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7月份,科技部长期规划战略论坛“引导性发言”
感谢科技部能邀请我来参加这次会议,我也很想借这次机会和各位科技界的专家交流一下我们从做经济研究的角度,想到的有关问题。我今天只能向大家汇报我们最近研究工作的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怎么样利用全球化的机遇,推动中国产业结构升级,而且一在这么有限的时间里面,我们就尽量扣着和技术相关的内容其实是向大家请教,有些问题我们也不是想得很明白,和传统我们对这些问题的理解有很大的差异,向各位来请教。
下午想跟各位讨论的最主要的是这么几点问题,一个是我们十六大提出来,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还要再有二十年的持续高速增长。从发展经济的一般角度来看,我们会碰到什么困难,这是一个问题。第二个就是我们怎么样利用全球化提供的机遇来推动我们的结构升级,重点是讲怎么样利用外国技术的问题。第三我们想简单地讲一点想法,就是在这种开放环境中,我们产业和技术政策怎么来相适应这种变化的全球环境。
第一个跟大家介绍一个情况,我们讲持续增长40年,我们如果再高速增长20年,加上我们前二十年的高速增长,实际上我们要实现增长40年。从全球经验来讲,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二战以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做到过持续增长5%以上四十年的时间,六十年代以后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有一些国家做到了比较持续的高速增长,但也仍然是非常不容易的,在那么将近两百个比较成型的国家和地区中间,我这儿是一个完全是一组数据,在真正四十年中间,达到高于7%增长速度的,就是我们的目标了,我们已经持续了20年9.1%的增长,我们想再有7%二十年的增长,从全球的经验来看,这么多年的发展,达到过7%以上增长速度在四十年的时间里面持续的,只有三个经济体,一个韩国,一个中国香港,一个新加坡。有两个其实跟我们没有太大的参考价值,香港和新加坡,他们是城市型的小经济体。保持在6%以上的增长速度,持续在四十年,也只能再增加进来马来西亚和泰国两个经济体。再放松一点限制,5%—6%之间的也只能进来五个经济体,大的就是三个,土耳其,日本和印度,我们过去这么好的增长环境中间,持续四十年保持在7%以上的增长速度的,5%以上的增长速度的大的经济体,全球只有六个。为什么这些国家只有二十年,保持二十年持续增长是很容易的事情,有38个经济体左右。为什么20年以后的再20年会比较困难,我们现在就面临这个关口,我们下一步想实现再增长20年,问题在哪儿。
我们重点还是讲我们今天的问题,结构升级,我们点一下,二十年以后对于发展中国家,前二十年容易,就是它的优势太突出,一般的发展中国家增速就是在三四百美元的情况下开始起步,这是很规律的,从三四百美元到一千美元就是翻两番的时间,它有非常突出的优势在里边,我们就讲一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很有优势,无论是出口还是国内需求。但是在二十年高速增长之后,这些优势会发生变化,国内需求的层面会提升,对于高技术,高附加值含量的产品,对于出口来讲的话,你的竞争的优势相对的比较弱,它有后起的,比你成本更低的国家来追上,在这个阶段中间,如果你不能够,国内没有能力,没有技术能力来适应你结构升级的需求的话,那么就会在这个阶段被卡住了,为什么说一千多美元是个槛,槛的第一点重要因素,就是结构需要升级了,无论是从国内来看,还是出口来看,但是你缺乏升级的技术。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了,为什么要减下来,国内的市场小,不能发展大规模的产业,有的国家缺乏制度上的设计等等。我们是一个什么情况,我们能不能打破这样的一个奇迹,我们四十年保持一个持续高速的增长。我觉得作为我们搞经济学研究的人来讲,我们非常重要的一个信念,就是我们很理直气壮的讲,中国再高速增长20年没有问题,主要我们现在面临全球化的环境是其他国家没有碰到过的,这是一个非常有利的环境。扣紧我们今天讲结构升级的技术问题来讲,全球化给我们什么样的机会,使我们获得外部技术的可能性和合理性大大的增大了。回想一下,这些问题在前些年,为什么其他国家不能拥有这样的机会?在全球化不是很流行的阶段的话,技术扩散非常重要的手段来自于产品生命周期,大概讲的就是发达国家的企业,发明了先进技术以后,它是绝对不可能使它向外扩散,我一定要首先拿到自己手上,在本土的制造企业制造出来以后,因为技术非常的垄断持有,它要向消费者要索取高价,就是他垄断性的持有技术,然后索取高价。什么时候他愿意把他的技术向外转移呢,这个技术已经成熟了,他们的垄断的优势不存在了,很多人可以制造了,他本国的制造成本也是非常高,他开始向海外购买技术。它带来的结果呢,落后的国家这样来发展的话,永远是落后的技术,只有技术没有竞争力了,产品的价格在大幅度的下降的时候,你才能获得外国的技术,这是八十年代中期以上非常规律的现象。这个时候技术转移的话,技术很成熟了,市场逐渐在萎缩,因为有更多的竞争者的出现。这是我们讲的传统的技术转移核扩散理论,这也是以前多少年发展中国家想通过引进技术,进行跨越式的升级,都面临着不可克服的障碍。八十年代中后期,整个全球技术和产业分工格局的迅速变化,由于技术的成本不断的上升,重要的新产品是几十亿美元来收这个技术,同时它的周期在大大的缩短,我们讲IT产业中间,传统上讲,这个产品就会被淘汰掉,这样的话,技术的持有者或者是研发者来讲,他面临非常大的困惑,我全部队一项全新产品持有所有的技术的话,几乎便得不可能,我要迅速地在几年内,把这么昂贵的研发成本通过一个非常大规模的制造回收回来的话,在所有的产品增值点上都是自己的话,会变得非常难。这个时候水平型分工,在短短的几十年里面,取代了垂直型的分工。IBM从最初硬件软件所有的东西都是自己做,现在他计算机完全是水平分工,分工非常的专业化了。在这个情况下,他要求迅速地非常短的时间里面占领全球的市场,在某一点技术为依托,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水平分工形成的。水平分工以后,对市场规模的要求。我单做芯片是亿片的规模来讲的,我不可能我心疼我这一点技术,我先在美国用,用完再转移到中国去,不可能,他希望瞬间全球的市场都可以占领。同时它有大量的技术的竞争者的出现,独家垄断的格局越来越小。所有这些变化导致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结果,就是现在技术研发出来以后,它的使用甚至它的制造是全球共用的。你可以想象Windows这个产品。这种研发的昂贵,水平型分工的出现,技术折旧的速度大大加快,最后导致了不断技术谁发明,他的应用,他的市场的应用,和它的制造的技术几乎是平行的。随着这个变化,出现了技术转移的形式的变化,在大概81年之前吧,这是一个分界线,全球技术跨国转移的载体,是两个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易为主,还是海外的跨国投资为主。现在大概85%以上我们叫真正的新技术的跨国转移是以跨国公司为载体的,这是很重要的背景。我们刚才讲的内容,我们挑了一点数字,日本企业被认为是在日本,欧洲,美国三大技术来源当中最保守的,但是五百强当中的日本企业,它的新技术在两年之内向海外转移的比例,92年不到20%,2001年的时候超过了60%。这是研发的全球化的迅速的变化,这应该是我们科技部的专门研究的内容,三条线是日本,欧洲和美国的五百强公司中间在海外有研发机构的企业的比重,这个数据也是非常快的在上升,90年代初期十,二十,三十,现在上到了都超过了80%。这样的话,对于我们做研究的人来讲,有一个很重要的判断,技术以前是一种垄断型的生产要素,就是谁持有谁可以获得超额的利润,当技术变成,前面我们讲了,大量的在跨国转移,而且在同步跨国转移之后,技术慢慢的变成了一种普通的资产,这个判断是非常重要的。后面带来一些什么样的重要的含义呢,第一个就是说我们在这种情况下,在很多产业中间,自主研发和引进技术是一种可替代的,我在这儿讲一个话还是挺不合时宜的,但是我还是希望把我们的研究成果跟各位交流一下,它最后是一个商业的变化。以前我们总是说,你要是没有技术,他会妨碍你公司,但是有大量的技术,在跨国转移交流的时候,引进技术作为你技术本身的来源,变得非常的可行。这个时候对于企业来讲,需求方来讲,就是一个商业平台,是我让你研发合适,还是引进比较合适,这是第一个重要的办法。
第二个重要的变化,光能够引进不行,技术要成为买方的市场,就是有多家供货,我可以谈判。这种模式在相当多的产业当中形成,这样的话,你买方有一个谈判的能力,才能有一个价格上的合理的问题。一个就是说有越来越多的企业,硅谷企业,它不会吝啬他的技术,他不是大制造商内涵的技术,你是他的竞争产业当中的对手,我专门就是以设计和研发作为产品,所以它一定是为了出售的,这是一个重要的来源。第二个重要的来源,就是总有一些企业处于危机状态,在每个行业中间,处于危机行业的怎么处理技术,这也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变化。第三个大的变化就是说,由于有了中国这样一些低成本制造能力非常强的国家增加进来了以后,现在研发和制造的分别就是在一些重要的产业当中出现,一些大的跨国公司即使有研发的能力,他愿意把他的技术和更低成本的国家转移。所以技术买方市场形成了我没有技术的话,我引进技术,原来别人会卡你脖子的现象,在多大的程度上,和什么样的可能性下会发生,在大大的见效。再有一条,就是自主知识产权的问题,在现在全球化之后,我们再说引进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对于一个企业来讲,这是非常重要的。在研发和制造没有分离的情况下,只有自己研发。现在我既不想研发,还想要自主知识产权有很多的渠道,可以委托研发,可以购买含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我们可以收购国外含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就是它的路径变得非常多,不是说我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我研发能力必然地联到一起,在全球化的情况下,这是可以分开的。第四条呢,制造和研发的分工不等于盈利能力,这一条是最有争议的。我用别人的技术,我总要给他付费,这样的情况下,是不是我们以前讲的,跨国公司凭借他的技术优势,在全球的分工体系中间拿走了大部分,这个问题比较严肃。结论就是这样的,在全球化的格局下,发达国家可以更多的利用外国技术来推动结构升级技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这个可能性是增加的,在结构升级的基础上的增长,为了看看跨国公司在中国技术转移的比例,97年和2001年做了一组调研,我们127家五百强的企业,都调研了,你到底向中国转移了什么技术,这个研究是有点难度的,你只要问他,他一定会告诉你,我们是最先进的技术,你回来问国内的专家说,他们根本就不是最先进的,对于我们技术盲来讲,就非常的困难。后来我们用了比较通用的办法,你在中国用的技术,在母国用了几年,就是这么一条,国际上通用的标准,就是三年以内的技术,就是先进技术,三年以上再用的技术,只要这项技术在三年以上在本国继续制造的话,就是先进技术,落后的技术,就是母国已经淘汰的技术。而转移先进的技术的只有13%,他基本上不向中国转移最先进的技术,到2001年的时候,还是这一百多家企业,主导的产品里面,有41%的企业是向中国转移了他三年内的产品的技术,变化非常大。2002年新注册的跨国公司的企业,已经有60%的产品和技术已经是三年以内的产品和技术,相当一部分,就是同步的产品和技术,没有时间的差别,比较先进的技术就是40%的,去年在大跨国公司的企业,已经没有一家在中国使用他本土淘汰的技术。技术同步转移的这种趋势,在中国表现得也是很明显的。这是我们增长了,这是我们增长和外资的跨国公司一个相关的关系了。这是我们过去96年到2000年这五年中间增长最快的五个行业,蓝色的是他的年增长率,这边紫色的部分,是外资企业在这个行业当中占的比重,这个可以一直画下去,非常有规律。大概的含义就是说,外资企业占的比重比较高的产业增长的技术,这是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行业,他增长非常好。我们看看为什么中国在过去的几年中间,能够这么有利的,这么明显的利用这种全球化的机遇,促进我们整个结构升级和产业发展,就是对于全球化的问题的理解呢,我们想稍稍多说两句,就是按照我们传统的说法就是说,全球化中间谁有利,发达国家在全球化当中占主导的地位,和获得主要的收益,发展中国家在这中间是比较受损害的,很被动的,很委屈的,迫不得已的改进。实际上按照全球化的这些年的结果来看,一个国家在全球化中间处于什么地位,其实它是另外一套因素,决定他在全球化中间的地位和他的要素结构是非常相关的。我们讲全球化中间最重要的要素有些是非常流动性要素,我们讲资金技术是很好的流动性的要素,有些专有的要素虽然很独特,但是他不是必须的。中国的有利之处就是说,我们短缺的要素都是全球化中间流动性非常好的要素,资金技术。我们独有的那种优势要素又是不流通的要素,我们有全球最大的市场,至少是增长性最大的市场,我们有全球最有竞争力的低成本制造市场,我们的产业规模很好,我们有全球最好的。我们还有一个相对在发展中比较强的科技能力,决定了中国你有这个能力,我没有的,我能引进,我短缺的是流动性的要素,我有的谁都拿不走,基本上是这么一个阶段。低成本的制造因素,美国有技术,有资金,但是他想在美国国内从外部获得低成本的制造因素,是不可能的,由于劳动力的流动障碍极大,所以自然他有他们的要素,我们有我们的优势要素,但是唯一考核的结合是在中国。美国就很难说,我把我的优势要素,核心技术留在美国,让中国人大量的到美国来做,这已经不可能了。所以中国的要素,我们就是有较强的研发,中国成为全球的制造中心,这个已经无非争议了,只是一个程度的问题,我们对外的宣传口径的问题。我们集中全球的要素,我们形成全球的制造中心,这是我们的地位所解决的。
下面我跟大家讨论一下,非常想听取大家意见的,就是从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全球发生了特别大的变化,我们也不敢说这种变化会稳定的持续下去,但是现在看不出来他有灭亡的现象,全球化中间,制造和研发的分工不可能完全反应这个国家的实力。我们总讲,不拿核心技术,肯定要吃亏的,我们现在手边有七十多个跨国公司,和中国,在中国的业务和它核心业务的比较,就是它拿着核心技术,凭着核心技术引领的部分,他在垂死,他在没有核心技术的制造国,盈利非常的好。比如说飞利浦没有DVD,他的老总说,我的企业制造力度这么高,我现在没有任何的能力,把研发内涵式的产业化,我不可能通过在我本土的那么高的制造成本把他们都能卖出去,所以我研发怎么赚钱呢,就是谁有制造能力,用我的核心技术,他给我付费,但是很多的企业都是像中国这样的企业,用的技术不好而给钱的话,研发就是找死,他已经连续三年亏损在21亿美元以上。他现在的研发这样一个很完整的环节,我们讲的前半节是把钱变成知识,后半节制造大概是把知识变成钱。现在全球分工以后,这样的一个循环不在企业的内部走了,所以他要走完这个循环是比较困难的,如果再说技术重要的话,日本在传统制造业,我们不讲高新技术制造业中间,他的技术是全球最强的,但是日本的制造业十年不增长,那么我们中国的制造业在非常高速度的增长,还是全球化带来的这个圈走不完的结果。最后一个,研发投入高的增长慢,研发投入少的增长快,这个听上去就很过了,但是我还是想很引起大家的关注,我们中国的经济增长都快成了八股了,增长有什么问题,91年到99年,研发比重最高的是日本,IND占GDP的比重是3.1%,日本企业在这中间是不到1%的增长,第二是美国,在2.7几,欧洲在2.0到2.6之间,中国在那一段时间不到0.7%,但是我们这是一个增长率的比较,我把同期比较图没有画出来,这是中国在这段时间里面平均的增长速度,这是发达国家,蓝色的增长速度。分产业看,我们也算了一些数据,这是汽车工业,我算了三个大的产业,有的最新的数据到99年为止,汽车工业中间,日本的排头兵企业,他的研发占销售额的比重是5.4%,日欧美三个国家里面是最高的,但是日本这个行业的增长率,在这三大块里面是最低的。美国的计算机行业中间差得很少,它增长的业绩差别非常大,就是它不能够用研发的投入来解释它的增长。那么这个制药工业也是一样的,日本的研发比例是最高的,但是它的增长是很低的,它其他的两个比它低一些的,但是他的增长非常高。这个话我说过了,他的反的关系是更明显了,我想说的就是说,它的关系比较复杂,其实你看每一个国家是一样的,日本六十年代增长那么快的话,研发比重是最低的,他的研发的比重上去了,他的业绩就下来了。增长不怎么和研发联系起来,我只是提一个问题,这里面要讨论的问题比较多。
这是2002年美国一期新闻周刊的调研,一共86家大国首脑回答了这样的问题,就是你认为在2050年的时候,哪个国家的科技实力可以挑战美国?其中有62%的大国首脑,包括几乎所有的大国首脑在里边,都认为是中国,他对这种和经济增长,和经济规模相关的技术的成长能力是非常看好的。包括日本的首脑都认为是中国,而不是日本在未来将近五十年的时间里面,最后可以挑战美国。我们看看,很多人说,你总不能长期是外资企业作为载体在中国发展,今天我们没有时间讲了,就是怎么看外资经济在中国经济中间的问题,我感觉只要我们政策得当的话,他和本土企业没有太大的差别。它迅速的外溢以后,带动了本国企业的发展,比如说轿车,程控交换机,手机,所谓的自主品牌的那几款车,都是跨国公司,在中国二十年很辛苦的发展起来的一套体系。这个是自己花多少钱,多少年也做不到的事情。确实有些行业,现在外资还是占主导地位,比如说集成电路,但是这个是一个时间的关系,在大量的竞争性的研发投入不是那么高,技术升级不是那么快的行业里边,其实就是几年的时间,国内企业整个把外资企业位置又做了很大的调整,洗涤用品行业这个行业很典型,95年的时候,两年的时间,我们所谓的洗涤用品的行业中间,15家排头兵企业,国有大企业,14家变成了国外三大巨头的控股企业。那么它在市场上的占有率一年的时间就升到了36%,大城市的一多半,市场在他的手上。他用了一套,在全球很多国家用的一套办法来打压我们的行业,但是这个行业中间的技术,核心技术没有什么很快的发展变化,很快,几年的时间,到去年年底的时候,97年我们四家排头兵行业,三家就是外资企业,十家排头兵行业,七家是外资企业,2002年的时候,四家排头兵行业,两家出局,只剩下一家外资企业,这个行业经营的产品,从他们打高价开始,三大品牌的洗衣粉,在国内比我们完全同质量的洗衣粉的价格要高70%,去年我们已经连续六年,在超市采样,到去年为止,全部的价格走低。我们还是要相信国内的企业使它技术外溢的能力。我们非常有信心,除了少数的技术升级太快,我们的这种配套的能力没有形成,它的那种投资太巨额了之外,他的技术进来了以后,慢慢的被国内共享,大家共同发展,这种机会必然会出现。我们再看看,这个问题是要回答一个什么问题,那么多的跨国公司进来,你放心吗?它把钱全部赚着拿走了怎么办?因为这些跨国公司很多的时候,意识形态完全冲突的。一旦发生了什么事,他给你捣乱怎么办,问题是我在各种场合问过很多遍,跨国公司经过九十年代,迅速的海外扩张以后,他的利益导向就发生了逆转了,公司总是商业性的公司,当他最主要向着他母国利益的时候,你只能判断他的商业利益在我国,决定一个企业的行为就是三个,第一是市场在,第二你的资产或者是老板是谁,第三你的雇员是谁?在九十年代之前,三大比例的三分之二都是在本土,所以它全球经济一有风吹草动,他想,我只要把本土做好了,就行了。比如说日本企业是全球东道国最痛恨的企业,一有风吹草动,就把海外的扔掉,拿到国内去。经过九十年代,跨国公司海外膨胀非常的迅速以后,市场的比例,五百强的跨国公司海外三分之一,这决定了他们全球经济出现了问题以后,他向着谁,向着他商业利益最大的这一块儿,他不是天然必然向着母国的,这个我们已经收集了很多非常重要的冲突中间,他会向着海外的。我们中国也曾经尝到了这个好处,我们的中美最惠国待遇,年年出危机,但是97年这一年确实非常危险,我们自己共产党国家,在危机关头,有一个叫美国中国商会,是美国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一个行业协会,组织了三十家美国的跨国公司,在美国商业利益最大的跨国公司,到美国国会游说中间派,最后就是拿来了XX,这样的话,美国自己的国会讲的时候,由于我们的公司海外投资,我们的公司成了共产党的人质,它上商业利益导向,最终只要你这个国家还是保持良好的商业态势,大家在那儿做生意有钱赚,谁敢抛弃中国目前的这块市场,我们调查的127家大跨国公司,我们最近又开始一轮本土化的调研,这中间我们调研过的13家的企业,有十家是他本土之外的最大市场,他敢扔这个市场吗?所谓的利益分享是什么含义呢?前年我们至少从核心技术的部分和非核心部分的盈利来看呢,我们看不出谁做研发,谁赚大钱。这是年初有一次比较重要的报告当中研发出来的数字,研发能力强,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不一定能获得高额利润,有些企业还是在巨额亏损,97到99年三年的数据,世界五百强中的信息技术企业研发投资占比重最高的,研发投资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平均是11%,比重最高的是北方电信,它的研发收入占销售投入的比例竟然高大23.9%,第二是微软19%,第三是朗迅11.9%,我们点到的这些企业,除了微软比较健康的活着之外,其他的都是非常危险。就是它这种研发投入怎么样最后变成一种盈利能力,是非常复杂的因素决定的。它这个利益分享的问题,这种公司怎么在解决这些问题,他大量的向海外走,向海外走的结果呢,就是如果它最后的一个本土化的问题解决,他的融资本土化的问题解决了以后,他的利益分享的问题,对于东道国来讲,就没有问题。比如说联合利华,他在中国占有的市场占有率很高,有些企业盈利也很好,最先进的技术给你了,在中国有好几万人的就业,他的老总就是中国人。从我们的角度来讲,我们希望效益好的跨国公司,可以在中国的市场上,或者是通过银行,或者是通过资本市场来融资,跨国公司这一块儿的利益,最后还能用在我们自己的身上。所以随着本土化的进一步的增强,你的左右的投入规模得到回报以后,资金这一块儿除外,融资本土化的问题很好解决。外部性的技术,对于中国来讲,是大幅度的在增加。下一步结构升级,我们这么想,外部获得技术的可能性和合理性都是在增加,对于国内的科技界来讲,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原来的我们关闭门的时候没办法,技术再不合理,我们也没办法,现在国内企业盯着国内的企业替我们研发技术,如果有的话,我们可以用,没人说那么迫切的说,他们不研发,我们就不能竞争了,我觉得这个其实是特别重要的。以前没有外国的技术来源,只有求国内的科技界。我们求他很困难,比国外的公司难弄多了,这是发生了很本质性的变化,从科技界,如果你面向的是市场的研发。
评价的标准,也是技术标准,有再高的技术,他都会问你,是不是稳定,技术成为一个跨国界的开放和互动性,我们讲水平分工形成了以后,一个国内做这种科技规划,你做这个,我做那个。就是了解这一块儿,我就是觉得他比较困难,也许你自己要有很大的调整,政府的职权范围也是在缩小。挑战就是我们从做产业的角度去问产业的这些问题的话,他跟我们讲,你只是他的一个供应商,还有很多他认为很好的供应商。我们讲讲我们怎么样利用开放的机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这里边,我们还是重点强调和技术有关的,就是我们很相信我们能够利用全球化的机遇来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持续增长,这是我们今后增长和其他的所有增长不一样的地方。技术层面上除了我们讲了很多很重要的战略思路以外呢,我觉得在今后,怎么样能够引进和创新上有一个良性的互动机制。我有时候觉得说追赶或者是什么这种词,都是有一种分离的感觉,就是在引进和创新中间有一个互动的机制。我们正在做一个我们院里面的重大的课题,我们从产业的角度讲,怎么样从引进和创新中间有一个互动的机制。有这么几条是很重要的,一个是体系要开放,水平分工以后,一项技术能不能成功,和无数的技术相关,你封闭起来,自己不想搞,最后你就没有接口,从这个产业接口来讲,科技体系和国际也无关,哪一项产品对于哪个国家也是技术,所以体系一定是开放的技术体系,才能在全球化的基础上,利用这种巨量的跨国不断的转移,而且在互动中间升级的外部资源给你搭一个更好的起点平台。再一个,你必须是市场导向和竞争机制,这两个有一点比较相同的问题。我想科技界,包括其实我们自己也是做研究的,研究界那种路径依赖,惰性是很强的,我说的是我们自己,就是我熟悉做什么东西,我就做什么,我希望我这个东西再来指导你,其实现在很难做到。这种互动的机制就要有激励,有强迫,有转向,不行被淘汰掉,在我们市场,技术升级加快的大环境下,都是非常必须的机制存在。资源的流动呢,我们讲最重要的,现在隐性知识这么重要,一项的技术,你了解它什么是最好的,但是你了解最好的技术,和其他很多的技术,怎么样结合才能成为一种竞争力的,有市场竞争力的技术,其实是人力资源为载体的技术的综合体。从这两年来看,我觉得我们产业界是做得非常好的企业,最终都有拿着核心技术的人才来实现的。现在大概说一个数,跨国公司五百强中间的高级技术主管留回我们行业当中的有180个,来了这个技术,立马就出同样的产品,跨国公司非常的头疼。而且这个趋势很大,很多人在动这个脑子,或者是自己在创业,我们访问过24家研发机构当中,第一轮的20%离开了这个企业,到国内的企业,或者是自己做了,所以对于他们的压力是很大的,韩国几个大的产业,最后的核心技术的突破,就是这个因素造成的。怎么样在这种科技界造成人员相互流动这样的机制,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那么多的技术在一起,最后你能不能以我为主,按照某个产业的需要,集合起来。我的感觉就是说,结合到从产业发展所需要的技术角度讲,在这种全球化的环境下,我绝不是我们反对我们自己做一个好的,必须得先说清楚,研发的重要性,因为讲得太多了,讲得很充分了,所以我觉得不需要再讲了,但是我想,随着这个产业的能力的增强,我们有这种研发比较优势的领域在迅速的增加,主要就是三条,一条你要对技术理解,技术和哪些技术结合才能有竞争力,所以这一条是不容易的,你要在这个产业里面长期做才能理解,第二我要有大规模的制造能力,你才能够分担全球最高额的研发成本,使它在技术上,经济上可行。日本去年一家很大的企业,在前年往中国搬制造厂的时候,他给日本政府保证说,肯定核心技术不走,他去年在南方的一个企业研发中心在搬,他说我变的原因是,没有制造之后,我把研发放到日本,是没有办法维持的,很简单的例子,现在日本大学的教授不愿意招这样的研究生,教授说我干嘛在国内已经消失掉的产业里边继续耗,研发的经费都没有人给我,所以这种制造作为基础转走了以后,研发是脱离开的。所以在很多的行业中间,我们真正的引入技术创新的基础,我们有一个产业跨越式的发展,在越来越多的行业当中在形成。
最后加一句话,有些重要的技术我们不能够通过全球化来发展。独家垄断的技术,这个国家安全性的技术,大概就是这两条块的技术,如果它确实重要的话,这就是国家产业与技术需要实践的地方,确实时间太短,我不能把话两面讲,很多都是一面讲的,欢迎大家批评,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