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水电部聘请各领域412位专家对三峡工程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和预测。潘家铮成为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副组长和技术总负责人。
412位专家,被分为14个专家组,从14个方面进行论证。
潘家铮认为,只要大家总的利益是一致的,总的愿望都是好的,那么无论有多大的不同见解,都应该摊在台面上说清楚,最后得出科学的结论。最终绝大多数的问题实现了越辩论越清楚。
曾经,一位反对者提出三峡坝址有条大断层,一旦这个断层有错动,那么整个大坝功亏一篑。潘家铮立刻带队进行调研。通过实地环境进行勘验检测,他们发现他所说的地方并不是一个断层,其实是一个特殊地形。不仅打消了反对者的顾虑,也让设计工作者们吃了一颗定心丸。
多年以后,当被记者问“哪一次辩论是最激烈的”,潘家铮这样回答道:“每次辩论都是很激烈的。”
经过2年8个月的反复论证,在充分的计算、分析、科学实验的支持下,潘家铮的支持三峡建设的立场也越来越坚定。1990年7月6日,潘家铮代表论证领导小组作出“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有利”的结论。
1991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了建设三峡工程的议案。1994年三峡工程开工建设后,潘家铮先后担任了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技术委员会主任、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质量检查专家组副组长、组长,不仅主持解决了工程建设中出现的一系列技术问题,每当三峡工程受到质疑,他也都会一次次为公众答疑解惑。2002年春,三峡大坝因混凝土浇筑施工出现裂缝问题,面对媒体的追问,潘家铮坦陈自己的观点:“裂缝经过处理后,对三峡大坝安全绝对没有影响。”
不少人听说过潘家铮的这句话:“对三峡工程贡献最大的人是那些反对者。正是他们的追问、疑问甚至是质问,逼着你把每个问题都弄得更清楚,方案做得更理想、更完整。”
潘家铮希望,通过三峡工程的修建,能够为缓解长江中下游洪水灾害,能够减少煤炭的污染,让长江真正发挥黄金水道的效益。中国的水利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应该发挥、开发这个宝藏,为中国人民造福。
潘家铮与三峡大坝的故事就像一部激昂的电影。在这部电影中,我们看到了潘家铮坚定的信念、卓越的才华和无私的奉献。他不仅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也为我们树立无惧质疑的榜样。
如今的三峡大坝,发电供电效益显著,促进全国电网互联互通;显著改善长江通航条件,推动航运发展。这一成就,离不开以潘家铮为代表的科研工作者们的辛勤付出,孜孜以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他们永远值得我们的铭记和怀念。
参考资料:
[1]朱伯芳.深切怀念潘家铮院士[J].水利水电技术,2013,44(2):1,12.DOI:10.3969/j.issn.1000-0860.2013.02.001.
[2]袁建国,洪涛.鱼和熊掌何以兼得——浅谈《潘家铮院士科幻作品集》的“双效”之路[C].//中国编辑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2008:149-154.
[3]能参与三峡建设我非常自豪--两院院士潘家铮专访[J].百年潮,2006(6):4-13.
[4]高山仰止精神长存——缅怀潘家铮院士逝世十周年,中国水电网,http://www.hydropower.org.cn/showNewsDetail.asp?nsId=35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