美元的亚洲媒体实验室,更可能在班加罗尔落脚。
  在班加罗尔放眼望去,尽是高科技公司的店牌。为什么它能脱胎换骨,成为印度逼近世界的尖峰?
  班加罗尔的发展最早可以回溯到1985年,那年德州仪器在此设厂。德州仪器看重的正是班加罗尔丰富的人力资源。
  在班加罗尔周围有10所综合大学、70家技术学院,每年产出1.8万名电脑工程师,成为班加罗尔最珍贵的资产。政府的全力支持,更使该市如虎添翼,企业趋之若鹜。
  卡纳塔克邦(班加罗尔市所在邦)资讯科技办公室秘书长库尔卡尼笑着说,他的职称、办公室都是全新的。两年前,卡纳塔克邦政府特别增设这个机构,推动资讯产业。纳斯达克印度分公司就在他办公室的隔壁。
  库尔卡尼是机械工程师,他认为班加罗尔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有人力资源但缺乏资金。所以政府的首要目标,就是结合企业力量共同发展。
  班加罗尔有全印度最大的软件科学园区就是一例,这个园区耗资60亿卢比,由卡纳塔克邦政府、印度塔塔集团与来自新加坡的资金合资建成。邦政府只占20%股份,其它两者各占40%。在园区里,光纤网络、创业育成中心甚至健身房等设施一应俱全。94家公司进驻后,园区已经客满,目前正规划第二阶段工程。
  从软件出发,库尔卡尼更进一步看到班加罗尔的远景。今年2月,班加罗尔完成第一份生物技术产业蓝图。库尔卡尼指出,班加罗尔将比较先前模式,由政府出资50%,邀请企业入股共同建设生物技术园区。
  未来,班加罗尔着重发展结合生物科技与资讯运算的“生物资讯学”。“5年后,你们会为了生物技术重访班加罗尔”,库尔卡尼对记者笑言。
  班加罗尔的成功经验,大大鼓舞了印度其它都市。位居班加罗尔北边的海德拉巴,近年来就急起直追。特别是微软创办人比尔·盖茨造访后,舍班加罗尔而选海德拉巴设微软研发中心,顿时使这个5年前还十分贫穷的都市声名大噪。如同班加罗尔一样,海德拉巴也有年轻官僚和富有朝气的政府,视资讯科技为通往明日世界唯一的路径。
  安得拉邦(海德拉巴所在邦)首席部长奈杜曾访问香港,还当选去年《电脑世界杂志》年度风云人物。他上任7年来,致力于改善基础建设。连世界银行代表都对他的计划印象深刻,提供5.6亿美元贷款。
  觊觎印度的人力资源,全球企业竞相在班加罗尔与海德拉巴设点。这两个城市也借机奋力脱胎换骨。

  维普罗:软件业标杆

  今年2月,《商业旗帜》杂志刚出炉的标杆企业排名,第一名是软件公司维普罗。得奖理由是“连续7年无懈可击的成长,引领产业前行”。7年来,即使遭逢景气低迷,维普罗仍年年保持约50%的成长,去年更提高到75%,傲视所有大型软件公司。
  去年初股市最盛时,维普罗的董事长普伦姆吉成为全世界第二富豪,财富仅次于比尔·盖茨。
  就像微软在西雅图拥有一大块园区,维普罗在班加罗尔也有一片世外桃源。高尔夫球场、游泳池、网球场,一栋栋线条圆润流畅的回式建筑,令人心胸为之荡漾。
  维普罗是印度第二大软件公司,仅次于历史最悠久的TCS。但维普罗有一项纪录,却是任何软件公司难以企及的。全世界软件公司超过8万家,素质不一,美国资讯工程学龙头卡内基—梅隆大学将软件能力成熟度分为五级(SEI-CMM标准)。全世界第一个达到最高级第五级的就是维普罗。这意味着维普罗已将软件开发的流程管理做到极致。
  维普罗公司副总裁高希指出:“写软件并非天马行空的‘个体户’工作,只要透过精确的流程管理,软件开发是非常系统化、具生产力的。”
  从和客户沟通需求、理清规格、确定流程,到每周的进度,维普罗将所有细节细腻地文件化。高希说:“刚开始非常辛苦,因为我们光班加罗尔就有13个据点,所有据点要同步文件化,还要让所有员工学习流程管理。”然而文件化之后,案子的进度、品质、成本被精确掌握,出货时间较过去缩短50%,错误也变少。新科技瞬息万变,产品周期大幅缩短。“过去争取客户比品质,现在我们还保证效率,”维普罗总裁如是说。
  维普罗今日是印度软件翘楚。但很有趣的是,它竟是以制造植物油、婴儿皂起家,80年代转型为电脑硬件公司,90年代再度转型,以软件为核心。
  第一次是借维普罗的品牌资产,打开印度电脑制造的处女地。但印度市场开放后,硬件获利转趋困难。这让维普罗从此有强烈的危机意识:软件也一样可能面临竞争者低价进入市场、削减获利。所以,“最根本的方法,就是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维普罗的策略是锁定科技领先的客户(如思科),为它们研发软件,借此抓紧科技的趋势,做技术提升。因为紧扣科技脉动,维普罗是印度软件公司中最早投资在通讯及电子商务研发的一家。
  最近,诺基亚、摩托罗拉、爱立信合资的3G技术公司Symbian,授权软件平台由维普罗研发,引起印度软件界震动。
  在印度独立那年成立的维普罗,已迈入第54个年头,虽然历久弥新,但挑战也接踵而至,冲击这家老公司。去年,网络产业正热时,维普罗流失了大批人力投身网络公司。维普罗致力于建立一个更好的工作环境,吸引更多人才进来。
  SEI-CMM之后,维普罗全力朝人才能力成熟度指标(PCMM)前进。在PCMM的层层引导下,维普罗正积极提升“吸引、培育、激励、留住人才”四大能力,有组织有纪律地发展人力资源。如同过去让客户对他们有信心,维普罗也要让员工快乐、有信心地工作。毕竟再多的客户、再完美的流程也要有好的人才去执行。 

  打造百万软件人才 

  美国有1/3的软件工程师是印度人。25万印度人深入硅谷,已不是新闻。有七成人口是文盲的印度,却是全球软件人才的培育重镇。贫穷的印度,凭什么培养出全球炙手可热的软件工程师?
  答案是教育。独特的教育方式,让印度成为软件人才的摇篮。

  没有选择题的童年

  问印度工程师为什么他们软件强,第一个答案一定是:“我们数学好。”数学从定义、定理推演,一步步把题目解出来,与写软件需要的分析和逻辑能力一致。印度教育首重数学。从古印度到现代,数学是印度人逻辑思考的原动力,和印度的宗教哲学思想同等珍贵。
  观察印度的教育,他们对逻辑思考的培养,有一套独特的理念。从中学开始,考试就很少选择题。那怎么考?譬如,考甘地的不合作运动,“请分析这个运动的原因、过程、影响及对印度的意义”。老师评分,是看学生如何运用史实,分析、推论是否合理。
  海德拉巴资讯科技学院院长拉曼解释:“我们希望学生多做完整的思考。”

  说出竞争力

  一般而言,工程师多“沉默寡言、多做少说”,印度工程师却可以侃侃而谈。而且不得不承认,他们言之有物,条理分明。这竟也是软件教育的一部分。
  印度工程学院多半有一门课:沟通技巧。通过一次次公开演讲,学生渐渐学会如何清楚表达意见,如何快速切入重点,更重要的是,态度要落落大方。
  软件公司Snowbit的阿加渥指出:“这是维系客户的关键能力之一。你要能沟通,才能弄清客户的需求;你要有信心,客户才会对你有信心。”
  印度软件产业风生水起近 10年,产业日臻成熟,软件公司水准也趋于一致。这时候要抢国外大客户,比的就是“人”的竞争力。
  业界的竞争既激烈又现实,这种氛围,也早已渗入校园。
  美国《商业周刊》曾报道过印度最顶尖的孟买科技学院“最恐怖的教授”。他给全班最高分者 A,第二高分者 B,剩下的全部是 C、 D、 E。教授告诉学生:“今日我用这样的方式磨炼你们,就是要你们未来遇到竞争者,绝不可被比下去。”
  高度竞争压力下,学生们个个想脱颖而出,夜夜挑灯苦读。为什么愿意长期在高压下苦读?“为了钱,”一个学生直截了当地说。在印度,一个软件工程师的薪水,是平均国民所得的 10倍以上。功课好的,可以进知名大公司,薪水更翻升三四倍。
  在这种“天将降大任”式的培育下,学生进入职场多半可以立刻上线。

  学校产业一家亲

  印度软件教育还有一项特色,就是与产业互动非常密切,学生与新技术的发展完全不脱节。这也是硅谷特别偏爱印度工程师的原因之一。
  学生和产业互动有多密切?可以从海德拉巴信息科技学院学生雷地的学校生活中看出来。
  雷地今年上大三,这学期修的课中有三门是“业界老师”开的: IBM开的“电子商务最新应用”、甲骨文开的“资料库软件”及摩托罗拉开的“通讯软件”。全部是各公司的拿手领域,教的也是最新的技术发展。
  系上27位老师中,有 16位是业界老师(在业界工作的博士),比“正规教授”还多。
  雷地另外选修了一门“网络架构”。这门课很特殊,是学长们向学校建议开设的。“欢迎学生告诉我们他们想学什么,有求知欲才会有进步。”院长拉曼微笑着说。拉曼认为,学校的责任是创造一个环境,让学生对科技有充分地接触,才会激发强烈的渴望,探究科技最新发展。
  而学校的策略,就是运用业界的力量,欢迎业界设立校园实验室, 24小时开放给学生。
  密切的互动下,学生、学校、业界串起一个共存共荣的循环体系。业界提供丰富的资源,学校搭桥运输养分,学生尽情吸收。学生毕业后投身业界,把当年吸收的养分回馈产业。

  产业导向的隐忧

  与产业密切互动,固然创造了今天印度软件人才的优势,但也埋下了隐忧。
  "产业看三年,学校看十年”,这是技术研发的普遍共识。印度德里科技学院资讯系主任库玛一针见血地指出:“太过产业导向的学校课程,长久下来,学校的研究会丧失前瞻性。”
  然而,综观印度政府的科技教育政策,却是大力扶持“产业导向”的资讯科科技学院成立,提供土地、资金,协助募款,无一不是倾全力支持。去年开始,印度政府喊出“ 2008年,百万软件人才”的口号(目前软件人才有 41万),产业界与学术界已动了起来,朝目标积极迈进。
  但同时印度却有 70%的文盲,完全生活在另一个世界。印度政府知道,在短期之内翻转印度,从贫变富,由文盲变文明,是不可能的。他们希望凭借金字塔顶端 2%人口的力量,带动下面 98%的平民。可不可行,就待时间验证。

[1]

  • 上一篇文章: 印度IT革命和人才战略

  • 下一篇文章: 印度历史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文木:毛泽东是这样看原…[66]

  • 侯外庐西大治校[55]

  • 中国思想史的奠基人——侯…[54]

  • 张岂之:史念海先生的学术…[60]

  • 毛泽东:“应当有中国的李…[70]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王世真:握紧命运的缰绳[15]

  • 王世真:要做开创性的事[20]

  • “核医学之父”王世真[18]

  • 中国核医学之父王世真院士…[19]

  • 陈达:心远愈知宇宙宽[20]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