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建钱塘江大桥和浙赣铁路
被誉为“中国土木水利(交通)建设之父”
浙江人应该记住实干的曾养甫
档案索引
曾养甫,这个名字可能听起来有些陌生。但要知道,他可是民国时期蒋介石最倚重的实干家之一。
在搞工程方面,不夸张地说,民国时期的浙江,可能有一半以上的公路,是在他担任浙江省建设厅长时修筑的。
在浙江省档案馆,有一封他写给当时中国银行杭州分行行长金润泉的信,这是曾养甫调往重庆后,依然关注浙江路务的见证。
曾养甫,何许人?
曾养甫1898年出生,原名宪浩。
父亲曾玉如,曾是广东平远县教育界的知名人士,提倡设立兴学会,由各乡集资,奖励有志升学的子弟。其子曾宪浩从小成绩出类拔萃,每年都能拿到学校的奖学金。
七岁那年,宪浩向父亲提出,学校奖学金由曾氏兴学会所设,父亲又是会长,恐外人生出嫌隙。
在儿子的一再坚持下,曾玉如免去了他的奖学金。这件事情也在当地传为一桩美谈。
同乡好友林商翼到曾家做客时,就对曾玉如说:“此子才气,如南宋陈同甫之风,宜加涵养,以期有成。”
陈同甫即陈亮,南宋状元,著名词人,浙江人。自此,“养甫”成为曾宪浩的字。
1923年,曾养甫在国立北洋大学矿冶系毕业后,自费赴美国匹兹堡大学研究院深造,并当选匹兹堡中国学生会会长,后来还成为了国际学生会会长,与陈立夫为同窗好友。
1926年,曾养甫学成归国后,在陈立夫以及其哥陈果夫(陈家是民国四大家族之一)的引荐下,获得蒋介石的赏识。
当时,国民政府正准备北伐,蒋介石安排曾养甫留在广州,稳固后方。后来的事实证明,蒋介石的确没有用错人。在曾养甫的带领下,中央兵工厂生产的追击炮,成为北伐军攻坚战的主要武器。
蒋介石为何对他如此倚重
1927年,曾养甫一路青云直上,担任广东省政府建设厅长。到1928年,国民政府设立“中华民国建设委员会”,曾养甫担任副委员长,有很多实权。
在此期间,曾养甫充分运用他的才学,先后整顿、扩充了南京及戚墅堰两间电厂,创办了淮南煤矿,设置了30座无线电台,筹备开辟东方与北方两大商港。通过新技术的运用、管理办法的创新,经济效益大增。
与此同时,在陈立夫的支持下,曾养甫经常接管一些经营不善的企业。通过整治重组,等一切上了轨道后,再交给原企业主经营。这种做法,有别于其他国民党官员一味敛财,在老百姓中,留下了很好的口碑。对此,蒋介石也通过陈果夫,表达了对陈立夫、曾养甫这两个年轻人的感谢和鼓励。
到1929年,国民党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曾养甫众望所归,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成为最年轻的执委之一。国民党党章规定,党的最高权力机关为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闭会期间为中央执行委员会。曾养甫在1931年和1935年召开的第四、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一直连任。由此可见,他的才干是颇受大家认可的。
修筑公路留名浙江
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相当于把国家政治中心置于东南沿海地区。浙江在全国地理版图上成为了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地带。再加上日本对中国构成了极大的国防威胁,浙江作为抗击海上入侵的最前沿,国防地位自然不言而喻。
因此,蒋介石对浙江的地方政局极为重视,特别安排亲信曾养甫,于1932年担任浙江省政府委员兼任建设厅长。
1933年4月18日,身为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蒋介石致电曾养甫:“义乌至东阳与东阳至嵊县路,何时可以完成,此路最为重要。其次为丽水至云和与龙泉,其三为鄞穿路,其四为昱岭关至徽州路,其五为建德经淳安至徽州路。此五路无论如何,应提前筑成。如经费不足,准由中央设法垫借五万元,自五月起在军需署直接领发。”
由于蒋的高度重视,浙江省从1927年至1937年十年间,公路里程修筑的速度超过了此前的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曾养甫任职期间,先后建成了沪杭公路、浙东金衢、金处、宁台、温州干道,浙西公路先通了皖南徽州,再经桐庐、寿昌而达屯溪,随后,又赶工建成江山至福建浦城公路。
曾养甫的这些“战绩”,可以说为浙江交通打下了丰厚的底子。如今,在台州临海有“拗岭拗半天,长石岭半走三年”之说的长石岭摩崖上,仍有曾养甫的题字“长岭”。
浙赣铁路到底有多重要?
曾养甫除担任浙江建设厅长外,另外一个头衔就是“浙赣铁路理事会理事长”。可以说,浙赣工程是他非常重要的任务。为什么这条铁路如此重要?
东起杭州,西至湖南株洲,全长942公里,横贯浙、赣、湘三省。如果这条铁路通了后,将成为长江以南东西方向的主要干线,华东、中南、华南、西南的物资及人员运输方面,可以获得极大便利。
但众所周知,这样一个浩大工程,最需要的就是“钱”。
浙江财政早在国民政府建立之前,就十分困难。1922年浙江省政府曾欠债多达310万元,这是一个相当巨大的数字。在张静江任内,又建设有杭州电厂、八大公路线、省长途电话、杭江铁路、杭州市柏油路、西湖博览会等重要工程,进一步加剧了财政困境。以至于,有人评价张静江是“浙江省败家子”。即使到黄绍竑1935年主浙的时候,仍然是很缺钱。
因此,曾养甫为了筹措浙赣铁路的经费,四处奔走。当时的中国银行杭州分行、浙江兴业银行、浙江地方银行、杭州中国农工银行组成的银团,都提供了巨资贷款。
有了钱,曾养甫便开始发力。1932年,动工修筑浙赣铁路,仅数月,就贯通金华;1933年冬,又由江山贯通江西南昌;到1937年由南昌贯通萍乡,与粤汉铁路相衔接,成为长江以南一大动脉。
浙赣铁路的功劳,可以用这些数字来说话:1937年底至1939年3月的15个月中,浙赣铁路共开用列车1700余列,运送部队150万人、伤兵6万人,运输军需品、商货各23万吨。从抗战开始到1942年,皖、浙、闽、赣数省的交通运输主要靠浙赣铁路维持。
浙江省档案馆存有一封1940年8月24日曾养甫写给中国银行杭州分行行长金润泉的信:“浙赣铁路东段管委会的名称设立虽属权宜之计,但是现在要更正名称还难以实现,暂且仍旧以管委会名义维持路务。浙赣铁路局长张自立兼顾主持东段管委会路务,深感事务过多,不能兼顾。请求孙棐忱先生以理事会代理秘书主任的名义,来管理浙赣铁路东段的路务,替张自立局长分担管理工作。请金行长能接见孙棐忱。”
曾养甫写这封信给金行长时,正值抗战期间,战事吃紧。虽然他已调任到重庆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但一如既往地关心浙赣铁路的建设。
这封信,一则是对浙赣铁路的人事问题,征求金行长的意见,表示对其尊重,并衷心感谢金行长对浙赣铁路修建的大力支持。二则也表达了对抗日必胜的信念:“现在浙赣铁路的东西两端同遭蹂躏,但是最后的胜利为期不远,浙赣铁路复兴也有待时日。”
钱塘江大桥也有他的功劳
钱塘江大桥,也就是杭州人说的一桥,1937年建成至今,已有77年,与六和塔遥相呼应,不仅是杭州的一道风景线,更因经久耐用,被网友们奉为“桥坚强”。当年建桥的茅以升更是杭州人民心目中的英雄。殊不知,在大桥上至今仍刻着“曾养甫”这位幕后功臣的名字。
钱塘江江面广阔,钱塘潮更是天下奇观,江水翻腾激荡,势不可挡,破坏力惊人。杭州人曾一直认为:钱塘江无底,堪称“天堑”,造桥是不可能的。也正因为此,一直以来,钱塘江把浙江省分成两半,沪杭甬铁路止于北岸,杭江铁路起自南岸,交通运输全靠舟渡,极大限制了经济发展。
曾养甫偏不信这个邪,下定决心要把天堑变为通途,使浙赣铁路、萧甬铁路与沪杭铁路相互衔接。
建桥计划获得批准后,当时美国桥梁专家华德尔设计了一座铁路、公路和人行道并行的综合桥,造价758万银圆,曾养甫觉得造价太高,辗转联系到当时从美国学成归来的茅以升。当时正在养病的曾养甫与茅以升一见如故。
茅以升提出的设计方案只要510万元。曾养甫力排众议,四处“化缘”借款,才使大桥于1934年11月11日动工。
但大桥刚开工,就遇到了种种困难,社会上谣言四起,有传曾养甫将银行借款转移的。此时,已调任铁道部副部长的曾养甫,找到茅以升,下了军令状:“如果桥造不成功,你得跳钱塘江,我也跟你后头跳。”
1937年9月26日,钱塘江大桥落成,这是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座双层式公路、铁路两用特大桥,也是中国桥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作为大桥的设计者,茅以升的名字也载入了史册。
茅以升如此评价曾养甫:“在一心集资修建钱塘江大桥一事上,可以看出曾养甫是有爱国心的,有一定的气度,在工程方面比较专业,为人也是清廉的……幸亏有曾养甫的‘赶’和‘逼’,钱塘江大桥才能真正于两年半内完工,没有耽误大桥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否则两年半还是不够的。”
走到哪,路就通到哪
曾养甫对经济建设,总是满怀热忱。终其一生的轨迹,基本上都在全国的地理版图上,扎根修路。
1935年12月,曾养甫被任命为铁道部政务次长后,又给中国的铁路网,添了浓墨重彩的几笔:沪杭甬铁路杭绍段、粤汉铁路株韶段及京赣线、湘黔线,并与宋子文等组织筹划成渝铁路。
1937年他在担任广东省政府委员及广州市市长期间,又致力于筹款兴筑广梅、琼崖两铁路,以及南方大港工程。
抗日战争爆发后,曾养甫的实干困难重重。
1937年10月,曾养甫兼任军事委员会西南进出口物资运输总经理处主任,负责输入国外军需物资。为打破日军封锁,曾养甫奉命修建滇缅铁路。
当地山林草莽,瘴气弥漫,他感染足疾。尽管腿脚已经不太方便,曾养甫仍亲自带队在当地勘测施工。仰光沦陷后,筑路工程才不得不中断。从云南回到重庆的曾养甫,左腿基本麻痹。
1942年12月8日,曾养甫担任交通部长兼军事委员会工程委员会主任委员。正值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美军决定用大型运输机载运军需物资。曾养甫赶筑机场,总共修筑机场72处,其中工程最为巨大的成都平原机场,也仅用了半年时间。由此可见曾养甫的实干能力。
修了一辈子的路,却留下了难以根治的腿患。到了1945年,曾养甫的双腿日益僵硬,影响脑神经,因此辞去了交通部长的职务。后经治疗无效,于1969年8月28日在香港辞世,享年72岁。
由于曾养甫一生致力于工程建设、实干兴邦,学者称他为“中国土木水利(交通)建设之父”“孙中山建国方略实践第一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