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专题 >> [专题]两弹一星 >> 正文  
  雷震海天的大爱人生         
雷震海天的大爱人生
[ 作者:佚名    转贴自:网络    点击数:27    更新时间:2024-04-21    文章录入:admin ]

 

 

人物小传

 

黄纬禄,191612月生于安徽芜湖,1940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电机系,1947年获伦敦大学无线电硕士学位,1957年到国防部五院工作。曾任国防部五院二分院设计部主任,航天部二院科技委主任,航天部科技委副主任、型号总设计师等职。

黄纬禄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著名的火箭与导弹控制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曾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求是基金奖”等多项荣誉。19999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黄纬禄等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他长期从事火箭与导弹控制技术理论与工程实践研究工作,开创了我国固体战略导弹的先河,突破了我国水下发射技术和固体发动机研制技术,探索出了一条我国固体火箭与导弹发展的正确道路。

摆放在记者眼前的,是一本厚厚的人物传记。

传记封面上的老人,温文尔雅,慈祥可亲,灿烂的笑容,使人如沐春风。

20111123日,老人走完近一个世纪的波澜人生,静静地离开了我们。在老人的遗体告别仪式上,社会各界2000多人来为他送行,一群年轻人打出了“雷震海天”的横幅。这四个字,是开国上将张爱萍特意为老人题的词。

老人叫黄纬禄,“两弹一星”元勋、中国固体战略导弹奠基人,以他炽热的大爱人生,让我们看到了这个世界上无比辽阔的天空……

 

力挺千钧的开山脊梁——

神州飞镝,见证他对祖国的热爱

 

公元2009101日,在声势浩大的国庆阅兵队伍里,最后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是中国战略导弹方阵。

车辚辚,长剑行。这一刻,你是否想到,50多年前的中国,除了黄纬禄之外,几乎没有人见过导弹?

然而,半个多世纪后,一声声“地火天雷”震耳耀目,一枚枚“神州飞镝”撼人心魄……由黄纬禄等功勋科学家亲手打造的大国长剑,托举起民族的尊严,忠实守护着这片神圣的土地!

黄纬禄一生,堪称一部不可复制的传奇!

传奇的起点,要追溯至上世纪40年代。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烽烟正浓的时候,年少的黄纬禄正在英国留学。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去参观一个展览,平生第一次见到了导弹。

这是英国缴获的一枚德国导弹,配以解剖图。望着导弹复杂的“五脏六腑”,黄纬禄感慨万千:“我的祖国什么时候才能有这样的高技术?”

怀着满腔报国之情,黄纬禄回到了饱经日寇蹂躏的祖国,先后在华东工业部电工研究所和通信兵部电子技术研究所任研究员。

上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主席高瞻远瞩,提出要下决心搞尖端技术。在刚刚成立不久的中国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五院,黄纬禄开始了他的“导弹人生”。

中国导弹的研制,从仿制开始。然而,正当仿制工作进入关键时刻,苏联单方面撕毁协议,撤走全部专家,给中国导弹科研工作造成无法想象的困难。黄纬禄和战友下定决心,一定要搞出自己的“争气弹”,长国人志气!

从此,黄纬禄和战友们以“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的铁律,脚踏实地,刻苦攻坚,开始了导弹研制的新征程。

专家全是半道出家,研究工作一穷二白。但他们有的是干劲,白天泡实验室,晚上查阅外国资料,以日夜会战的工作强度搞研究。

没有人知道,“从零开始”的事业是何等艰难;没有人了解,“孤军奋战”的滋味是何等苦涩。只有黄纬禄和战友们知道,他们度过了多少不分昼夜的日子,翻阅了多少残缺不全的资料,经历了多少一筹莫展的低谷。

多少次失败,才换来一点点进步;多少个进步,才换来一次次成功。

请铭记这一个个永载史册的经典镜头:

——196011月,中国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发射成功,实现了我国军事装备史上导弹零的突破!

——19646月,东风二号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翻开了我国导弹发展史上自主研制的崭新一页!

——19661027日,中国首次由导弹运载发射的原子弹在核试验预定地点成功爆炸,我国导弹研制试验震惊了世界!

10年,黄纬禄和他的战友们走过了从仿制到研制的自主创新之路,取得了被外电评论为“像神话一样不可思议”的进步。

辉煌仍在继续。19703月,根据周恩来总理指示,为核潜艇配套的新型运载火箭和导弹研制任务正式确定下来,黄纬禄被任命为总设计师。

当年,年逾半百的他,每天凌晨5时出发,骑着自行车准时赶到25公里外的工作地点。研制火箭的生产厂、试验场、发射场遍布全国,身为总设计师,他长年奔波。这其中的辛苦,非一般人所能想象。

为获取导弹水下基本力学参数,进行模型弹入水深度试验是个必经步骤。模型弹重量近10吨、直径一米多、长10多米,这么个“大家伙”,投在什么地方、怎么投,都是难题。

同事们议论纷纷,黄纬禄却胸有成竹,暗藏“奇招”。19707月的一天,人们惊愕地看到,在新建成不久的南京长江大桥中央,停放了一台巨大的吊车。似火骄阳下,一个“大家伙”正在被反复以各种姿态投入水中。最终,试验获取了大量有效数据。

攻克道道难关,黄纬禄带领年轻的研制团队,取得了固体导弹技术和潜射技术的重大突破。

19821012日,渤海某海域,一条喷火的蛟龙跃出水面,呼啸着腾入碧空,在海天之间绘出一幅壮丽景观……第一代固体潜地导弹研制成功。

“这标志着我国具备了自行研制潜地导弹和水下发射战略导弹的能力,黄老开创了我国固体战略导弹的发展方向和技术途径。”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许达哲追忆中充满感动。

神州飞镝,雷震海天。一个人的一生,能够为自己的祖国做成一件大事,他该是多么的幸福!

 

高山仰止的科研巨擘——

巍峨丰碑,镌刻他对事业的挚爱

 

“导弹就是黄总的生命。”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采访,这是记者听到最多的一句话。

惊天动地的事业,默默无闻的征程。黄纬禄身体消瘦,但他攻克科技难题很有胆魄、很有骨气。黄纬禄为人低调,但他却在默默无闻中创造着非凡、彰显着崇高。

 

治学严谨,是他一生的原则——

 

他常说,一枚火箭凝聚了成千上万人的劳动,一颗螺丝、一根导线、一个焊点,出现一点点毛病,都可能导致整个试验的失败,必须做到最大限度的万无一失。

在处理技术问题时,他从不以权威身份轻率拍板,总是深入实际,发扬民主。他常说,科技人员因技术问题发生意见分歧,一方完全有道理、一方完全没有道理的情况几乎是没有的。他的工作作风,使科技人员无论自己意见被采纳与否,都心悦诚服。

一次,某型潜地导弹研制遇到了一个问题,虽经过多次改进却无明显收效。紧要关头,黄纬禄决定召开技术分析会。会后,根据他讲话内容总结出“四共同”的原则:有问题共同商量,有困难共同克服,有余量共同掌握,有风险共同承担。如今,这一原则已经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的“金科玉律”。

 

勇挑重担,是他执著的信念——

 

上世纪80年代初,黄纬禄时常感到体力不支,不得不去医院进行检查。长长的诊断单,让医生暗自惊诧——眼前这个消瘦的人到底是做什么工作的,会落得一身病: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输尿管结石、心脏病……显然,这是长年劳累的结果。

一天晚上,黄纬禄开始发烧,并且出现便血。这是长期胃溃疡引起的胃出血,如出血量大,往往会发生失血性休克。他很清楚自己的身体状况,也明白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但却想出了特殊的解决“办法”——悄悄让秘书到医院要点止血药,并再三叮嘱“我的病不许跟别人说”。就这样,“有办法”的黄纬禄靠着止血药,强忍病痛继续工作。

那段时间,黄纬禄由于过度操劳,体重锐减10多公斤。一位同事开玩笑说:“他瘦了,导弹却飞(肥)了,这是剜肉补导弹啊。”虽是戏言,同事眼中却闪着泪花。

 

桃李满天下,是他留下的财富——

 

在试验现场指导年轻人解决问题,在生产一线告诉工人师傅提高效率的“窍门”,在部队、学校认真向官兵和学生传授自己的经验体会……年事已高在家养病时,他家依旧像个课堂,航天系统的技术专家、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企事业单位的团员青年、试验基地的军官士兵、附近学校的老师学生、外地慕名的求学人士络绎不绝。

只要有人来,他都悉心指导,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的知识,详细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如今,他的很多学生已成为我国航天事业的骨干,老师当年语重心长的教诲,还在激励着他们不断向科学高峰攀登,把科学报国的思想传承下去。

女儿黄道群说:“父亲退休后,一如既往关心我国的火箭事业,家里成了他的又一个办公场所。他的秘书经常拿着图纸或项目方案请他评审。每次过生日,各级领导来看望,他谈的总是我国火箭事业的发展。”

 

德馨品高的魅力人格——

浩瀚苍穹,溢满他对信仰的珍爱

 

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时说:“一个人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更为重要。”

这句话,黄纬禄非常钟爱,并把它当作自己的座右铭。

平易近人,是他一生不曾改变的品格。淡泊名利,是他毕生都在坚守的境界。

“在成绩面前,多考虑别人的贡献;在失败面前,多考虑自己的责任。”黄纬禄对各种奖励总是“退避三舍”。他曾说,我虽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一些成绩,但不是我个人的,航天工程也不是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可以完成的,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我的人生格言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黄纬禄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人们至今还记得黄纬禄对自己要求的“三大纪律”——

在试验基地,和大家一起排长队买饭,一起搞卫生,一起扫厕所;

到外地出差,交通工具能走就行,一日三餐管饱就行,休息住宿能睡就行;

使用公车时,私人外出不用车,接送亲友不用车,家人有事不搭车。

这是何等朴素的告白,这又是何等崇高的风范。

黄纬禄有一部专车,子女从没坐过。老伴住院,秘书安排车送了一下,他听说后,硬是让秘书去补交汽油费。

黄纬禄生前的几个秘书谈到他,都说“老头特好‘侍候’”,出差住宿从不讲究,吃饭下小饭馆,有碗面条就行。

生活在精神世界的人,是超然于物外的。走进黄纬禄的家,每一个人都会为这个清贫的如一张褪色老照片的家感到震撼。

上善若水,真水无香。黄纬禄的生前身后,都透明如水,洁净如水,值得细细品味!

“黄老的一生,是热爱祖国与执著事业的完美结合,是深厚学养与高尚品德的完美结合,是严谨作风与科学方法的完美结合。”采访中,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方向明连用3个“完美结合”,表达对黄纬禄院士的敬仰和追思。

航天中心医院院长杜继臣回忆起给黄老做日常保健护理的情形:“那时他的身体状况已经恶化,但和他接触,你感受不到一点点悲伤,总能感到奋发向前的力量!”

“在我眼中,父亲是一位慈祥、善良、和蔼的长辈。他经常教育我们物质生活简单化、精神生活丰富化,要脚踏实地,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说起父亲,女儿黄道群忍不住眼中的泪水。

不需要更多的语言描述,不需要更多的词藻雕琢,黄纬禄,用近一个世纪的大爱人生,描绘出共和国导弹事业的恢宏画卷,让一个曾饱经屈辱的民族挺直了脊梁。

  • 上一篇文章: 汲取国共合作历史经验 携手共促祖国统一民族复兴

  • 下一篇文章: 共和国航天往事丨蛟龙出水 雷震海天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文木:毛泽东是这样看原…[66]

  • 侯外庐西大治校[55]

  • 中国思想史的奠基人——侯…[54]

  • 张岂之:史念海先生的学术…[60]

  • 毛泽东:“应当有中国的李…[70]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王世真:握紧命运的缰绳[15]

  • 王世真:要做开创性的事[20]

  • “核医学之父”王世真[18]

  • 中国核医学之父王世真院士…[19]

  • 陈达:心远愈知宇宙宽[20]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