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2月29日是聂荣臻元帅诞辰120周年,不禁使我们想起聂帅伟大而光辉的一生,他的思想的光芒一直照耀着我们前进的道路,深深的感恩之情油然而生,情不自禁的写下了今天的文章。
2012年12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河北阜平,这是他作为国家主席、军委主席、党的总书记第一次走访的革命老区,他选择了阜平,而阜平被聂荣臻元帅称之为第二故乡。无论是天意还是安排,都令人感动和欣慰。习主席在走访阜平的过程中说:我跟聂帅有很深的渊源,我是八一学校的学生,八一学校是聂帅创立的。
聂帅最伟大的地方,不仅仅是在建立新中国时立下了赫赫战功,更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打造了坚固的国防体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强大的基础。
1956年,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点将,让聂帅负责新中国的国防体系建设。当时的情况是“一穷二白”,“一张白纸”。后来聂帅回忆说,“我国国防尖端科技在1958年前还是一片空白”,“光学仪器工厂也只能搞些低倍率望远镜,连瞄准器都不能生产”。但在聂帅的领导下,我国国防尖端科技从无到有,只用了短短十六年的时间,新中国就进入了核大国行列,拥有了世界话语权。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第一颗氢弹空爆成功,1970年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1971年第一艘核潜艇成功下水,开创了新中国科技史上的“黄金时代”。至此,尖端的国防体系已形成规。
1968年,在美苏两国的推动下,联合国大会核准通过了《核不扩散条约》,但此时中国已经拥有了核武器(主要是氢弹)。也就是说,要是“两弹”没及时搞成功,后来中国的国际地位就不可能有这么高,因为,只有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才能合法拥有核武器,这是中国跃居世界强国的关键一步。正如邓小平所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现在,“东风”“巨浪”战略核导弹已成为中国的镇国重器,是国家硬实力的最高表现,也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根本保障。可以说,“两弹一星”真正挺起了新中国的脊梁,培育了第一代科技工作者,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精神。
为什么那样一个艰难困苦的时代,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就能创造出这么多的重大科技成果?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后人深思的问题,对新时代科技强军和科技兴国战略也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搞“两弹一星”,就是由最高层牵头,把全国的科研力量都集中起来,集中力量来办大事,聂帅把它形象地比喻成“多兵种协同作战”:“这里最重要的是科学技术单位和生产单位扭成一股绳,在全面安排之下,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和作用,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在当时环境下,要形成这种全国一盘棋、科技大协作的局面。
1982年1月2日下发的《关于成立国务院科学技术领导小组的通知》中,邓小平专门做了一段很长的批示:“聂荣臻同志担任科委主任的时候,曾进行了大量工作,把科学院、高等院校、产业部门、国防科委和地方的科技力量,即所谓五个方面军组织起来,制定了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按照规划分工协作,全国一盘棋。交给哪个单位什么任务,都感到光荣,很高兴地接受。互相照顾,全力支援,很少有扯皮、踢皮球之类的事。聂总那个科学小组既管任务,又管人;既管军,又管民。把管任务和管人结合在一起。对用非所学、安排不当的,没有任务的科技人员,小组有权调整。急需人才的地方就调人去加强。所以,在科技攻关特别是两弹的研制,效率很高,取得显著成果。”
现在,这种全国协作、科技攻关的组织形式,已成为中国科研体制的重要传统。聂帅提出著名的“科研三步棋”思想,就是“科研部门同时要有三个层次的型号,一个是现在正在试验、试制的型号,一个是正在设计的新型号,一个是要探索研究的更新型号”,至今仍是我军高端装备研发的指导性原则。聂帅在领导实践中形成的这套科技工作方法,是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科技思想结晶,是党的优良传统的一项重要内容,这是一笔珍贵的永恒的精神财富。
聂帅的这套科技战略思想,集中体现在1961年由他主持起草的《科技十四条》中,这是新中国关于科技工作的第一部政策性文件,曾被邓小平誉为“科学工作的宪法”。关于“聂荣臻科技思想”,专家们从宏观的制度层面已做了许多研究,这充分的说明了真正不朽的是思想。
近代以来,中国人一直都抱有“科学救国”“科学强国”之梦想,中国要改变落后的命运,根本的途径还是要靠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水平。青年时期的聂帅也是怀着“实业救国”的理想去欧洲勤工俭学的。晚年时聂帅回忆说:“热爱科学技术,希望以此来改变我国的贫穷落后面貌,是我青年时期的夙愿。…我选择分管科学技术工作并不是偶然的,有它的历史渊源我的确怀有那么一点雄心壮志,决心在后半生把心血献给新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聂帅作为党内主管科技工作的总负责人,他是一位真正尊重科学家、尊重科学、尊重科学规律的领导人,所以,在那么艰难的环境中,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尤其是在当时党内“左”的思想严重干扰下,他能把最优秀的科学家团结起来,把全国的科技力量凝聚起来,带出一支强大的科技部队,创造出“两弹一星”的科技奇迹,这确是新中国科学之大幸。“聂荣臻科技思想”早已浓缩成中国科研体制之“基因”,凝聚成中国科学精神之“灵魂”,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几代中国科学家。概言之,它就是三条观念:
第一,我们一定要树立起“科学自信”的观念。绝不能迷信外国的理论,迷信权威的结论,核心技术、基础理论的研究一定要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外国人能做到的一流科研成果,中国人也一定能做到。
第二,我们一定要树立起“科学民主”的观念。党对科技工作的管理方式,要把政治问题和学术问题区分开来,要尊重科学,尊重科学家,党只管科技工作的大政方针,具体的、专业上的工作要完全让科学家们自己去作决定。
第三,我们一定还要树立起“科学创新”的观念。要充分发挥一线科技工作者尤其是青年科学家的创造能动性,“在科学技术的研究工作中必须提倡敢想、敢做的风格,提倡大胆独创”,“在科学技术上应该发挥广大青年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积极性”。
聂帅多次强调:“提起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最新的科学技术,许多人容易产生神秘的感觉,迷信外国,迷信专家,迷信书本。加上某些资产阶级学者专家们故弄玄虚,把科学技术描述得高不可攀,更加深了某些人对科学技术的神秘观点。这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缺乏民族自信心的自卑情绪,对人民群众的创造性的劳动采取老爷式的态度,对新生力量的成长缺乏热情的关怀,都是非常不对的。…党对科学技术工作的领导和对其他工作的领导一样,根本的方法就是党的群众路线”。
聂帅的科学思想,经历了时间的检验,证明了其伟大性,具有很强的指导实践性。要建设现代化强国,赶超世界上工业先进国家,只能靠科技,靠科学。近代科学诞生在西方,西学东渐而传入中国,中国人要在科学研究上做出一流成果,就必须具备“科学自信”“科学民主”“科学创新”这三种精神。没有科学自信,就不会有科学的创新、科学的突破、科学的未来。
搞科学研究,重在创新。聂帅提倡的科学精神,就是要打破对科学研究的神秘感,增强科学创造的自信心,不迷信书本和权威,特别是不迷信外国理论,重视一线科技工作者尤其是青年科学家的创造性,这种思想观念对科技创新是非常有益的。“两弹一星”是一个科学的高峰,为新时代科技强军和科技强国战略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科技强则国家强,科学兴则民族兴。近百年来,中国人从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基础理论入手,建立起了现代科技工业和市场体系,已经完成了科学文明的原始积累,正在向着世界一流科技强国迈进。要成为一流强国,就必须自己掌握核心技术,在基础理论研究上领先一步,自己制定科学标准,而不是总跟着人家跑,以西方科学为标准。中国已全面进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坚持“两弹一星”精神是非常必要的。“科学梦”是“中国梦”的一部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下决心来让中国科学领先于世界!
作者简介:
梁晓琴,聂荣臻教育促进会副秘书长;
吕陈君,中美塞尔研究中心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