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及优良传统作风是在中国革命的曲折发展中逐步形成起来的,是经过了革命、建设实践的反复检验而被全党接受、确认并得到传承和光大的。
◆我们要在坚持“两个率先”、推动科学发展、实现富民强省、建设美好江苏的实际工作中,继续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善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提高实事求是的水平。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优良传统和作风,诸如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谦虚谨慎、清正廉洁、艰苦奋斗等等。这些优良传统和作风既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又融汇和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品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面貌、政治风范和品格特征。
从《反对本本主义》失而复得说起
1961年1月,党的八届九中全会结束后的某一天,毛泽东的秘书田家英从中央政治研究室的同志那里发现了一本题为《调查工作》的小册子,敏感地意识到这极有可能是毛泽东丢失多年的一份稿件。于是,他立即要来并送交给毛泽东。当这本纸张已经发黄变脆的小册子送到毛泽东面前时,毛泽东激动地流下了欣喜的泪水,他异常高兴地说,“失散多年的孩子”终于找回来了。原来,1930年春,毛泽东为了批判红四军中存在的教条主义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曾连写了两篇文章。第一篇是在江西寻乌写的一个短文,题为《反对本本主义》。后来他觉得这篇文章太短,没有把道理讲透,不足以说服党内的同志,就又在此基础上写了一篇长文,题目叫《调查工作》。两篇文章的内容基本一致,而后一篇对反对本本主义有更多的发挥。这两篇文章当时有油印本,但后来在戎马倥偬中都散失了。它们是毛泽东至为钟爱的两篇文章,他对它们始终萦绕于怀。新中国成立后他曾派人到处寻找它们,但一直都没找到。现在,珍贵的文稿失而复得,毛泽东怎能不欣喜万分、热泪长流呢!
就在这一年的3月,毛泽东要求将《调查工作》印发参加广州会议(中共中央在广州举行的工作会议)的同志,并把题目改为《关于调查工作》。他说,“这是一篇老文章,是为了反对当时红军中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是经过一番大斗争以后写出来的”,“那时没有用‘教条主义’这个名称,我们叫它做‘本本主义’。写作时间大约在一九三○年春季,已经三十年不见了”,现在“看来还有些用处”。与此同时,毛泽东还对文章作了少量文字修改。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调查工作》一文的作用和意义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党内许多同志要求公开发表。到1964年,经毛泽东同意,在《毛泽东著作选读》甲种本和乙种本中首次公开发表。毛泽东在最后审定文稿时,又把它改题为《反对本本主义》,实际上是恢复最早的题名。
《反对本本主义》一文,有力地剖析和抨击了当时共产国际和中共党内存在的“唯书”、“唯上”的教条主义思想,并提出了调查的方法,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毛泽东在文中开门见山地提出,“你对于某个问题没有调查,就停止你对于某个问题的发言权”。“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吗?那末,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毛泽东指出,要解决问题,就要去调查,了解清楚问题的本质和始末,这样,“脑子已经不是空的了,已经载来了解决问题的各种必要材料,问题就是这样子解决了”。他认为,在制定斗争策略的过程中也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毛泽东提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共产党的正确而不动摇的斗争策略,决不是少数人坐在房子里能够产生的,它是要在群众的斗争过程中才能产生的,这就是说要在实际经验中才能产生”。他提出,“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讨论和审察,一味盲目执行,这种单纯建立在‘上级’观念上的形式主义的态度是很不对的”。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要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毛泽东在这里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本本”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这一科学论断,也即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总之,《反对本本主义》贯穿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思想,形成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观点,开创了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先河。
毛泽东大声疾呼“改造我们的学习”
从《反对本本主义》形成实事求是的基本观点,到《实践论》、《矛盾论》为实事求是优良传统作风奠定理论基础,毛泽东并未直接使用过“实事求是”这个概念。文献检索的结果显示,毛泽东第一次使用“实事求是”的概念,是在1938年10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的报告中。他在报告中提出,“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与此相联系,他同时向全党提出了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对实事求是原则作了进一步阐述。1939年10月,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毛泽东进一步概括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的明确概念,并以这个思路为基本线索和依据,系统总结了党的历史经验。接着,他又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科学的态度是‘实事求是’”的命题。这一切,都为实事求是思想在全党的确立,不断积累基础和准备条件。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发动了一场长达三年的整风运动。在整风运动准备阶段,毛泽东1941年5月在延安干部会议上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著名报告。他批判了那种“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的主观主义的作风,称它“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毛泽东痛切地说:“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他认为,“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副对子,就是替这种人画像的。因此,毛泽东主张将“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以掌握有的放矢、实事求是的革命作风和科学态度。“就是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在这里,毛泽东第一次对“实事求是”作了科学的界定。他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在整风运动中,毛泽东多次指出,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人手中最锐利最有效的武器,共产党人就是“靠实事求是吃饭”的。他在党政军民中大力倡导实事求是的态度、作风和方法。1941年12月和1942年6月,毛泽东两次为中共中央党校写了“实事求是”的题词,作为党校校训的重要内容。1943年1月,他又为陕甘宁边区生产英雄惠中权题词:“实事求是,不尚空谈。”1945年4月,他还以“实事求是,力戒空谈”作为《中共七大纪念册》的题词。在党的七大的政治报告中,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规定为中国共产党三大优良作风的第一项,使实事求是成为全党思想和行动的准则。在毛泽东的大力提倡和表率作用的引导下,延安整风运动和党的七大以后,实事求是的精神在革命队伍内部发扬光大,蔚然成风。由于得到了凝聚着中国革命经验教训和共产党人深邃哲学智慧的理论联系实际优良传统作风的有效滋养及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正确导航,中国人民很快就收获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果实。
邓小平直言自己“是实事求是派”
1987年3月3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国务卿舒尔茨时的谈话中说道:“国外有些人过去把我看作是改革派,把别人看作是保守派。我是改革派,不错;如果要说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保守派,我又是保守派。所以,比较正确地说,我是实事求是派。”同年7月4日,邓小平在会见孟加拉国总统艾尔沙德时又谈道:“国际上一些人在猜测我是哪一派。最近我对一位外国朋友说,说我是改革派是真的,可是我也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如果说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就是保守派,那末也可以说我是保守派。比较实际地说,我是实事求是派。”事实上,作为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成员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对由毛泽东亲手开创和竭力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及优良传统作风,有着深刻的体验和透彻的领悟。从邓小平在中共党内绝无仅有的“三下三上”、“三落三起”的传奇经历中,人们可以发现他的一个清晰突出、贯穿始终的品质特点,就是始终自觉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可以说,邓小平称得上是名副其实、当之无愧的“实事求是派”。
我们知道,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及优良传统作风是在中国革命的曲折发展中逐步形成起来的,是经过了革命、建设实践的反复检验而被全党接受、确认并得到传承和光大的。然而,“文化大革命”的全局性错误,使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遭到了严重破坏。“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面对历史沉疴和百废待兴的艰难局面,邓小平首先抓住了这一关键性问题。他提出,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及优良传统作风,“有一段时间被抛开了,给党的事业带来很大的危害,使国家遭到很大的灾难,使党和国家的形象受到很大的损害”,所以只有重新恢复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作风,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能结束“左”的错误,开辟新的事业。邓小平说:“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他还认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如果反对实事求是,反对从实际出发,反对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那还说得上什么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呢?”正是在邓小平的支持和推动下,1978年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实现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大解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恢复了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和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作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持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终于走出了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实践特性、民族特点和时代特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切成就和进步的取得,显然都离不开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扬光大。正因为如此,2009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必须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大力弘扬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号召在全党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大兴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进而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永远不辜负人民的信任和期望!
李瑞环同志在《学哲学,用哲学》一书中说:“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并不容易。要有坚定的党性,勇于坚持真理,不为各种非议所动摇,也不为个人得失所左右。要有理论修养,认真读书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加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要有务实作风,肯于吃苦,舍得下功夫做周密细致的调查研究,占有丰富的实际材料。要有科学方法,善于在唯物辩证法指导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及其本质。”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经验之谈,更道出了如何坚持和弘扬实事求是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基本要求,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我们要在坚持“两个率先”、推动科学发展、实现富民强省、建设美好江苏的实际工作中,继续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善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提高实事求是的水平,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本文是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历史经验研究(09MLB003)成果之一
(作者系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