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4日,98岁的物理学家李政道逝世,自夫人秦惠䇹去世后,他已独自走过28年。
晚年时,热心的亲朋好友希望他再觅知音,他一一婉拒:“惠䇹永远在我心中。”
她如云朵,翩然而至
1946年,在恩师吴大猷推荐下,20岁的李政道远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求学,师从物理学大师费米。因成绩优异,他获得两份奖学金,并在朋友们提议下买了一辆二手车。
那时,每有中国女留学生到来,大家总嚷着要坐他的车去看热闹。对此,李政道不以为然,他为自己做了规划,立志要在学术上做出成就,誓言25岁之前不谈恋爱。
然而,正如司汤达所言:“爱情就像发高烧,它的来去,都不受意志的控制。”
1948年圣诞节前夕,李政道陪朋友凌宁去火车站接人——凌宁的妹妹南希要来芝加哥度假。见面后,这才发现,南希身边还有一位娉娉袅袅的中国女学生。
这个“不速之客”名叫秦惠䇹,比李政道小两岁。她是南希的同学,一年前来到美国,就读于堪萨斯州的圣玛丽学院。
交谈之下,陌生感很快消除,他们都来自上海,家境相当,李政道的父亲还和秦惠䇹的姐夫合办过工厂,相逢异乡,彼此都生出了亲近感。
秦惠䇹容貌秀丽,她如一片云朵翩然而至,让李政道怦然心动。
一团火在胸中燃烧,一向忙碌在实验室的李政道突然热切起来,找各种机会与秦惠䇹见面。为了掩人耳目,他对南希也非常热情。
假期结束后,两位姑娘离开了,李政道的心也跟随而去。秦惠䇹的嫣然巧笑在脑海里挥之不去,她兼东方含蓄与西方意蕴于一身,无疑是最理想的伴侣。
踌躇数日后,李政道鼓起勇气在信中表达了爱慕。等待的过程漫长又煎熬,他神色黯然精神不振,以致导师费米悄悄问李政道的好友杨振宁:“他是不是经济上遇到了什么困难?”
忐忑不安中,秦惠䇹的回信终于到了,虽然语气平淡,但她发出邀请,请他参加几个月后在学校举行的一个舞会。
“这是一个积极信号!”李政道非常兴奋,他制订减肥计划,参加舞蹈训练班,期待着在舞会上让秦惠䇹刮目相看。
遗憾的是,种种原因,舞会没能成行。作为补偿,夏天来到时,李政道主动策划了一次去美国西部的旅行,为免尴尬,他特意约了凌宁和南希作伴。
旅行轻松愉快,朝夕相处中,秦惠䇹逐渐向李政道打开了心门。
归来不久,她因病住院,李政道得知后,立刻赶了过去。在温暖与感动中,对于两个人的未来,秦惠䇹有了憧憬,也更加执着。
她落入凡尘,他仰望星空
1950年6月,李政道获得博士学位证书,与此同时,秦惠䇹也从圣玛丽学院毕业,在朋友们的祝福声中,他们结为连理。
婚后,夫妇俩一同前往伯克利加州大学,李政道在物理系担任助教,秦惠䇹则继续攻读硕士。
时值朝鲜战争爆发,在美华人被歧视,被迫害,加州政府甚至制定了新一轮的《排华法案》。作为中国人,租房时,李政道和秦惠君屡遭白眼、吃闭门羹,无奈,他们只能居住在狭小的学生宿舍里。
把愤怒压在心底,李政道专注于教学与科研。1951年,加州大学要升任他为讲师,前提是必须经过忠诚宣誓。学校傲慢地表示,这样的职位,没有任何地方能够给到他。
“这是一种政治歧视!”李政道毫不犹豫地拒绝了。秦惠䇹坚定地支持他,她主动放弃攻读硕士学位,让李政道能够自由地选择最适合的他的地方,以便展示他的非凡才华。
他的潜力无与伦比,她坚信。为助他仰望星空,她甘愿落入凡尘。
在导师费米的推荐下,李政道来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好友杨振宁也在那儿。他们相识于西南联大,留学时又都师从费米,友谊日渐深厚。从这时起,他们开始走上通往诺贝尔奖的科研之路。
在普林斯顿,李政道与杨振宁比邻而居,秦惠䇹则和杨振宁的夫人杜致礼情同姐妹。在夫人们的助力下,在友好的氛围中,两位年轻人开始通力合作。
随着论文密集发表,他们很快脱颖而出,并引起爱因斯坦的重视。物理学家奥本海默也对他们赞赏不已:“李政道和杨振宁坐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草地上讨论问题,是一道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线!”
1957年,因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李政道和杨振宁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然而好景不长,尽管两人智慧远胜一人,可是因为发表论文时的署名先后问题,嫌隙渐生。
对杨振宁提出的一些要求,年轻气盛的李政道耿耿于怀。为此,秦惠䇹担忧不已。她努力安抚李政道:“假如为这件事闹出笑话,让外国人看不起,太丢脸了。”
可是,随着隔阂越来越深,不久,李、杨宣布“暂停合作”。1963年,李政道离开普林斯顿,前往哥伦比亚大学任教。
两个天才的决裂,让秦惠䇹非常痛心。为了缓和他们的关系,秦惠䇹依旧与杜致礼来往密切,她还积极促成家庭聚会,希望李政道和杨振宁能够消除芥蒂,专注研究。
在秦惠䇹的反复开导下,李政道终于释然。“物理是我的生活方式”,在未知的科学领域,他心无旁骛,孜孜以求。
心想抚,情相连
1972年,中美关系破冰,李政道和秦惠䇹迫不及待地回到阔别二十多年的祖国。
回国时,他们不仅带回一台最新的计算器,李政道还提议,将秦惠䇹父亲留下的贵重文物全部捐赠给国家。秦惠䇹非常赞成,她说:“财产没了可以再挣,可我们的祖国只有一个,此时不报效更待何时?”
那时,政治运动仍在继续,大学教育还没有完全恢复正常的秩序,而科学又急需人才,看到这些,李政道萌生了一个念头。
回到美国后,以自己在教育界的影响和声望,他亲自写出二百多封信,向美国高水平大学的教授们推荐中国学子。
招生程序是他亲手设计的,唯一的助手就是秦惠䇹。经多方奔走、筹划,1979年,李政道正式提出“中美联合招考研究生”计划,促成美国的几十所大学每年向中国招收一百名研究生赴美深造。
这个计划,一执行就是十年。
那些年里,李政道的家成了海外学子的家,秦惠䇹不厌其烦地帮助学生们处理各种繁杂事务,单单是信件,每年就要投递上千封。家附近的邮筒塞满了,她就推着小车到较远的邮局去投寄,毫无怨言。
当年所受的歧视历历在目,祖国强大是他们共同的梦想。
怀着满腔热忱,李政道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在他建议下,“中科大少年班”成立了,题词时,他和秦惠䇹的名字并列在一起;
中国博士后制度建立了,回国考察、讲学时,秦惠䇹既是他的贤内助,又是他的“外交部长”。
用真诚而灿烂的笑容,秦惠䇹为李政道赢得了更多的掌声。
伴着共同的事业,爱历久弥坚。然而,1996年,幸福的日子戛然而止——秦惠䇹患上了肺癌。犹如晴天霹雳,李政道心如刀割,穷尽一切力量,他努力救治她,鼓励她。日夜守在她的床前,他盼望着生命奇迹的出现。
病床上,秦惠䇹乐观而豁达,她多次叮嘱李政道继续关注祖国大学生的成长,督促他振作起来,开展工作。
几个月后,带着不舍与美好记忆,秦惠䇹离开了,终年68岁。依她生前的愿望,李政道拿出积蓄,回国后在多个大学设立了“䇹政基金”,用于人才培养。
他的床头,摆放着秦惠䇹的照片,墙上,挂着他曾经写给她的悼诗:“去岁此日君我笑,今日同时不见君。瞬目已是一周年,生死两地影茫茫。心想抚,情相连。”
朝夕相对,她就没有离开。
“竹神萧萧问秋风,君影茫茫去何处。”怀着无尽的爱与哀思,李政道将秦惠䇹安葬于苏州太湖之滨。一想到她,他就有了力量,谢绝了诸多横溢的情感,他一心在物理学领域勇攀高峰。
2007年,81岁的李政道因病菌感染高烧不退,九死一生。病中,他感到大脑一片空白,唯有物理仍在。出院后的第二天,他便导出了一个不变量的具体表达式。
以耄耋之年发表大量论文,这在科学史上实属罕见。为推动祖国的物理学研究,李政道殚精竭虑,每有成果,他都会去讲给秦惠䇹听。
他永远不会忘记,那一天,20岁的她闯进他的世界,明媚无邪。
他没有辜负她的厚望,一直工作到生命最后。2024年,物理学界痛失巨擘,而在另一个世界,秦惠䇹等来了永远的爱人。
斯人已逝,而他们留下的“䇹政基金”仍在继续,他们见证的中科大少年班愈发蓬勃,他们演绎的深情挚爱,也依然在传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