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强国之路 >> 文化发展 >> 正文  
  史学大国的困惑         
史学大国的困惑
[ 作者:刘志琴    转贴自:网络    点击数:1378    更新时间:2004-02-03    文章录入:admin ]

 

  中国是个史学大国,根据清华大学CNKI工程数据所记,在1999年从各国重要期刊中统计,有关史学论文有608篇,中国占201篇,这也就是说,这一年中国发表的史学论文几占全世界史学论文总数的三分之一,更甭说那传之久远的经史子集、方志野史、奏疏文牍、笔记小说等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可以说从古到今中国人在史学领域独占鳌头,恐怕不会有异议。

  然而这素来以历史悠久而著称的史学大国却遭受前所未有的困惑,今年初《北京晚报》(2001.2.27)的一则报道就足以使史学工作者反思,那是一项在青少年中有关中华文明历史知识试卷的调查答卷,被试者的平均得分仅有27.69,及格的只占1.5%,这反映了青少年历史知识的严重匮乏。令人震惊的是,不是这些人不想学,被试者表示对历史有兴趣的占七成以上,认为历史重要的竟在九成以上,既然有那么多人重视历史而又表现出对历史的浓厚兴趣,而实际上所能具有的历史知识又如此贫乏,问题出在哪里?报道的结论说,这是"应试教育把'活'的历史教'死'了。"在我看,这只说对了一半,诚然,当今的史学教材和教学,往往沦于程式化的说教,内容干瘪枯燥,没有生动的表述又哪能激发读者的兴趣?因此说把"活"的历史教"死"了,不无道理,然而,这并不仅仅是教师授课的责任,更应该到著史的一方寻找缘由!

  最近网上有人连续对历史意义的主体进行拷问,提出:"我们不是治国者,需要时时以史为镜,也不是治学者,需要常常以古思今。""怎样突出历史中真正吸引我们视线的那些东西,并且用一种适合现代人阅读方式的文本展示给大家?"这是一个尖锐的提问,对传统史学著作来说也是诘难和挑战。

  其实,现实生活早已对这种状态作出回应。一方面是史学研究成果的读者群在流失,史学著述出版难、销售难,危机的呼声不绝于耳,至今仍未走出这一阴影;一方面是历史剧一出场就叫座,历史小说发行火爆。这相互矛盾的现象说明,不是人们对史学读物无情,而是史学著述不能满足读者的需要。

  史学研究的过程也许是枯燥的,但是枯燥并不是学术成果的必然属性,尤其是历史,这是民众实实在在的生活行程,民族的共同记忆。史学也是人学,这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生命、有智慧的综合体,芸芸众生的历史人物,各有各的个性和传奇,林林总总的社会生活,千姿百态,事态的发展又具有多样性和情节性,它完全可以举重若轻,深入浅出,写出有声有色的雄文华章。

  能不能让历史"活"起来?有没有文采是个问题,但这不是打动读者的唯一办法。史学研究主题的转换,对吸引读者的兴趣更有重要的意义。

  这一问题,早在二十世纪初的新史学运动中就已有呼吁,梁启超在抨击旧史学为帝王服务的同时,提倡史学工作者要努力"使国民察知现代之生活与过去、未来之生活息息相关。"李大钊认为:"历史是在不断的变革中的人生及为其产物的文化。"他们都把人生的变迁和国民生活的历史作为史学研究的对象,以人本主义的历史学作为治学和著述的理想。然而百年来,并没有走出资治通鉴的窠臼,强烈的资政色彩,使得作者只关注那些大事变、大人物,读者也局限在当政者和少数同行,一般的史学读物也是以凝重的主题,教科书式的文本使读者望而生畏。所以上述的调查和提问,也是对这多年来史学研究远离民众需求的惩罚性的反应。

  回溯历史是人类与生俱有的愿望,当人类还在蒙昧时期,不论在东方或西方都有过普遍的图腾崇拜,寻求自己从哪里来,就如赤子来到世界首先要认识母亲一样,这是人类天生的历史情结。人人都从昨天走到今天,又从今天走向明天,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时间的交替构成川流不息的浩浩长流,所以历史虽然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但与现实却又一脉相连。王朝的兴亡盛衰,思潮的起伏更迭,制度的沿革变迁,固然给今人以历史的参照,那些无关治国安邦的人事智慧,丰富多彩的生活样式,喜怒哀乐的情感历程,无不因为有与今人相通之处而在后世激起共鸣。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和消费生活的扩大,这种情结又向纵深发展。历史读物不再是单一的政治伦理教本,也应该成为增智、悦神、娱性的休闲读物。缅怀既往是现代文明社会不可缺失的情感需求,让读者从那已经消逝的人物和事态中寄寓某种情绪和思考,不是趋时媚俗,而是民众发展个性的文化权利,也是史学功能多样化的必然选择。

  让史学贴近民众,贴近生活,这是最有潜力而又没有充分使用的资源,开拓这一片沃土定会培育出灿烂之花。

  • 上一篇文章: “换头思考”与当今“启蒙者”的文化——国民性反思

  • 下一篇文章: 发现东方与文化输出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文木:美国人的“商人”…[53]

  • 张文木:毛泽东是这样看原…[72]

  • 侯外庐西大治校[59]

  • 中国思想史的奠基人——侯…[60]

  • 张岂之:史念海先生的学术…[66]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媒体盘点习近平引用过的邓…[10]

  • 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9]

  • 血浓于水一家亲——中国是…[11]

  • 王世真:握紧命运的缰绳[21]

  • 王世真:要做开创性的事[24]

  •  
     相 关 文 章
  • 中国的未来形象:愤怒的民…[6088]

  • 中国多数核心领域没自主产…[2746]

  • 什么样的大国?什么样的国…[2516]

  • 谁是体育大国?[1819]

  • 大国的环境外交与我国的对…[2976]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