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家是实践地缘政治学的主体。历史上,能够批判性地吸取和运用学者研究成果,充分认识不同地理空间的不同特点,较好地把握战略目标与战略资源/能力的匹配及其矛盾转化关系的政治家,一般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因为他们的认识会使国家培养元气,行稳致远,而这样的学识恰恰是麦金德、凯南、布热津斯基等地缘政治学者力所不及的。
国力的大小在于节制。把握好目标与资源之间的匹配关系:目标大了国力小,目标小了国力大。故而没有辩证分析的“国力对比”是不靠谱的。基辛格明白这一道理,他说:“美国必须小心,在她执行全球外交政策的财务、军事资源都被削减之时,不要去增加道德承诺。皇皇大言,没有能力或意愿做后盾,会使美国在其他所有事务上的影响力消退。”[1]
诱倒对手的最佳时机是其双脚悬空后身体失重的瞬间,而击倒敌人的终极方法是使之远离资源。不与资源不分离的对手是打不倒的,普京就是这样的打不倒的对手;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以及其后的苏联则是被美国忽悠得“双脚悬空后身体失重”后被打得满地找牙的。
俄国的优势是胖硕,因而耗得起,不怕拖;劣势是不能远程急行军。斯大林和普京都懂这一点,因而越打越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以及其后的苏联则不懂这点,因而越打越弱直至垮掉。
人之将去,其言也善。2011年6月2日,即将卸任的美国国防部长盖茨在专机上对中国《环球时报》随行记者谈到中美关系,他一方面称“美国不想遏制中国发展”“中国现在是将来也是全球性力量”;另一方面,他也含蓄地提醒中国“不要学习苏联”。[2]盖茨前半句话的真实性他本人无法保证,但后半句话——不管盖茨出于何种目的——却对未来的中国外交是大有裨益的中肯之语。
今天看来,苏联解体,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也有相当的责任。1975年6月4日,苏共中央书记波诺马廖夫发表文章称“我们的时代是社会主义发动稳固的不可逆转的历史性进攻的时代”。[3]当时苏联外交将美国和中国列入对手国家。“卡特执政期间,苏联强权无论在何处都能够所向披靡。苏联政治局成员们踌躇满志,认为不需要再出台什么新方针了”[4]。苏联的咄咄逼势导致中国和美国的强烈反弹,以至在苏联垮掉时在世界上竟少有同情,多有“欢呼”。
所以我常说:多数人不是被打倒而是被吹倒的。
[1][美]亨利•基辛格著,顾淑馨、林添贵译:《大外交》,海南出版社1998版,第785页。
[2]《盖茨声称美不会遏制中国发展警告中国“别学苏联”》,http://world.huanqiu.com/roll/2011-06/1733488.html。
[3]转引自邢广程著:《苏联高层决策70年·第4分册》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第202页。
[4][美]孔华润主编,王琛等译:《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下),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432~4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