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中华英雄 >> 科学家 >> 正文  
  万惠霖院士逝世       
万惠霖院士逝世
[ 作者:佚名    转贴自:新京报    点击数:116    更新时间:2024-06-15    文章录入:admin ]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物理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催化成就奖获得者,厦门大学教授万惠霖先生于2024428日凌晨1时逝世,享年86岁。

 

“学习是我最大的乐趣”

 

万惠霖193811月出生于湖北汉口,天资聪颖、从小喜欢读书的他,小学、初中的学习成绩都名列前茅。万惠霖初中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取武汉重点中学——华中师范大学一附中,他各门功课全是5(当时采用5分制),被评为“最优等生”。

1958年,万惠霖高中毕业后考上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冶金系。一年后,由于大学科系调整,表现优异的他被转到厦门大学化学系,后又顺利考取本系物理化学(催化理论方向)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化学家、分子催化学科的奠基人蔡启瑞教授,1966年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

“我只是一个比较肯学习的人,组织上交待的教学或是其他任务,我都很认真地去做。”万惠霖说。

回忆往事,万惠霖说:“学习是我最大的乐趣,我从一个乡下孩子走到今天的位置,是学习兴趣在一直推动着我。”他认为,从事科学的人最重要的是要有兴趣,要有敬业精神。

 

“我们不能步人后尘,要勇于创新”

 

万惠霖历任厦门大学催化教研室主任、化学系主任、化学化工学院院长、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醇醚酯化工清洁生产国家工程实验室技术委员会主任、厦门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化学会催化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常务委员会委员等职。

万惠霖主要从事催化化学研究。在上世纪60年代初,厦门大学化学系在这一学科领域已形成自己的特色,在国内处于领先行列,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催化这个学科近几年世界上发展很快,我们不能步人后尘,要勇于创新,不仅基础理论研究要有所突破,连研究方法也要创新”。

万惠霖负责国家攀登计划项目子课题,主持开展国家重大基金项目子课题“低碳烷烃(C2-C4)的临氧催化转化新途径及其理论基础”的研究工作。他带领课题组人员在研制出烷烃临氧定向转化性能优良的含氟稀土——碱土氧化物催化剂的基础上,在更广泛的催化剂组成范围内,确证了氟化物的显著促进作用。

此外,他还在推动钒、钼柠檬酸盐晶体结构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创新性成果和进一步探讨固氮酶的已知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作出了重要贡献。

万惠霖参加或主持的多项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及发明专利。

 

“敬贤灯光”

 

在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流传着“敬贤灯光”典故,说的是万惠霖教授和他的老师蔡启瑞的故事。他们都住在敬贤宿舍区,而且挨得很近。万惠霖每晚睡觉前,都会习惯地往老师蔡启瑞书房看上一眼,每次他都看到老师书房里还亮着灯光。

尽管万惠霖早已是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导师,但在蔡启瑞教授面前,他仍是一个谦逊的学生,他说:“从蔡启瑞教授身上,我学到了许多知识,学到了敬业和钻研精神”。他经常去看望蔡启瑞教授,两人坐到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但三句不离本行,内容总离不开他们的研究课题;而蔡启瑞教授也常常打电话和他谈论最新科学动向和人才的培养。

“我常常感受到蔡启瑞教授的科学灵感。他为我指出努力方向,给我求知不倦的动力”万惠霖说。

 

教师既要为“经师”,又要为“人师”

 

“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在万惠霖看来,作为一名老师,首先是教给学生知识。而在这方面,万惠霖是“尽我最大可能、所知道的一切,非常努力地教学”。

不过,万惠霖认为,老师除了教知识外,还需与学生一道在品行方面共同追求健康发展。教师既要为“经师”,又要为“人师”,既要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也要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这既是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也是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科学知识是不断更新的,而做人的道理学生可受用一辈子。教师应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对学习生倾注真心真爱,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和准则,教学生“学做真人”。

“品德修养是一辈子的积累,不是年轻时做得好,老了就不用做了。在这方面,我与学生是一道努力的,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体现出来。”万惠霖说。

作为一名德高望重的“老院士”,万惠霖从不怕丢脸,“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懂我就说不懂。什么结果是哪个老师做的,虽然后面我参与了讨论,但我还是会说这是这个老师做的,是谁做的就是谁做的!”

万惠霖希望学生既要学习如何做学问,更要学会做人。他要求学生要有正直、诚实的做人准则和能吃苦、愿奉献的精神。他学风严谨,坚决反对和切实扭转较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浮躁甚至包装等不良风气,建立努力探索、相互宽容的科学氛围。

 

  • 上一篇文章: “永远处在科学的起跑线上”——追忆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化学家万惠霖

  • 下一篇文章: 怀念物理学家侯伯宇先生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李友邦:共赴国难的台湾省…[108]

  • 英雄精神记 后裔铭先贤[106]

  • 如何评价郭沫若?不要以为…[66]

  • 林则徐父女皆传奇,祠堂香…[57]

  • 93岁老人苦寻爱人77年,最…[71]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池峰城因傲慢连续9次被免职…[10]

  • 台儿庄战役中,池峰城是首…[12]

  • 河北籍黄埔军校抗战老兵:…[13]

  • 李宗仁夸赞我短小精干——…[12]

  • 陶汉章:回忆听刘伯承讲《…[18]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