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民族精神 >> 民族思维 >> 思维方式 >> 正文  
  思维方式与易学的产生         
思维方式与易学的产生
[ 作者:佚名    转贴自:中华文化信息网    点击数:1280    更新时间:2004-03-29    文章录入:水木

 

    现代思维科学把人类大脑的思维方式分为两类:一类是理性思维,一类是感性思维。有的又进一步分为三类:即一是逻辑思维,反映这种思维方式的代表性成果如数学、物理、化学等;二是形象思维,反映这种思维方式的代表性成果如文学、艺术、音乐、美术等;三是感应思维,又叫灵感思维,直觉思维,医学上称为第六感觉,心理学上称为潜意识,佛家叫做顿悟,反映这种思维方式的代表性成果如易学、佛学、心理学、气功等。
  动物一般只有感应思维,或叫直觉思维。人类从动物进化为人类,大脑越来越发达,逐渐具有了三种思维方式。直到今天,每一个人从母亲腹内降生,然后学爬、学坐、学走路、学说话、学文化、学知识,一直到成年、工作,成为一个独立于社会的人,仍然在重复着人类由动物进化为人类的过程,只不过由亿万年缩短为一、二年和十几年而已。天真烂漫的婴幼儿,主要是感性思维,随着年龄增长和文化知识的学习积累,理性思维日渐增长,一直到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正常人的大脑都同时具有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这三种思维能力,只不过由于每个人的先天素质(包括遗传因素在内)不同和后天的努力不同,有的人逻辑思维能力发达一些,有的人形象思维发达一些,有的人感应思维发达一些。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成为数学家、物理学家,有的人成为文学家、艺术家,有的人成为佛学家,道学家、气功师的缘故。
  但是,这三种思维方式是不可能截然分开的。人类从事任何活动,都离不开这三种思维方式,人类任何物质或精神方面的成果,都是这三种思维方式的综合效应,相互交叉融合发挥作用的结果。
  例如,文学家以形象思维为主,但在构思和创作中,也离不开逻辑思维和灵感思维,没有逻辑思维,作品就不能条理清楚、主题明确;没有灵感思维,作品就构思不成,现实的人和事,就不能变成活生生的艺术形象。同样,自然科学家以逻辑思维为主,但许多发明创造首先来自科学幻想,这就是形象思维,而新的发明和创造,又往往以灵感思维为触发点。佛学家、道学家、易测高手往往不用书面起卦,就能在瞬间直接断出结果,但他依赖的也是比类取象的形象思维和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逻辑思维。所以说,人脑在观察事物、认识事物、判断事物时,三种思维方式是在综合发挥作用的。
  易学的产生来源于人类的幼年时代,它主要是人类灵感思维的产物。但同时,也是三种思维方式综合运用的成果。这一点,孔子在《系辞传》中有精辟的论述。他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他又说:“《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
  这就是说,易学的产生,是中华民族的祖先长期观察自然现象和人类自身现象,综合运用三种思维方式,特别是感应思维、灵感思维,沉思默想,“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从而悟出自然界和人类自身生存、发展的客观规律,又通过深入研究,演绎推理、综合概括而成的。
  易学以阴爻、阳爻两个最简单的符号来概括和演绎万事万物,这与现代计算机技术以0和1这两个二进制符号概括和演绎万事万物,有异曲同工之妙。阴爻、阳爻这两个符号及其以这两个符号组合变化而成的八卦、六十四卦等等易学符号体系,主要不是逻辑推理、实验验证的结果,而是“感而遂通”,以灵感思维为主,结合逻辑思维、形象思维,而逐步完成的。
  《周易》一书,是中华民族在易学思维发展中的第一个里程碑。它是周代以前几千年间,由伏羲画八卦,历经《连山易》、《归藏易》,而形成的一套六十四卦符号系统,并且将长期大量占筮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写成了卦辞、爻辞这些文字系统。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讲“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周易》,其中《要》篇中也讲:“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
  这些史料和出土文物都证明,处在春秋末期的孔子,不仅整理了《诗》、《书》、《礼》、
  《乐》、《春秋》等典籍,到晚年,对《周易》一书特别喜爱,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弟子们的协助下,写出十篇文章,不仅考证、论述了易学的起源,占卜的原理、占卜的具体方法,对六十四卦的卦象、爻象、卦辞、爻辞一一进行了诠释解说,而且还从哲学的高度,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的角度阐发了《周易》一书的思想内涵,及其在经邦济世,治理国家,指导人生等方面的伟大意义和实用价值。

 

  • 上一篇文章: 天人合一

  • 下一篇文章: 简论思维方式的创新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伯苓“公能”教育思想的…[51]

  • 徐向前军事文选笔记[97]

  • “布衣元帅”徐向前,一生…[75]

  • 大疆创始人汪滔:这世上没…[118]

  • 八年时间,宇树科技如何成…[100]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37]

  • 作之君·作之师·作之亲[34]

  • 张伯苓“公能”教育思想的…[51]

  • 陈毅为中国围棋事业奠基[40]

  • 黄炎培:爱国民主人士建言…[46]

  •  
     相 关 文 章
  • 从思维方式的互补性看中医…[1908]

  • 钱学森的思维方式[1973]

  • 论全球化实践对人类思维方…[2507]

  • 天才的思维方式[3256]

  •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5050]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