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的成功,固然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密不可分,然而,更不可忽视的是主政者的高瞻远瞩与治市智慧。历史上众多名城崛起的背后,往往有一个独具慧眼、雄才伟略的领导者,以他们的胸怀与胆识引领城市走向辉煌。陈济棠正是这样一位杰出的主政者。在他统治广东的时期,广州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是广州的大贵人。
民国时期,广州风起云涌,群雄逐鹿,动荡不安。
1929 年,一位 39 岁的中年男人,力压群雄,成为广东的主政者。广州在他主政的八年,真正建立了一个现代化大城市的框架。他就是广州的大贵人,人称南天王的陈济棠。
陈济棠(1890—1954),字伯南,广东防城(今属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出生在一个亦耕亦读的家庭,父亲系前清秀才,在乡间设私塾教书。
他6岁入私塾,8岁丧母。16岁时应乡试榜列第三。因感于国家外侮,清廷腐败,乃蓄志从戎,同盟会员,军旅出身。先后参加过孙中山领导的护国、护法、讨伐陈炯明的战争以及第二次东征和南征。
陈济棠是军阀,打打杀杀出来的,自然有过人的军事政治能力,不过今天我不谈这些,毕竟军阀都是从死人堆里面爬出来的,哪个没有两把刷子?不奇怪。
陈与其它军阀不一样的是,他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还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广州的年轻人可能对陈济棠这个名字有些陌生了,其实如今的广州处处都有他的痕迹。
现在的广州市政府大楼,中山纪念堂,中山图书馆,越秀山体育场,海珠桥,爱群大厦,西堤二马路,都建于陈济棠时期。
广州虽然是千年商都,但到了民国时期已经是负债累累,入不敷出。资料显示, 1929年全省收入8374.7万元,支出却达16264.1万元,赤字达8000万元之巨。
缺乏现代工业的广州,已被后起之秀上海远远抛在后面,不少老广离开广州北上上海滩经商。
陈济棠上台后,提出了“整军经武、改革政治、发展经济、阐扬文化”的十六字治粤方针,注重经济建设与政治改革、乡村与城市、商业与工业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一句话就是:搞钱!把发展经济作为最主要的工作。
发展经济创办企业需要钱,钱从哪里来呢?
陈济棠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薅帝国主义国家的羊毛。
30 年代西方国家正陷入生产严重过剩的经济危机,生产的机器设备严重过剩。陈说,我要,但是钱必须先欠着,赚钱后再付款,老外一开始不同意,可看着堆积如山的产品最后还是同意了陈的苛刻要求。
广东与这些国家达成机器借款计划,即向其购买机器,老外派技术人员随机器设备到厂安装,购买机器设备的资金则待工厂投产后,于保证期内分期偿还。
这一计划使广东当局以极为优惠的条件引进了瑞典、美国、英国、丹麦、德国、捷克等国的先进设备,建设了一批先进的工厂。这是广州有史以来第一次成功薅帝国主义的羊毛。
就这样陈用欠来的机器设备先后创办了多家重要企业。
1932 引进荷兰设备建成的水泥厂,日产“五羊牌”水泥 200 吨,产品可与欧美各国水泥媲美市场供不应求。该工厂也就是后来的广州水泥厂。
1934 年,在白云区增埗建成西村发电厂。全部设备从德国柏林西门子购进,为当时中南五省第一大发电厂。1966年改现名广州发电厂。
1934年,广东饮料厂在白云区西村增埗建成投产华南第一家啤酒厂,主要设备从捷克购进,年产啤酒1088吨。即今广州啤酒厂前身。
1933年,占地面积218.8亩的广东省营制纸厂建成投产,工厂位于海珠区南石头(现在的海珠区金碧花园那就是原来的造纸厂),当时在全国是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造纸厂(解放后改名广州造纸厂)。
1935年广东纺织厂建成投产,厂址位于广州海珠区草芳围。引进英美先进设备,有纺纱锭2万锭,织布机120台,全厂有近两千人规模。
在陈济棠主政的 8 年间,主要建设了西村与河南两大工业区,除了上面列举的企业外,还有化学工业厂(硫酸厂),自来水厂,肥料厂,番禺糖厂等,这些工厂全部采用国际最新技术设备,大部分工厂解放后都一直在生产。
当年日军占领广州时,看到广州造纸厂清一色欧美最新版机器设备,比日本国内工厂用的机器还要先进,大为震撼,然后把这些机器全部拆下来打包运回日本,抗战胜利后,中国通过各种渠道追讨,历经 3 年时间, 终于在 1948 运回广州工厂 。
这些工厂技术设备先进,生产出来的产品很有竞争力,占领了广东大部分市场,企业获得很大的利润,政府税收大增。
好了,有钱了,有钱就开始搞市政了。
修路。先后修建了西湖路、豪贤路等30多条马路。完成了农林下路到黄埔的18公里中山大道工程建设。
发展航空客运。 1932年冬,成立中国第一家全华资航空公司——西南航空公司。经营国内多条航线。
1936年11月开辟中国民航史上第一条国际航线,广州至越南河内的航线。
1929年建的天河机场(现在的天河体育中心那个位置就是当年的天河机场),直到建国后50年代仍在使用,1959年12月,才迁至白云机场。
1933 年 2 月,海珠桥建成,当年举行了盛大的通车典礼。在典礼上这个大军阀竟然玩起了亲民风,通车典礼的时候首先走在前面的竟然不是领导,而是普通老百姓。
当时海珠桥还有点科技含量,桥身可以开合。可惜的是 1949年,老蒋撤离广州时命令军队把海珠桥炸了。现在的海珠桥为1950年重新修复,改为钢筋混凝土与钢桁架梁混合结构,并固定桥面,不再能开合。
1934 年建成民国广州市政府合署办公大楼,这座近百年的建筑现在还在用,也就是现在广州市政府的办公地点。
陈济棠非常迷信风水,据说这大楼是顶级风水师选定的宝地,处于广州的龙脉上。或许这也是各地政府大楼都喜新厌旧,只有广州与百年老建筑恩爱如初的原因吧!
现在广州的网红打卡地东山口,那些民国时期风格各异的小别墅基本是陈济棠时期修建的。当时的华侨富商政界要人都聚居在东山,东山少爷也就是指住别墅区有钱人的儿子。陈济棠自己的公馆也在东山梅花村,现在还完好。
当年广州最高楼爱群大厦也是陈主政时期开建。
另外,陈济棠也没有忘记平民百姓,从 1930 年起, 在沙河一带新建了可以容纳 10 万户的平民住宅,以改善普通老百姓的居住条件,
一个优秀的主政者肯定是重视教育的,陈济棠也不例外。陈认为“教育是立国之本,是永久的事业”,提倡全社会尊重学者。
陈主政期间教育经费逐年增加。由1930年的213万元,增加到1935年的503万元,5年增长了136.2%,教育经费在省预算中的比例由4.3%增加到10.8%,这个比例在当时是非常高了,我们国家现在教育经费预算比例也才 15%。
陈投入重金提升国立中山大学和私立岭南大学等10所高等学校办学条件。
对中山大学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新建了中山大学石牌校址的校舍。(现在的华工和华农也就是当年中大的石牌校区,而现在中山大学校园是当年私立岭南大学的校址。)
如今广州的华师与广东财经大学前身也是陈主政期间建的,当时省立勷勤大学的师范学院与商学院就是华师与财经大学的前身。
大手笔砸钱建校园只是一方面,更让人瞠目结舌的他对人才简直是挥金如土。他主张“奖励专门技术之研究及发明”,对技术人员、各种专业人士和学者十分尊重。
他曾经以月薪1000元大洋聘请建筑师刘大钧,以2000元大洋聘请研究军事化学的香港大学教授黄新彦。这是什么概念?当时 20 大洋就可以维持广州一家四口的生活,北大教授胡适当时的工资是 240 块大洋,可以说陈济棠对待人才真的是豪无人性呀!
更难能可贵的是,陈提倡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非常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在中小学开展国学课程。
广州工业在陈主政时期发展到历史的最高水平,从而改变了广州经济的产业结构——从传统产业结构向近代产业结构转变。
陈济棠身处乱世,雄霸一方,坚持保境安民,建设地方,改善民生,使大众得以安居乐业,南粤广州获得多年的安定繁荣,教育经济文化各方面都获得了重大发展,为广州成为真正意义的现代大都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80 年代初,邓小平在北京接见回国访问的陈济棠之子、美籍华人教授陈树柏时,对其父当年建设广东的业绩评价道:
“令尊治粤八年,确有建树,有些老一辈的广东人还怀念他。”
一个成功的城市,不仅仅是地理环境的造化,更是主政者的韬略与担当。在这样的领导者领导下,城市才能够蓬勃发展、历久弥新,成为一个让人向往的理想家园。
被后人怀念是人民给主政者的最高赞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