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唐天际(1904—1989),原名唐时雍,湖南省安仁县人。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湖南省军区司令员、总后勤部副部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在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1989 年 2 月 20 日在北京病逝,享年 85 岁。
很多年前,在湖南省安仁县一带,曾流传着一首《十字歌》:“四字写起笔连笔,安仁出了唐天际。发动农友打土豪,跟着朱德上江西。”歌词中的唐天际一生参加过北伐战争、南昌起义、湘南起义、井冈山斗争和长征,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屡立战功。然而,翻阅近年来的新闻报道,关于他的事迹提到的却并不多。
“父亲觉得党布置的任何事情,都是他应该做而且必须做好的,没有必要拿出来讲,即便对我们子女也很少提起。”唐天际之女唐双和告诉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对于此次采访,唐双和也是一再谢绝,最后还是黄埔军校同学会出面做工作,她才应允。
记者眼前的唐双和,衣着朴素,即便面对年轻记者,她也非常客气,常把“谢谢”“请”等礼貌用语挂在嘴边。她还一再自谦,自己不善于表达,不妥之处请大家一起商榷,这也让记者与她的沟通更加轻松。通过唐双和的讲述,唐家很多不为人知的事情得以与读者见面。
枪林弹雨,九死一生
唐天际1904年10月22日出生于安仁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青年时期,因为家境贫寒,曾两次被迫辍学。中学时,他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参加反对军阀的爱国学生运动。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5年7月,唐天际进入黄埔军校学习,为第四期学员,毕业后参加了东征、北伐等战役。之后在故乡安仁,他曾率领战友夜袭龙海盐卡,夺取了卡上的全部六挑长枪和数百发子弹,组织了一支40多人的武装队伍,一举拉开了安仁县农民武装暴动的大幕。唐天际还曾组织八百农军,与耒阳永兴友军配合,打通了上井冈山的通道,策应朱德率领的工农红军东进井冈山与毛泽东胜利会师。也就在那里,先后一百多位战友用鲜血和生命铺平了湘南暴动军队奔向井冈山的道路。
“父亲在战场上可谓九死一生,直到晚年腿上还留有几乎贯穿整个小腿的伤疤。人家看到了问他,他总是轻描淡写地说,幸亏没伤到骨头,不算什么。”唐双和回忆,父亲的腿是参加北伐战争时被炮弹炸伤的,他负伤后拖着伤腿走了几十里路,到了目的地打开绑腿一看,伤口都腐烂了。不仅腿上,他的头上、胸前都负过伤。那时唐天际是少校级的营长代表,有一次一颗子弹打中他的右胸,幸而被武装带挡住,弹头嵌进肉里。战士们惊呼:“党代表受伤了!”他一下拔出子弹头喊道:“不要紧!”稳定了军心。“父亲总是说,打仗的时候,共产党员要冲在最前面,负伤是难免的,很正常。”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身为副连长的唐天际和连长黄霖带着100多名战士,挥着驳壳枪,爬上围墙冲进了省政府大厅。主力部队撤离南昌时,周恩来、贺龙和卫戍司令彭干臣要唐天际暂留南昌,给了他3个任务:等在袁州的毛泽东同志来南昌;带走南昌的警察;了解敌情。可是没等唐天际完成任务,隐藏的敌人就打到了南昌起义总指挥部。唐天际换上便装,来到西大街光亚瓷器铺,那里的老板一直很支持共产党。刚一进去,老板娘就告诉他,“坏人在隔壁抓人,你快躲躲吧!”这家小店只有一层楼和地下室,怎么办?唐天际看到一个四尺多高的大座瓶,他急中生智,放倒座瓶,蜷起较瘦的身体把自己“装”进了瓷瓶子里。老板立刻把座瓶扶起,在瓶上盖了顶破草帽。就在这时,敌人冲了进来,大吼着“有共产党吗?”便开始四处搜查,皮鞋声在瓷瓶周围噔噔地响,没有找到蛛丝马迹的敌人最终离开了。之后接连3天,敌人都在城里戒严,唐天际在老板的帮助下脱险。“父亲在半尺深的臭水沟里,连夜摸索着,神不知鬼不觉地出了城。”
此时,唐天际身无分文,和党组织失去了联系,他历尽艰辛千里寻党数月,从未动摇过对革命的坚定信念。他被毛泽东誉为“优秀党代表”,先后担任过师参谋长、红四军参谋处代处长、师政委、师政治部主任等职。1934年10月,他随三军团红五师踏上了二万五千里漫漫征途。在强渡湘江的惨烈战斗中,他把政工和宣传鼓动工作做到了炮火纷飞的最前沿,做到了战友们的心坎上。过草地时,他强忍伤痛和饥饿,把生命垂危的战士小金背到了宿营地。万里征途,唐天际边打仗,边筹粮,边宣传,边做群众与少数民族工作。他随军委直属队到达吴起镇不久后,被调入十五军团政治部任敌工部长。
抗日战争时期,唐天际参与太行反围攻、反扫荡和百团大战。解放战争时期,他又参加了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以及辽沈、平津等重大战役,还参与领导了长春和平解放以及长沙和平解放,卓有成效地开展了争取国民党高级将领程潜、陈明仁起义和改编旧军队的工作。
新中国建立后,唐天际在任新中国第一个大型水利建设工程总指挥兼工程部队司令员时,克服了经济和技术上的种种困难。日本国会议员帆足先生用“像士兵又像烧茶人”来形容总指挥,仅用75天时间,唐天际就顺利带领完成了荆江分洪工程,对根治长江水患、造福人民作出历史性的贡献。
父子两代,舍身为国
“人生在世,靠前人生长抚养起来成人,为创建美好世界,为人类谋幸福。如果你不继续和前人一样,而只是图享受,不但与世人无益,而且对世人有害,既非人也,兽亦不如也。共产主义的人生观,即创造美好的世界,为人类谋幸福的世界观,而为这个人生观而奋斗,牺牲也是高尚的。”唐天际生前曾留下这样的随笔,也成为唐家的家风。
唐双和告诉记者,她的母亲耿希贤和父亲共育有4个孩子。几个孩子学业优秀。他们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全部走上了从军之路。其中大哥唐双津表现最为突出。唐双和说:“哥哥从小学到中学一直都是班长,是孩子王,大家都喜欢听他的,初中三年级时拿过作文竞赛一等奖,参加了青年社会主义积极分子代表大会。高中就读于北京四中,是班上的班长”。大姐唐双延也很优秀,高中时就入了党。唐双和回忆,“那时候我们的家庭学习气氛很浓,家里有两个例会,一个是每学期结束的总结会,一个是党员会。党员会大姐入党后就和爸爸妈妈一起开,我们不能参加。大姐还被允许接红色电话,这些都让我们特别羡慕,都觉得入党是件非常神圣而光荣的事情。”每次家庭会,唐天际夫妇都要求孩子们拿着本子记录,谈自己的优缺点,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在革命家庭的优良传统熏陶下,兄弟姐妹从小立志“永不背叛革命前辈,永不背叛党的事业”,时刻告诫自已不能贪图安逸,要严格要求自己。
在四个兄弟姐妹中,唐天际最喜爱儿子唐双津,然而他万万没有想到,有一天会面对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丧子之痛。1968年10月,唐双津离开学校参军入伍,到昆明军区陆军第十四军一个步兵连队当兵,1969年2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提干后,被调到司令部军务处当参谋。“哥哥一直是父亲的骄傲,即便到了连队,也是刻苦读书,发表了很多的军事文章,连节假日都不休息,学习累了就背上水壶,攀山登峰锻炼身体,以适应亚热带气候条件下的作战需要。在司令部机关工作5年,他走遍了全军45个连队。”唐双和说。
1975年,唐双津在云南执行任务时牺牲。唐双和回忆,“当时父亲已经70多岁了,哥哥牺牲的消息父亲是第一个知道的。他异常平静,但是我知道他心里肯定非常痛苦。父亲觉得,要奋斗就会有牺牲,别的孩子能死,那我的孩子牺牲也是正常的事情。后来我们赶往云南哥哥牺牲的地方,母亲也没有提任何要求,就说自己的孩子为国家执行任务不幸牺牲了,没有什么可说的,理所应当,和其他牺牲的战士一样安置就行。所以,哥哥的遗体与同牺牲的战友埋葬在一起,现在还存放在云南十四军的烈士陵园里。”当年,唐双津只有26岁。
上马挥戈,下马挥毫
唐天际一生,不仅是一位身经百战的将军,还是一位造诣颇深的书法家。他有静坐沉思的习惯,心有所感便随手写下,手头有什么笔纸就用什么,然后再逐字逐句推敲。因此,他留下了大量的墨宝和诗词、随笔,让我们看到这位儒将的思想风格和处世态度。
谈起父亲的书法技艺,唐双和说,这其实和父亲幼年的经历有关系。一方面是爱好,在当时也是逼出来的。唐天际的老家在安仁县杨柳田村,村里30多户人家,没有一个会写字的,春联、红白喜事的对联、祭文等都要请豪绅地主去写。穷人费了钱财,还要受白眼,村里的长辈就凑钱办了个读书会,让孩子们认几个字,免得求三拜四。唐天际7岁时就被推选去读书习字,其父管教甚严,甚至拿长澡巾捆着调皮的唐天际在桌子前读书练字,唐天际的字就这样慢慢上路了。开始在当地小有名气,村里前来找他写字的人络绎不绝,他经常从早忙到晚,一刻不停。这样经过10年磨练,唐天际和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很多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