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强国之路 >> 人才强国 >> 正文  
  1979年钱学森力荐一年轻人,25年后成中国航天功臣       ★★★
1979年钱学森力荐一年轻人,25年后成中国航天功臣
[ 作者:佚名    转贴自:网络    点击数:160    更新时间:2024-06-14    文章录入:admin ]

 

 

近来,神舟十五号发射成功,神舟十四号顺利返回地球的消息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热议,随着近年来神舟系列飞船的不断运载宇航员登上空间站,完成关键技术的验证,中国天宫空间站马上就要投入应用了,与此相反的是,国际空间站设备老化严重,服役期限就快要到了,而这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空间站将成为人类近地轨道上唯一运行的空间站。

中国航天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实属不易。而在中国航天史上,有一位功臣不可忽略。1964年,他初出茅庐,就凭借出色的专业表现,获得了大科学家钱学森的赏识,并在1979年经钱学森大力推荐,接过了第一把交椅,此后更是开启了“常胜将军”的征程。

25年后,他更是不负钱老所望,成为中国航天功臣,并拿到了同年度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荣获500万元的奖金。如今,他已经从一个发射架前意气风发的青年人变成了一位耄耋老人,可以说,他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启航与发展,与此同时,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也可以说是他的成长史,他将所学全部贡献给了中国的航天事业。所以他究竟是何许人也?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钱学森力荐:就按他说的办!

 

1979年,我国正在展开第二代导弹的研制工作,作为第一代导弹的领军人,钱学森在一众科学家心中的威望很重,大家觉得,有钱老,一切都没问题。但是出乎众人意料的是,钱学森却拒绝挂帅,并坚定地提出:“第一代导弹有第一代的领军人,轮到第二代导弹的研制,理当由第二代人挂帅。”

而对于这个第二代挂帅人,钱学森心中一早就有了人选,这个人就是王永志。

这番话可以说是对王永志能力的最大肯定,以当时钱学森在国际上地位,能够得到他的推荐,足以说明王永志绝不简单。而钱学森之所以这么笃定地推荐王永志,还源于多年前的王永志的一次“毛遂自荐”。

1964年,当时中国为了尽快地突破国外的封锁,大大提升国防能力,集结了很多科学大拿,其中包括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在内的归国科学家,投入到国防科学研究中。在这群人里面,陌生的新面孔反而最能吸引大家的目光汇聚,但与此相对应的,“新面孔”提出的建议也最不易被大家信任。

而王永志当年就是那个新面孔,那年6月,32岁的王永志第一次走进了荒无人烟的戈壁滩。正赶上我国中近程火箭的发射任务紧张进行中,那是我国科学家第一次执行发射自行设计的第一种中近程火箭任务,大家每天都在摸着石头过河。

果然任务执行到最关键的时候,问题出现了。根据原本的设计构型,科学家们对火箭的推力进行了计算,却发现射程竟然达不到预期,按照最常规的思路,火箭射程不足,是不是多加点推进剂就好了,但是到这一步就又出现了一个致命的问题,因为火箭的燃料贮箱有限,已经“喂”不进去更多地推进剂了。

再加上当时正值六月盛夏,天气异常炎热,火箭发射时推进剂的温度变高,密度就会变小,发动机的节流特性也会发生变化。这样一来,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出现,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无法很好地解决火箭的射程问题,前期设计构型的努力就白费了,甚至需要推倒重来,而这将远远超出发射任务阶段的工作范畴。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大家围坐在一起不停地讨论,一边说还一边拿起笔去计算,去验证,最后每个人都绞尽脑汁焦头烂额,但没一个人能提出完美的解决办法,气氛一度陷入凝滞,就在这时,一个高个子的年轻中尉突然站了起来,他就是王永志。由于是生面孔,他一站起来就吸引了大家的目光,而他接下来的话更让众人惊掉了下巴。

看着很多比自己都要有名的专家们坐在那里,王永志没有怯场,他笃定且自信地说道:“经过我的计算,要是从火箭体内卸出600公斤燃料,这枚导弹就会命中目标。”这个构想可以说是和常规思路完全反着来了,别人都是巴不得多加燃料,让火箭射得更远,只有他,完全反其道而行之。

而这样打破常规思路的“代价”可想而知,就是遭到一众反对,很多人只当他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冒进想表现罢了,还有人直接不留情面地说道:“本来火箭能量就不够,你还要往外卸?”这之后,大家又转入到自己先前的计算验证工作中,将他的建议当做了耳旁风,不再理睬。

像当时这种情况,一般人可能都接受不了,听到自己的建议被当众否决,大部分人都会产生自我怀疑,但是王永志却没有,讨论工作告一段落后,一直到导弹临射前,王永志越想越不甘心,他坚信自己的建议没有问题,如果能够被采纳,导弹的射程问题也将迎刃而解,只不过目前一直苦于没人支持。

突然间,他的脑袋中灵光一闪,既然别人是看他年轻而不愿意采纳他那个完全突破常规的建议,那么如果这个建议能够得到更权威的人的认可,那么别人自然会愿意考虑了。想通这个后,他凭借着对自己的自信和不甘心的轴劲,直接去敲了一位大人物的门,而这个大人物就是坐镇酒泉发射场的技术总指挥、大科学家钱学森。

当时,钱学森和其他人一样,对这个30出头的年轻人还不熟悉,但是钱学森却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否决王永志的建议,反而在认真听完他的意见后,眼睛都亮了,并兴奋地喊道:“马上去把火箭的总设计师请来。”

等到火箭总设计师到达后,钱学森就向总师指着王永志说道:“这个年轻人的意见对,就按他说的办!”后续试验中,科研人员按照王永志的意见,对火箭进行了改良,卸出了火箭的一些推进剂,火箭的射程果然变远了,而且连打3发导弹,发发都命中目标,试验圆满成功。自此,钱学森记住了王永志。

后来,钱学森退居二线,新一代航天任务亟须有人挂帅时,钱学森毫不犹豫地推荐了王永志。

 

王永志用实力证明,钱老没有选错人

 

值得注意的是,王永志能获得钱学森的推荐,归根结底是因为他有真才实学。

1932年,王永志出生于辽宁省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虽然出生在战乱年代,但很幸运的是,他一直有书读,小学的时候,有个教书先生很喜欢他,后来小学停办之后,八路军又在当地创办了昌北中学,专门招收家境贫寒的子弟,王永志于是在那里顺利读完了中学,后来又被保送到沈阳读高中。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时,王永志正在读高二,当时他经历了一次校址搬迁,搬迁的原因他记忆犹新,那就是美国的飞机有恃无恐,学校里面的空袭警报一直响个不停。也就是这段经历,奠定了王永志搞飞机的信念,王永志说:“国家得有强大的国防,叫别人不敢欺负。”

1953年,王永志坚定地报考了清华大学航空系,并被成功录取。1955年,王永志到苏联留学,当时苏联答应为中国培养原子弹、导弹专业的留学生,王永志作为唯一一位被选中的人才,从飞机设计专业转到导弹专业学习,其间他回国到火箭研究院实习,还经历了中苏关系破裂,多方几经斡旋后,最终决定让国防专业重要科系各派一人重返苏联完成学业,而火箭导弹设计专业,王永志就是那个被指定回去的唯一一个学生。

回到苏联后,王永志师从苏联科学院院士、著名的火箭总设计师——米申,并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凭借出众的专业能力得到了导师的青睐,后来王永志读完后,眼看就要到归国的日子,他的导师还特意挽留他,想要他留下来继续攻读研究生,并允诺“我给你当导师,大使馆方面我出面去给你谈”。

另外学校的副校长也找他谈话,连施压带诱惑地说:“你是我们学校允许读火箭导弹专业研究生的唯一一个外籍学生,你可要珍惜这个机会,为了你好,我劝你考虑清楚,留下来……”

当时听完这番话,王永志却被逗笑了,他婉言拒绝了导师和副校长的挽留,毅然踏上归国的路程,他回绝导师的时候说:“我的国家需要我。”

王永志说得没错,当时我国的航天事业确实刚刚起步,亟需导弹火箭专业的技术干部,和当年的钱学森一样,王永志归心似箭,回国后当即走进戈壁荒漠,加入到祖国的国防事业建设当中,并很快崭露头角,获得了钱学森的赏识。

尤其在获得钱学森推荐后,王永志更是在此后的数十年期间,开启了“常胜将军”的征程。而之所以叫他“常胜将军”,是因为他在先后担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863”计划载人航天工程组组长、以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等要职期间,参与主持的所有项目从无败绩,每次都能大获成功。

1986年,国际航天发射市场正值多事之秋,大型卫星的运载能力出现了危机,而王永志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集结了一批科学家,悄悄酝酿了一件震动国际航天界的大事,他提出:

“我们想以‘长征二号’火箭为基础,研制大推力捆绑火箭,将火箭的运载能力提高将近5倍,由原来的2.5吨提高至9.6吨,届时中国的火箭将能够承揽以往国际上用航天飞机发射的大型卫星,进而把中国的运载火箭推向国际市场。”而这个火箭的昵称,就叫“长二捆”。

这个想法可以说是非常的伟大,按照王永志率领的科学家团队的实力,如果按部就班,实现它也不难,但是这个项目恰恰难就难在了“按部就班”上。

当时他们必须面对的现实是,时间根本不够用。按照预估,要想按照宏伟的想法目标完成所有的工作,并将长二捆这样的大型火箭竖立在发射架上,正常需要5-6年的时间,哪怕能够超额完成,根据一些外国同行的预算,至少也需要3年时间。

但是到1988年底,国家才正式批准了大推力捆绑火箭的研制项目,而当时中国火箭研究院和美国卫星公司签订的合同规定:中国火箭研究院需要在1990年前完成大推力捆绑火箭的飞行试验,逾期就算违约,合作作废,届时,中国方面还将需要拿出100万元的罚款。可以说,当时留给中国火箭研究院的研制时间只有18个月。

能不能干成?王永志就此代表研究院立下了“军令状”,当时王永志压力很大,吃不下睡不着都是常有的事,但他最终还是率领同事们一举成功,在短短18个月里,完成了外界看来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创下了世界运载火箭研制史上的奇迹——1990716日,“长二捆”首飞成功。

再到199292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彼时王永志已经到了花甲之年,他毫不犹豫地接过了这一重担,担当了中国首任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和国际上已有的载人飞船方案不同,王永志大胆提出了一种绝无仅有的设计方案,最终大获成功。

2003101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一晃25年,当年钱老坐镇指挥的位置,坐上了王永志,在王永志的领导下,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20031016623分,历时21小时23分,神舟五号在轨飞行14圈后成功返回地面,“航空英雄”杨利伟从返回舱里安全走了出来,向大家挥手致意,那一瞬间,北京指挥中心透过屏幕,看着杨利伟出舱的画面,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而当时,一向镇定的王永志热泪盈眶,王永志后来直言:

“当时看着杨利伟自主从返回舱里走出来,我心里真的非常激动,连我自己可能都没有意识到,泪水就已经流下来了。我这一生中因为激动而流泪的次数不多,像这样控制不住地流泪,是极少有的。因为国外的航天员都是被人搀扶着走出舱门的,而我们的飞船显然对航天员的身体保护得非常好。其实我们第一次载人,最怕的就是航天员受伤,所以载人飞船安全是第一位的。保证安全,是祖国和人民交给我们的使命,这次我们不辱使命,取得了成功。”

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和第一位把中国人送人天的航天工程师王永志还留下了珍贵的合影,同为辽宁老乡,俩人一起为家乡争了光,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而取得这样的成就,王永志永远没有忘记当年提拔自己的前辈——钱学森,所以神舟五号成功返回,举国沸腾的时候,王永志第一时间就给钱老打去了电话,在电话中,王永志认真地向钱老汇报:“您交给我的任务完成了!”

电话那头的钱学森连声回答:“好呀,好呀!我高兴!”

看着自己桌头摆放的“神州”号飞船模型,钱学森也同样流下了激动的泪水。那个模型,是1999年中国第一艘试验飞船上天后,王永志送他的88岁寿辰贺礼。当年,钱老收到很多各式各样的生日贺礼,但他都搁一边去了,只有王永志送的这个“神州”号飞船模型,钱老将它端端正正地摆在了书架上,后来钱老身体状况不太好了,需要长时间卧床,而他的床,就在书架的对面,他总是盯着这个模型看很久。

就这样过了4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天,模型终于有了实物,中国人几千年的飞天梦就此实现了。

2004年,王永志获得了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拿到了500万元奖金,并被誉为“中国实现飞天梦想第一人”。

2005年,在王永志的指挥下,继神五之后,神舟六号发射成功,费俊龙和聂海胜两名航天员登上太空。

20065月,74岁的王永志卸下肩上重担,但仍心系国家航天事业、培养航天人才,一直为载人航天事业奋斗。他说:“如果我还能继续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多作一些贡献,多工作几十年,那将会是我余生最大的幸事。”

如今神舟十五号已经升空,当年神舟六号搭载的两名航天员已经完成了二次升空,而王永志今年也已经90岁了。20221117日,此前神舟十四号第三次出舱时,航天员还特别发回一段“宇宙级祝福”,为王永志院士庆生。

而王永志之外,中国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努力拼搏、接续奋斗,正不断刷新着中国高度,创造着中国奇迹。

 

  • 上一篇文章: 毛泽东:“乡村就是小城市,哲学家、科学家都将要出在那里”

  • 下一篇文章: 为什么中国芯片行业人才不够?张汝京:一边培养,一边被国外挖走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戴安澜将军的一生情缘[73]

  • 抗日名将戴安澜:遗言为国…[352]

  • 张文木:人生感悟短语(四…[59]

  • 历史文化源流 | 尚贤者 政…[56]

  • 张文木:人生感悟短语(四…[58]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从“生育友好型社会”看我…[24]

  • 高校给生二胎教职工奖励5万…[21]

  • 如何书写人口高质量发展答…[23]

  • 警惕人口危机[22]

  • 邱行湘:随罗卓英血战淞沪…[14]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