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民族精神 >> 教育精神 >> 名校名师 >> 正文  
  什么是人文精神?         
什么是人文精神?
[ 作者:薛涌    转贴自:网络    点击数:4733    更新时间:2004-01-20    文章录入:admin ]

 

  大学的教育,说到底是一种人文的教育。大学是养育人文精神的地方。象耶鲁大学, 理工科在美国仅仅是二、三流水平,但一直被视为世界一流的大学。关键在于她为 学生所提供的人文教育。杨振宁讲如果一个大学的系在国际上排名前二十就是一流, 这话不假。但即使有若干这样的系,没有良好的人文教育,大学还不可能是一流。

  那么,什么是人文教育?简单地说,人文教育就是做人的教育。笔者在十几年前写 过一篇“大学是什么,大学不是什么?”的文章,称教育和训练有所不同:训练是 传授某种技艺,教育则是要给人提供某种精神品质。大学就是要为年轻人建立一种 精神的故乡,使他们在万变不息的世界上闯荡时,有一种内在的资源。马友友说, 12岁到22岁这段时间,是一个人建立自己的“精神账户”的时间,以后一辈子都要 回到这个账户上“提款”。一位叫B.F. Skinner的心理学家更是大放厥辞,称教育 就是学生把所学的东西全忘掉以后剩下的那些东西。

  学到的知识是可以忘掉的。但培养的品性却不可能被忘掉。这是做人的基础,也是 教育的目标。遗憾的是,我们目前的大学改革,常常被忘掉这个根本。

  举个例子。在所谓改革和反改革的人中,两派意见十分引人注目。一派主张量化管 理,以科研成果衡量大学的水平。结果,理工科占优的院校常常压倒文科占优的院 校。另一派可称是人文派,以大学中的文科教师,特别是研究本土文化的教师为主。 他们在强调大学的人文教育的同时,又有很实际的计算:象北大的中国文学,中国 史等等,水平本是世界一流。如今的改革,使这些系受到冲击。结果是我们本来就 不多的世界一流的系也会因改革而减少。缺乏本土文化的教育,学生将丧失自己的 文化自信。

  前一派人根本看不到人文教育的意义,其谬误不言自明。但后一派人的主张,同样 具有误导性。说北大的中国史、中国文学的研究是世界第一,这种评价的真实程度 有多少,还在其次。关键的问题是,即使这些领域确实有世界第一的水平,难道他 们就能够等同于人文教育吗?

  把中国文化等同于人文精神,使许多研究中国文化的学者回避了他们自身面临的一 个危机:中国文化和我们现在年轻人所需要的精神资源究竟有多大关系?研究中国 文化的人,为下一代的精神成长,究竟能够提供什么?

  比如,你要培养年轻人思考人生的能力,是让他们读“理想国”、跟着苏格拉底的 置疑和挑战自己去想问题呢,还是在“论语”中找一些现成的道德训戒?教孩子如 何做人,是让他们读“富兰克林自传”呢,还是“曾国藩日记”?培养孩子的感性, “战争与和平”好,还是“红楼梦”好?没有人否认我们中国的经典很伟大。但是, 让孩子学习做人,你还是希望他们能够从“富兰克林自传”读起。

  富兰克林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子,他活着的时候,即使在欧洲文化的中心法 国,就已经成为一个文化偶像。但是,他的自传,表达的却是所谓“小店主”式的 生活哲学。象“省一分钱就是赚一分钱”这样的忠告,人人都可受益。他告诉你怎 么勤俭自律,怎么使日常琐碎的生活的每一分钟都具有意义。想要了解美国为什么 从一个蛮荒之地成为当今雄视于世的“世界帝国”,不读这本书你是不会懂的。我 相信大部份家长愿意自己的孩子成为富兰克林那样的人,而不是什么贾宝玉、林妹 妹。不管“红楼梦”有多么伟大。

  可惜的是,象“富兰克林自传”这样的书,在当今的大学校园中几乎已经被忘掉了。讲人文精神似乎非国学莫属,大家忘了在中国之外,人类的精神文化遗产有丰富得 多。

  目前那些强调“文化断裂”的危机、要重建民族的文化自信的人,多多少少表露了 自己的心理病症。什么人爱谈自信?那些没有自信的人最爱谈自信。因为这对他们 才成为问题。这些内心缺乏安全感的人,常常会让下一代也缺乏内在的安全感,乃 至误人子弟。

  我们不妨换个角度看问题。

  美国加州某个黑人学区,在讨论学校的课程问题时,不少要“民族文化自信”的人 提出:学校教一本白人写的书,就得教一本黑人写的书。苏格拉底、培根、牛顿、 哥白尼、康德、马克思、爱因斯坦,你就数吧。这些白人太多了。你得找一大堆这 样的黑人出来。找不出来,这些白人的书也就不能教。否则,就成了在白人的强势 文化面前丧失了自己文化上的独立自主,让人家给“殖民”了。在这样的教育体制 下成长的黑人孩子,心智发展如何也就可想而知了。

  读这样的故事,你会觉得心寒。但是,这并不仅仅是人家的事情。这也是正在当前 中国文化界改头换面地发生的事!什么独立自主呀,民族自信呀,结束留学运动呀, 等等,都体现着对优越的异文化的恐惧,生怕自己被人家吃了。你能指望在恐惧之 中培养自信的人格吗?我宁愿北大砍掉一个“世界一流”的朱熹学者,多聘用一位哪怕是二流的富兰克林专家。因为教育是学生同人类伟大的心灵间的对话。而大多 数伟大的心灵,存在于我们所界定的中国文化之外。我们要找到那些熟悉这些伟大心灵的人,才能养育真正的人文精神。

  • 上一篇文章: 师道尊严

  • 下一篇文章: 信息化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文木:毛泽东是这样看原…[61]

  • 侯外庐西大治校[50]

  • 张岂之:史念海先生的学术…[56]

  • 毛泽东:“应当有中国的李…[58]

  • 张文木:一个纯粹自由主义…[57]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王世真:握紧命运的缰绳[8]

  • 王世真:要做开创性的事[9]

  • “核医学之父”王世真[11]

  • 中国核医学之父王世真院士…[9]

  • 陈达:心远愈知宇宙宽[10]

  •  
     相 关 文 章
  • 教育改革提案[4028]

  • 教育,为弘扬培育民族精神…[13044]

  • 爱因斯坦奇迹对中国教育的…[6645]

  • 反对教育乱收费的另类之见…[4995]

  • 谈谈教育[6383]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