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生来并不耀眼,甚至一生都在默默无闻地付出,但她的影响却深远,甚至足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
章兰娟,这位出身富商家庭的杭州女子,或许在她短暂的47年中,从未想过自己会因儿子的成就而被历史铭记。
但她的确做到了,通过培养出钱学森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章兰娟用她的方式,成就了一个国家的未来。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不妨仔细看看章兰娟的一生。
她出生在1887年的杭州,家庭背景优渥,父亲章珍子是个有头脑的商人,通过捐官成为“盐官”积累了巨额财富。
可以说,章兰娟的起点比大多数人都要高,衣食无忧,生活富足。
这样的富庶生活并没有让她变得娇生惯养,反而,她在这份富足中,孕育出了非凡的坚韧与智慧。
章兰娟从小接受的是私塾教育,那个年代的女子能受教育已属不易,而她不仅接受了教育,还长相端庄秀丽,气质出众。
这样的她,本可以嫁入豪门,过一辈子无忧无虑的生活。她的父亲却选择了一个贫寒但有才华的书生钱钧夫作为女婿。贫寒书生?这可不是一般的选择!
当时的杭州,富家公子云集,想攀附章家的不在少数,可章珍子偏偏看中了钱钧夫的才华。才华,这两个字,成了这个家庭未来的基石。
1904年,章兰娟与钱钧夫结婚,过上了看似普通却不平凡的生活。婚后不久,钱钧夫东渡日本留学,追求所谓的“救国奇术和济世良方”。
听着是不是有点理想主义?可这就是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们,他们相信知识能够拯救国家。而章兰娟呢?她没有阻拦,反而支持丈夫留学,独自承担起家庭的重担。
一个女人,独自怀孕生子,面对长子的夭折,依然咬牙坚持,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她没有让丈夫分心,独自承受了这一切。这种隐忍和坚强,难道不是钱学森日后坚韧不拔的性格来源吗?
钱学森的出生是在1911年,辛亥革命的风雨中。钱钧夫为次子取名“学森”,寓意学识渊博,显然寄托了对儿子的厚望。
可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这对母亲来说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她不仅要照顾孩子,还要随丈夫辗转各地,避开战乱。
两年后,章兰娟带着幼小的钱学森回到杭州,而这一回,就是她对儿子教育的正式开始。
章兰娟的教育方式,乍一看似乎很“传统”,但细究起来,却充满了智慧。她给钱学森讲岳飞、陆游、杜甫、诸葛亮的故事,培养他的爱国情怀。
爱国,听起来像是大词,但在一个母亲的言传身教中,却变得具体而深刻。
岳飞的精忠报国,陆游的枕戈待旦,这些故事潜移默化地影响了钱学森的思想,成为他日后为国奉献的精神源泉。
不仅如此,章兰娟还在生活的细节中,塑造了钱学森的性格。
每天起床锻炼身体,吃完早餐后学习唐诗,下午练习毛笔字。这种严格的作息安排,培养了钱学森从小的纪律性和毅力。
有人会说,这种方式是不是太“古板”了?但事实证明,这种“古板”正是钱学森成功的关键。
他后来进入科学研究领域,曾多次表示,母亲让他坚持练字,培养了他极大的耐心和毅力。这种耐心和毅力,在他的科研生涯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再看看章兰娟的远见,她深知光学习不够,还要避免儿子成为“书呆子”。于是,她带着钱学森种植花草,让他接触自然。这是不是有点超前?
在那个年代,这样的教育理念可不多见。而正是这样全方位的培养,让钱学森在学术上不仅有深度,还有广度,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章兰娟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由于娘家投资失败,家境逐渐败落,生活变得艰辛。可即便如此,她依然保持节俭,乐善好施,帮助有困难的邻居。
这种以身作则的品质,深深影响了钱学森,让他即便在日后功成名就,也始终保持谦逊和朴素的作风。
母亲的榜样作用有多大?看看钱学森就知道了。在章兰娟的悉心培养下,钱学森不仅学业出众,而且性格坚毅,做人低调。
这是一种内外兼修的教育,既注重知识的传授,也注重人格的塑造。而章兰娟,正是通过这种方式,默默地为国家培养了一位栋梁之才。
最令人感慨的,莫过于章兰娟的去世。1934年,她因感染伤寒不幸去世,年仅47岁。这么年轻,正值人生的壮年,却因为一场疾病离开了。
她的儿子钱学森,当时正在国外留学,接到电报后赶回家,却未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
可以想象,失去母亲的痛苦,对钱学森来说,是一种无法弥补的遗憾。可正是这种遗憾,激励着他在科研的道路上更加奋进。
有人说,“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章兰娟的故事无疑是对此最好的诠释。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母亲在孩子成长中的关键作用。
她没有站在历史的舞台中央,但她通过培养出钱学森,间接地推动了中国的科技进步。她本普通无名,却因儿子的成就而被历史铭记,实现了“母凭子贵”。
章兰娟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一个伟大的母亲,不必惊天动地,默默无闻的付出,足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甚至影响国家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