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西安事变后,联合抗日成为当时国策。与苏联关系在低调中升温,而与日本关系也日甚一日持续紧张起来。
这年,三月,春寒料峭,海参崴火车站电报房,由苏联归国的华裔(布)成员向斯达霖同志发了归国前最后一份电报。
电报内容不详,大致是他们表达了虽然前途艰难困惑,但一定能完成斯达霖交付的任务。
他们都是好同志。
其中,带队的两人,后来成为我国,甚至世界历史的重要人物。一位是康声。另外一位名叫伊利扎洛夫,即蒋经国。
1937年,七七事变前夜,军阀勾心斗角,举国一盘散沙。
更多的精英们意识到不可避免的对日战争即将爆发。最后关头,他们为最后的联合统一而努力。蒋介石和蒋宋夫人尤其如此。
1937年4月,抗战前夜的南京。和总统府近在迟尺,却和蒋介石数周未曾见面的宋美龄,非常惊讶收到一封来自奉化的电报:“儿与大人之媳及孙已安抵奉化,日夜想见父母之面甚切。此请福安。”
危急关头,这是曾经在苏联,数次发表文章声讨父亲的蒋经国的委婉求解、认错。
也是曾经刚烈以“离婚不离家”,与蒋介石夫妇向不往来的蒋前夫人毛氏的委婉的体谅、和解。
无论如何,在抗战的前夜,曾经分崩离析的蒋家,终于出现了久违的温馨、和睦。
4月18日,杭州,笕桥航校。
蒋介石夫妇视察了他们寄托抗日厚望的笕桥航校。次日下午(蒋介石日记时间),蒋经国才得以子礼,拜见蒋介石夫妇。此时,蒋介石父子离散已近十二年。
一面之后,蒋介石带着对儿子的担忧匆匆而去——那时的中国,无一日不可缺蒋介石。大敌当前,天下各路军阀无不觊觎天下,各怀心机。
父子天性使然,抵达南京后,蒋介石为蒋经国指定了一位政学系精英,与蒋经国共同切磋孙中山、曾国藩的思想理念。
这位政学系精英,便是前爱国将领徐树铮之子,1935年以国势剖析世界局势,进而警告日本鹰派的雄文《敌乎?友乎?》的作者徐道邻。
之所以选他而不是其他才,可能当年蒋介石已然有所长远考虑。
后来,几乎所有关于蒋经国的回忆录都记载、承认,在徐道邻辅导下,蒋经国在这段时间研修国学、理论,确定了他后来从政的理念基础。
1937年,七七事变后,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
8月14日,国民政府发表《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全面抗战正式开始。
目睹父亲禅精竭力领导抗战,蒋经国跃跃欲试。他多次找到“太傅”熊式辉,要求向蒋介石转呈他参加抗战决心。
1938年那个战乱的元旦,蒋经国受命为江西保安副处长,少将衔。
蒋经国在对新兵训话。赣南曾经是第九战区主要后勤基地,兵员尤是战时最重要工作
这年,在苏联有多年基层军、工经验,颠沛流离异国长达12年的蒋经国,终于有了报效国家的机会。
我们至今不能客观断定,当年蒋经国的就职,是否蒋介石储备“太子”的镀金。但是,我们可以在已经发生的历史里,看到若干的真实。
抗战爆发,蒋经国并没有在重庆陪都受职,没有在炙手可热的国军嫡系部队里就职,没有在抗战外捐、后勤、金融等等所谓“肥缺”任职。
1939年,蒋经国奉调,来到抗战最重要的战场,位于国军第九战区的江西赣南地区,出任江西第四区督察专员兼区保安司令。
赣南位于对日长江大决战主战场的侧面,蒋经国到任,将担负起当地地方整顿吏治、发展经济、宣传抗战,为第九战区直接输送军资、兵员的重责。
蒋经国没有资格去江西熊式辉的办公室指手画脚,更不可能在薛岳的第九战区颐指气使。
蒋经国向重庆和第九战区,签订了失责甘当军法的“军令状”。
真实的话,在于我们不仅听到他的说,更看到他如此去做。
赣南地区,山陡路险,贫瘠荒芜。然而赣南在当时对抗战又如此重要。
赣南既是第九战区应对正面日军主力的战略回旋纵深,又是支撑第九战区持久抗战的前方基地。
蒋经国在赣南下车伊始,实施新政,变革民风,限压豪强,禁毒禁娼,奖耕奖勤。
1939年12月12日,日本军机对奉化溪口蒋介石老宅,进行了大规模无差别轰炸。
大轰炸中,蒋介石前夫人,蒋经国的生母遇难。
遇难消息传到重庆,蒋介石正在部署1939年冬季大反攻。悲愤交加更痛恨日寇无耻。之后,他亲笔致信蒋经国,要求他务必回家,安葬母亲,以尽子孝。
“顷接张恺电称,家中被炸,希即请假回家,照料一切为要。”
拿着父亲的电文,蒋经国郁闷愤慨,惆怅万分。
“孤臣孽子,愁闷孤独,操心也危,虑患也深”——対生母的孝心,对继母的理解,对父亲的敬重,对自己走过弯路的后悔,诸多情绪纠缠。
重新回到赣南,蒋经国完全进入了他在抗战担负的角色。
六亲不认,只认工作,不讲人情,只讲抗战。
蒋经国和他的小伙伴以霹雳手段惩治污吏、豪强。以菩萨心肠走访民生、民情,得到赣南人民的拥戴。
人称蒋经国为“青天”,是为佳话。
抗战的烽火里,赣南在生息、成长。
很多热血的江西青年由此走向抗日战场。
抗战后期,蒋经国按照赣南练兵,组建青年军,成为不可置疑的最后决战阶段的抗战生力军。
1940年,在滇缅路没有通车前,抗战陷入物资匮缺窘境。
此刻的赣南,已经面貌一新,源源不绝输送军资和优质兵员,成为第九战区有力的战略后勤支撑。
蒋经国,在那个时代,能够如此高效运转,必然有人们认定的“太子”因素。
抗战时期,虽然频遭日军轰炸,但是赣州依然生机勃勃,经济发展较好,有力支撑了九战区的后勤
毕竟,蒋经国在苏联的12年,年轻气盛的蒋经国难免耳濡目染,思想受到苏联的影响。
蒋经国写了一首“太阳”之歌。
太阳、舵手,应有尽有。
这些来自于蒋经国套用苏联的嘹亮、正义词汇,应有尽有,汇聚成歌——传到重庆,正和幕僚午后茶聊的蒋介石坐立不安。
你当太阳?你当舵手?
在公布的蒋介石日记里,不乏可见蒋介石对蒋经国备受苏联思想影响的忧忡。
一纸令下,蒋经国被调离赣南。
看着辛苦首创朝气勃勃的赣南新秩序、新经济以及恋恋不舍的部属、百姓,他无限唏嘘:人在走路时,转弯最重要。
这是蒋经国仕途的第一次挫败。他离开了他热爱的抗战前线。
至今,任何抗战史谈及抗战,于抗战的战绩、重要,必然会肯定第九战区是长江大决战的主战场。
但是,人们还会记得当年宵衣旰食,惨淡经营赣南,为第九战区提供后勤保障的蒋经国呢?
回到重庆,蒋经国遇到一生少见的蒋介石最严厉的训斥。
他有一位严格的父亲。蒋介石没有因为他在赣南的政绩,而疏忽对他的教诲。
或者,为赣南新政中的激进,或者,为他在赣南新政的“太阳”讴歌。倔强的蒋介石一反他温和有余的常情,严加斥责。
读孙文的著作,读曾国藩的著作。慢慢反思自己的工作与思想。在不重要闲置位置上,蒋经国在反思。
“我们做事,初意虽在于为民众谋利,而有时结果,反而使民众受苦。”
一时间,冷汗淋漓。能够反思,自认错误,蒋经国在慢慢地成长。
按照蒋介石的要求,蒋经国带着他的弟弟蒋纬国考察了大西北,洁净的天空,广袤的大西北,更是涤荡着蒋经国的内心。
发展敦煌旅游,开发玉门油田,远离南京,蒋经国似乎明白了人生的真谛。那一刻,他对抗战后充满着近乎乌托邦的希望。
此刻的蒋经国,正在成为后来的蒋经国。
今天,我们谁也不敢说,我们能够得悉蒋介石当年对蒋经国教育的详情和因由。
但是,我们都可以看到,大写的蒋经国,当年正是这样在慢慢地成长。
1944年,抗战后期,蒋经国再次出山,编练青年军。
他编练的青年军,是抗战后期,对日作战最凶猛、最精锐的生力军。
抗战胜利后,1946年,蒋经国凭编练青年军军功,晋升中将。同年,负责战后遣散十万青年军的善后工作,蒋经国更得青年们拥戴。
1949年,蒋经国随父亲在内战后败退台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