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老师在“与辉同行”直播间谈到,写“文景之治”的周亚夫时很感慨。
周亚夫和其父周勃都是西汉名臣,此二人忠心耿耿却下场悲惨,怪不得王立群感概,董宇辉惋惜。
一、父亲周勃
周勃同刘邦都是沛县人,为人质朴,从刘邦起事就跟随,既是患难之交又是汉朝功臣,刘邦对他很信任。
勃为人木强敦厚,高帝以为可属大事。——《史记》
汉惠帝一朝,周勃位列太尉。
吕雉死后,太尉周勃与丞相陈平用计夺了吕氏军权,一举灭吕氏,拥立远在代地的刘恒进京继位,是为汉文帝。
为什么立刘恒?他素无根基,也无外戚专政之忧。
刘恒进京时有个名场面:面折周勃。
文帝到了灞桥,周勃想跟文帝说几句悄悄话,被拦阻:有话你就公开说,因为“天子无私事”。
周勃此时突然意识到:刘恒这个人在“扮猪吃老虎”。
看似老实,其实老辣。
比“功高震主”更让人忌惮的,是对主有恩。
如果时时刻刻让上位者看到,我是因为你,才当了这个天下之主,皇帝心理始终不爽利啊!所以文帝一朝对周勃打压得厉害。
杀不了,忌之。
周勃后来遵命回了封地,过得战战兢兢。每有官员来见,全副铠甲在身才起身迎接,他是怕啊!
岁余,每河东守尉行县至绛,绛侯勃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之。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因此被人告发谋反下狱。周勃把财帛献与太后的弟弟薄昭,于是薄太后出面相救,以头巾掷文帝:当年周勃统领军队都没造反,如今在一个小县城居住,反倒要谋反吗?”汉文帝这才赦免了他。
二、儿子周亚夫
周勃去世后,儿子周胜之继承了侯位,但不久因犯罪封地被除,一年后文帝才挑选出较为贤能的周亚夫,让他继承爵位。
中学课本那篇《周亚夫军细柳》,想必大家都记得。
周亚夫性格耿直,治军甚严,皇帝亲往劳军,却在营帐门口被守卫拦下:只听周亚夫之命,即便皇帝诏令也不灵。
于是天子通报后才得以进入,并按规矩拉紧马的缰绳缓慢前行。周亚夫拱手行礼:“披挂甲胄的将士不便跪拜,请允我以军礼拜见陛下。”文帝赞叹道:“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啊!
后来平定吴楚七王之乱,汉景帝的皇位得以稳固,周亚夫居首功,被提拔为丞相。
王立群老师说:
“他为平定七国之乱出了大力,屯兵切断吴楚军粮道,让七国之乱三个月就结束了。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功劳。但是,他最后死得非常冤枉。他为人很耿直,汉景帝以造反为由把他给杀了。”
周亚夫依然是被告谋反下狱,被狱吏逼迫受辱。他一连五天不吃饭,最后吐血而亡,封地也被撤除。
周勃和周亚夫虽然都是将帅之才,但性格决定命运。周勃老实敦厚,周亚夫刚正不阿,都不懂得迎合上位者。
周亚夫不会拉帮结派、笼络感情,再加上梁王从中挑拨,导致汉景帝逐渐疏远他,失去了权位和性命。
冷成金先生说:为人臣者有三忌:一忌功高震主,二忌权大欺主,三忌才大压主。
好像这父子二人都占全了。
其实,这父子二人都没看清人性。
司马迁也慨叹:
绛侯周勃初时乃粗俗朴实之人,“才能不过凡庸”。等他随高祖平定天下,便身居尊位,吕氏宗族欲谋反,周勃挽救国家于危难之中,最终使朝廷恢复常态。即便伊尹、周公这样的圣贤,又怎能超过他呢!
周亚夫用兵,始终保持威严庄重,即便是司马穰苴这样的名将,又哪里能超过他呢!可惜的是,他易于自满而不虚心学习,能持守节操却不知恭顺,最终死于穷途窘境。实在令人感到悲伤!
写在最后
王立群教授建议,阅读《史记》时,不仅要关注事件表象,更要深入挖掘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与动机,洞悉人性的普遍规律与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
董宇辉则体会,《史记》对于现代人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了解过去,更在于通过历史反思现实,为自己的人生“去蔽”,努力地自我克制,容纳他人,保持抽身事外的冷静。
经验只有被使用才具有价值,历史只有被铭记才有可能不会重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