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村宁次,侵华日军总司令,在所有日军将领中,他侵华时间最久,发动侵略战役最多,是在中国最臭名昭著的日本将领。
谁也没有想到,这个不可一世打了无数胜仗的日本将领,战后,他对黄埔精神心服口服,他认为:“敌军抗日势力之中枢,在于以黄埔军校中青年军官阶层为主体的战斗意志。历次会战中,他们是主要战斗原动力……中国的枪炮打不赢我们,主要是黄埔精神打败了我们!”
日军中将吉田也曾撰文称:“中日之战日军之败,是由于统帅部对中国二十万受过黄埔军校教育之军官的英勇爱国力量,未有足够的评估。”
被众多日本将领如此盛赞的黄埔精神,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它源自何处?如何诞生?这种精神又是怎样打败了武士道精神呢?
自袁世凯倒台以后,北洋军阀各势力之间混战不停,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的局面。孙中山经历了一系列挫折后,决心组建属于自己的军事队伍、培养自己的军事人才。
1924年1月24日,蒋介石就任黄埔军校筹备委员长。之后,蒋介石没有辜负孙中山的信任。他充分施展了自己的才华,在一无所有的基础上,卓有成效地完成了学校的各项建设。这所军校后来聚集了当时全国军政各界的知名人士以及苏联的军事专家,可谓群贤毕至,英才辈出。正是有了这些自主培养的军事人才,国民党后来才能成功完成北伐任务,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小小的长洲岛从此在中国现代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2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开学典礼成功召开。孙中山带着一份7000多字的稿件专门赶到会场,给全校师生做了一个多小时慷慨激昂的演讲。后来有句话被写成一幅对联挂在黄埔军校大门:“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怕死勿入此门”。孙中山这次演讲中公布的军校训词,被程懋筠谱曲,成为沿用至今的国民党党歌。
校长蒋介石以身作则,吃住都同长洲岛上的官兵一起。每天军号声一响,蒋介石就就起床,随后身着戎装检阅学生列队。
他在管理军校期间,将“亲爱精诚”定为校训,一方面吸收中国传统治军思想,同时学习当时苏联红军的治军原则;另一方面极力推崇曾国藩等人“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情怀和思想。
“卧薪尝胆”、“碧血千秋”这是挂在教室墙上的标语,蓬勃向上的气息洋溢在黄埔军校的每个角落。血气方刚的黄埔学子个个斗志昂扬,他们心中时刻有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救中国。军校的救国文化,促进了学员个人品质和军事作风的迅速提升。
蒋介石在黄埔军校推行的精神教育卓有成效,在培养党性、灌输革命思想过程中,还特别重视学员的道德修养和精神意志培养。蒋介石以不抽烟、不喝酒、不喝茶的道德标准严格约束自己,成了军校学员的道德楷模,在众多黄埔学生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此后,在历次抗日战役中,正是在这种精神教育的感召下,无数黄埔将士赴义成仁、视死如归。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企图吞并中国。就在举国上下陷入危急关头的时刻,不同党派、不同政见的黄埔师生走到一起,他们成为奔赴到淞沪战场的第一批中国军队。
8月12日松沪会战开战在即,当中国军队神采奕奕走过北海宁路、北浙江路一带的时候,两旁居民不约而同地燃放爆竹拍掌欢迎,高呼“中华民国万岁”。士气十分高昂,乘车进入南翔的官兵拒绝下车休息,要求直接开到第一线投入抗敌斗争,欢迎的民众,很多感动得流下热泪。
为了实现先发制人,让日军知难而退,蒋介石在淞沪战场上不惜血本,让最精锐的黄埔部队打头阵,然而,在战斗中,面对装备占据优势的日军,黄埔学子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淞沪会战的指挥官胡宗南在战后哀叹道:“黄埔军队几乎全部打完了。”黄埔师生在淞沪会战牺牲很大,成为了蒋介石心中永远的痛。
在以后每一次中日大会战中,都有黄埔将士牺牲。各期黄埔军校生一毕业,都直接开赴抗日前线参战。1929至1937年,黄埔毕业学员两万多人,抗战开始后前四个月,便牺牲了一万余人;后期毕业生三万五千人,在抗日战争中阵亡了两万人,有四十名黄埔将军壮烈殉国。以至后人赋诗纪念说:“故土新坟抗日冢,何处白骨无黄埔?”
中日共有22次正面大会战,在湖南就进行了多达六七次。黄埔师生在这一地带抛头颅、洒热血,牺牲巨大。第一次长沙会战的某处战场上,从中国军人尸体上收集到的黄埔军校毕业证章就达500枚之多。
在战略相持阶段,黄埔将士浴血奋战,取得了三次长沙会战以及昆仑关、随枣、上高、常德、湘西等战役的重大胜利。涌现出了众多战功显赫的黄埔将领:张灵甫、陈明仁、杜聿明、胡宗南、王耀武、廖耀湘、郑洞国、宋希濂、胡琏、邱清泉、李延年。
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黄埔军人扛起抗日救国的大旗,走在了全民族抗战的第一线,在抗战的战场上中,黄埔精神之花绽放得格外绚烂。
90年前,黄埔军校横空出世,伴随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黄埔军魂”,历经九十年风雨传承,生生不息,成为中华民族民族魂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资料附录:
黄埔军校,全名为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是近代中国最著名的一所军事学校,培养了许多在抗日战争和国内战争中闻名的指挥官。第一至六期,原址设于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军校在1924年由中国国民党成立,目的是为国民革命训练军官,是国民政府北伐战争统一中国的主要军力。黄埔军校于1927年改制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1946年再改制为陆军军官学校,并于国民政府迁台时一并迁至台湾高雄凤山。
黄埔军校历任校长:
第一任1924年5月~1947年10月蒋介石
第二任1947年10月~1949年9月关麟征中将
第三任1949年9月~ 1949年12月张耀明中将
第四任1950年8月~1954年8月罗友伦中将
第五任1954年9月~1957年3月谢肇齐中将
第六任1957年4月~1960年12月徐汝诚中将
第七任1961年1月~1965年3月艾叆中将
第八任1965年3月~1970年3月张立夫中将
第九任1970年4月~1973年2月林初耀中将
第十任1973年2月~1976年3月秦祖熙中将
第十一任1976年4月~1977年12月言百谦中将
第十二任1977年12月~1979年12月许历农中将
第十三任1979年12月~1981年6月朱致远中将
第十四任1981年7月~1983年6月卢光义中将
第十五任1983年7月~1985年6月黄幸强中将
第十六任1985年7月~1986年12月黄耀羽中将
第十七任1986年12月~1989年6月汤元普中将
第十八任1989年7月~1991年6月胡家麒中将
第十九任1991年7月~1993年9月杨德智中将
第二十任1993年9月~1996年7月马登鹤中将
第廿一任1996年7月~1997年7月童兆阳中将
第廿二任1997年7月~1998年1月丁渝洲中将
第廿三任1998年1月~2002年2月张岳衡中将
第廿四任2002年3月~2005年6月杨国强中将
第廿五任2005年7月~2006年6月王根林中将(2006年7月,由贾辅义暂代)
第廿六任2006年8月~2010年7月陈良沛少将(降为少将缺)
第廿七任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全子瑞少将
第廿八任2012年7月~至今刘得金少将
校训
黄埔军校校训——亲爱精诚
校训“亲爱精诚”是由蒋中正亲自拟选,孙中山在开学典礼时宣布的。校庆日定为每年的6月16日。
校歌
1924年制定的《陆军军官学校歌》:
莘莘学子,亲爱精诚,三民主义,是我革命先声。
革命英雄,国民先锋,再接再厉,继续先烈成功。
同学同道,乐遵教导,始终生死,毋忘今日该校。
以血洒花,以校作家,卧薪尝胆,努力建设中华。
1926年制定延用至今:
怒潮澎湃,党旗飞舞,这是革命的黄埔。
主义须贯彻,纪律莫放松,预备作奋斗的先锋。
打条血路,引导被压迫民众,携着手,向前行。
路不远,莫要惊,亲爱精诚,继续永守。
发扬吾校精神,发扬吾校精神!
学生公约
身为陆军军官学校学生,坚持不说谎、不欺骗、不偷窃的荣誉信条,也不纵容他人违反;立志成为允文允武、术德兼备的军事领导人才;具备领导管理、解决问题、语文沟通及持续学习四大能力;信守国家、责任、荣誉、牺牲、团结、勇气、自信的核心价值;发挥“亲爱精诚”校训;确定“我是最好的”认知;贯彻尊师重道、存诚务实的要求。
入学宣誓辞
一期:尽忠革命职务。服从本党命令。实行三民主义。无间始终死生。遵守五权宪法。只知奋斗牺牲。努力人类平等。不计成败利钝。
二期:谨遵校训,亲爱精诚。服从党纲,五权三民。履行遗嘱,国民革命。继承先烈,奋斗牺牲。发扬光大,赴义蹈仁。言出身随,誓底功成。
孙中山手书黄埔军校训词
三期:遵守总理共同奋斗之遗嘱,该校亲爱精诚之校训,追随校长、党代表与本党各同志,于广东统一以后,更努力于全国之统一,以完成国民革命之工作。不爱钱,不怕死,不闹意气,实行主义,恪守党纲,永矢勿渝,死而后已。谨誓。
四期:不爱钱,不偷生。统一意志,亲爱精诚,遵守遗嘱,立定脚跟。为主义而奋斗;为主义而牺牲。继续先烈生命,发扬黄埔精神。以达国民革命之目的;以求世界革命之完成。谨誓。
黄埔军校知名校友:
国军军官
杜聿明、胡宗南、张灵甫、郑洞国、宋希濂、毛人凤、关麟征、贺衷寒、乔家才、邓文仪、李仙洲、李默庵、陈明仁、康泽、郑介民、李延年、李弥、胡琏、唐生明、俞济时、黄维、戴笠、郝柏村、蒋仲苓、王升、黄珍吾、彭孟缉、桂永清、谢晋元、范汉杰、邱清泉、蔡文治、李桂丹、廖耀湘、郑作民、王竣、黄翔、曾泽生、徐会之、赵子立、阙汉骞、董钊、李铁军、罗奇、贺忠汉、胡靖安、王慧生、宣铁吾、黄梅兴、陈颐鼎、李以劻、肖赞育、戴安澜、萧作霖、唐生智、林伟俦、吕旃蒙、覃异之、贾伯涛、郑庭笈、陈修和、文强、杨伯涛、侯镜如、王耀武、孙元良、刘戡、黄杰、陈大庆、刘安祺、高魁元、蔡炳炎、廖运泽、曾扩情、酆悌、张耀明、廖昂、吴起舞、彭士量、邱行湘、孙明瑾、李文、王怀义、王敬久、滕杰、唐纵、蒋孝先、郑蕴侠。
共产党军官
左权、陈赓、周逸群、萧克、徐向前、林彪、蒋先云、刘志丹、罗瑞卿、黄公略、周士第、王尔琢、王良、许光达、陈伯钧、宋时轮、杨至成、郭天民、陈奇涵、陈浩、陶铸、程子华、廖运周、冯达飞、蔡申熙、曾中生、许继慎、赵一曼(女)、赵尚志、宣侠父、阮山(原籍越南)、李运昌、段德昌、贺声洋、萧方、周维炯、杨其纲、彭干臣、阎揆要、郭化若、陈毅安、王诤、谭希林、彭明治、曹渊、唐天际、张宗逊、刘畴西、卢德铭、李之龙、张子清、余洒度、徐彦刚、曾士峨、朱云卿、陈东日、曹福昌、邓萍、唐澍、姜镜堂、常乾坤、伍中豪
(注:含1946到1949年解放战争时起义将领)
(本文为@纪录片人陈钦 与爱奇艺 共同投资制作的百集大型历史解密纪录片《中日百年抗战全纪实》的文字稿。@纪录片人陈钦 独家授权@煮酒君谈史 @高会民 更新纪录片文字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