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民族精神 >> 民族品格 >> 人格 >> 正文  
  论“敢”         
论“敢”
[ 作者:邓伟志    转贴自:网络    点击数:1542    更新时间:2004-03-01    文章录入:水木

 

    敢,是知识分子必备的重要素质。知识分子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开拓,首先要敢于开拓;传播,首先要敢于传播。不敢开拓,便谈不上开拓者;不敢传播,就不能成其为传播者。
  敢,是理论勇气的表现。一位伟人说:"抓住真理,所向披靡。" "所向披靡",源于理论的力量。理论一旦掌握了群众就会转化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理论的力量与物质的力量的合力是"敢"的力量源泉。
  敢,来自于对科学事业的责任心,来自于对人民的爱,对国家的爱。责任心越强越勇敢。爱得越深,胆量越大。
  敢,是知识分子的一种人格魅力。畏难苟安、畏葸不前的精神状态是没有人瞧得起的,是不会有出息的。胆小如鼠的人很容易被人视为鼠,哪里谈得上人的魅力?"敢为天下先"的人,精神焕发,斗志昂扬,魅力无穷。
  敢,是探索真理的前提。通向真理之路不是上海南京东路的人行道。真理之路布满了荆棘。只有勇于披荆斩棘的人才能取到真经。
  谁都知道,人体解剖是现代医学的基础课,可是,人体解剖学的典基人维萨里在1538年出版《解剖图谱六种》后,却遭到一批只讲动物解剖的加伦主义者的强烈攻击。思想家布鲁诺因反对罗马教会的腐朽制度,被视为"异端",于1600年烧死在繁花广场。还有,为伽利略所证实的"地动说",这在今天已是常识,可是1633年罗马宗教裁判所却判处他终身监禁。直到三百多年以后,1979年10月罗马教皇才宣布过去对他的审判是不公正的。--这是历史。
  现在呢?宗教裁判所没有了。可是,"帽子"公司还有人经营。曾记否?在真理标准讨论时,有人斥之为"砍旗";在生产目的讨论时有人下令"停止";在市场经济讨论时有人问"姓资姓社"。这都说明在学术上还有艰险,还会有牺牲,还需要勇气,必须继续大声疾呼一个"敢"字。
  敢的对立面是"怕"。怕三怕四的人,真理到了手边不敢去抓;真理抓到手以后,人家一吼,就吓得松开手把真理放掉。人身上都长有胆,为什么要怕呢?怕什么呢?现在怕开除的少了,怕离婚的也少了。对有些啃书的知识分子来讲,最大的一怕是:怕书。书上讲的,特别是西方学者讲的,在他们眼里都是经典,都是纲领,生怕触犯了书本上的天条,不敢越雷池一步。传统的知识分子本来是不怕"上"的,不知怎么后来有些知识分子也怕起上来。其实,对书、对上,都应该一分为二,都不能迷信。"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对伟大的秦皇、英明的汉武都敢批评了,还有哪个"上"值得五体投地呢?迷信是枷锁。迷信使人恐惧。因此,陈云同志有针对性地讲:不唯上,不唯书。
  敢,敢想、敢说、敢写、敢做,决不是说可以胡想、胡说、胡写、胡做。蛮干是有破坏性的。上了年纪的人在1958年都吃过名曰"敢想、敢说、敢做",实为"胡想、胡说、胡做"的苦头。不过,即使是1958年的敢想、敢说、敢做,从主导思想上看,也没有教人胡想、胡说、胡做的意思。尽管胡想、胡说、胡写、胡做的事比比皆是,在舆论上也很少有公开鼓吹胡来的。在我的记忆中只有一次。1958年秋,康生来上海参观上海教育大革命展览会,遇到一位大学校长。这位大学校长是康生几十年前的熟人。多年不见了,彼此说说笑笑。康生赞扬校长工作搞得好。校长自谦说:"我在胡搞。"康生便说:"可以胡搞!可以胡搞!"哪知有家报纸第二天就在第一版中间位置上发了篇小言论,题曰:《可以胡搞》。《可以胡搞》实在是胡搞,简直是胡闹!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十分有害的。
  敢,不仅是不要胡搞,而且是要"严"字当头。做学问一定要有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严密的方法。上面提到过"敢写",这里就不能不相应地再加一条:严谨的学风。现在有些学风很不严谨。文章充斥老话、套话。把老掉牙的观点说成"创新"。不看人家的全文就批人家。上头说这书"不很好",他就跟着加码说人家"很不好"。如今论坛上也有浮燥风、炒作风和官本位。严是敢的支柱。有严则有敢。敢于发表和敢于坚持的理论,应该是经过实践严格检验过的理论,经过严格证实和证伪过的颠簸不破的理论。敢字当头,严在其中;严字当头,必然勇敢。
  有些学人胆量不足,也不能全怪他们自身。在客观上还有一个学术生态环境问题。你左一个"不许",左一个"不可",人家能不感到左右为难吗?你对创作横加干涉,竖加干预,人家能不觉得横写不是,竖写也不是吗?宋人苏轼说:"喜为异说而不让,敢为高论而不顾。"只要管学术的部门"喜为异说",千百万学者就"敢为高论",并且是敢为高论而不顾你的眼色,不顾你的口径。上个世纪50年代,我在上海社会科学院读过书。我清楚地记得上海社会科学院曾有一段光荣历史:人人都是神枪手,在全民皆兵时被奖过2万发子弹,并且获高教部表扬。为了争到"人人",我这个近视眼要比别人多打几百发小口径步枪才能过关。因此,我深知口径太小,射程不远。同样的,学术上的口径太小,其作品也是射程不远,读者不多,寿命不长。就是一些拿大奖的作品,也只不过是昙花一现而已。把作品发给人家,人家也只是"看书看皮,看报看题"。你对他放心,他就会放胆。你在政策上放宽,他写起来放手。"下笔如有神",出新思想;"下笔如有'绳'",拼凑套话。可以相信:只要管学术的干部学习邓小平甘当"后勤部长"的精神,真正贯彻"百家争鸣",上下左右都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建设一个宽厚、宽容、宽松的学术氛围,提高学术自由度,学者就会像维萨里、布鲁诺、伽利略那样,勇敢地投身于学术事业,全社会的学术气氛就会马上活跃起来。
  "人无弘量,但有小谨,不能大立也"(《管子》)一部中外学术史告诉我们:要想写大著、做大业、成大器,就一定少不了大胆。
  学术成就永远属于勇敢的人。

  • 上一篇文章: 做好你自己的事

  • 下一篇文章: 知识型社会青少年创新人格的培养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徐向前军事文选笔记[97]

  • “布衣元帅”徐向前,一生…[75]

  • 大疆创始人汪滔:这世上没…[118]

  • 八年时间,宇树科技如何成…[100]

  • 宇树科技机器人创始人王兴…[200]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37]

  • 作之君·作之师·作之亲[33]

  • 张伯苓“公能”教育思想的…[48]

  • 陈毅为中国围棋事业奠基[40]

  • 黄炎培:爱国民主人士建言…[46]

  •  
     相 关 文 章
  • “科学人才观”浅说[1395]

  • 如何构建一个和谐社会[3945]

  • 简论民族精神[4359]

  • 穷与富[1951]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