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中华英雄 >> 工程家 >> 正文  
  苏权科:从“架桥人”到“架桥师”         
苏权科:从“架桥人”到“架桥师”
[ 作者:佚名    转贴自:人民政协报    点击数:37    更新时间:2024-03-30    文章录入:admin ]

 

 

编者按:高速铁路、5G、港珠澳大桥、“中国天眼”……在祖国大地上,这些支撑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工程科技成果的背后都有一个闪亮的名字:国家工程师。他们是推动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的重要力量,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119日上午,“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以党中央、国务院的名义开展“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尚属首次,可见其规格之高,分量之重。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跨海工程与综合交通研究所首席工程师苏权科荣获“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并作为获奖代表上台发言。

 

 

“从得知获奖至今,我的心情都非常激动、难以平静。这份荣誉,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港珠澳大桥建设工程的充分肯定、对广大工程师的关心重视,而我,只是港珠澳大桥建设者中的普通一员。”苏权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份荣誉,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港珠澳大桥建设工程的充分肯定、对广大工程师的关心重视。将继续发挥自己多年的工程经验及与港澳合作经验,努力培养更多拔尖创新人才、更多杰出的工程师,不断提升中国工程师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

 

“两件事”和“一根筋”

 

一路走来,苏权科的成就为他赢得了诸多荣誉……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与结构工程分会副理事长、第六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智能交通学域实践教授……苏权科是怎么样进入这个领域的呢?

“跨入这行,我算是误打误撞。1978年,我读高一,一门心思想造飞机,高考想考西北工业大学,但成绩差了点。考研的时候也是因为成绩,被调剂到桥梁与隧道专业。”苏权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一开始,我并不喜欢这行,但有两件事改变了我的认知。”

“第一件事是研究生入学的时候,我们当时的副院长上台讲话说:‘中国要发展经济,必先建设交通;要修建高速公路,就必定会跨越山谷、跨越河流,你们将大有可为。’我听了后很振奋。”

“第二件事发生在毕业分配的时候。当时我面临两个选择:留在西安,或者去广东。当时,我听说广东要建广深珠高速公路、虎门大桥,还计划修建伶仃洋大桥。广东水网密布,去那里‘用武之地’显然更大。后来,我在桥梁建设领域越钻研越深入,越深入越来劲。西北人做事比较执拗,认准了这件事,我就‘一根筋’干下去了。”

 

“不可能”变成“可能”

 

港珠澳大桥长虹飞架,东接香港,西接澳门、珠海。伶仃洋上烟波浩荡、海天一色,“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成为永恒的一道风景线。从年富力强到两鬓斑白,时任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的苏权科在岗位上坚守18年,带领团队破解一项项世界难题,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气魄,勇攀“桥梁高峰”,完成了举世瞩目的港珠澳大桥建设,把众多国际同行眼中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开始,在桥梁建设的诸多领域,我们都曾处于无技术、无材料、无人才的窘迫境地。上世纪80年代大面积建桥时,许多施工队伍没有经验,就拿土办法建。”回想港珠澳大桥的筹备、建设和运营过程,让苏权科最难忘的是2008年冬天。“我们在北京邀请了一批外国专家,就建设港珠澳大桥进行论证。当时有专家提出两个问题:第一,你们要在伶仃洋海底挖近50米的深槽,但目前世界上最好的挖泥船只能挖到36米,你们能做到吗?第二,这座大桥需要120年的使用寿命,中国有这个设计标准和施工规范吗?”

“这两个问题,把我们问得哑口无言。”苏权科坦言,从北京回来后,他就开始带领团队制作港珠澳大桥的科研规划。

“我们具备哪些材料、装备和技术,又缺少哪些,缺少了我们该怎么办?在规划里一项项地列明问题,逐个开始试验、攻关。港珠澳大桥的科技创新就这么逼出来了。”苏权科表示,“在这里建桥,一定要建一座为中国人争气的桥,一座在世界上拿得出手的世界一流的桥!”

“如今,我们的材料生产能力、装备生产能力、设计能力和产业工人的技术能力均得到大幅提升。就拿港珠澳大桥来说,我们采用工厂化、大型化、标准化、装配化的方式施工,大桥的梁、墩子桩、隧道等都在工厂完成预制后,现场利用大型设备进行吊装对接,完成了桥梁建设高品质、保护环境、安全施工等目标,这在几十年前是无法想象的。”苏权科自豪地说。

 

“新征程”创造“新辉煌”

 

“作为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港珠澳大桥能够充分发挥新基建的标杆作用。例如目前在大桥上应用的传感、通信、计算和分析设备,这些与新基建相关的硬件、软件都可以通过港珠澳大桥的探索实践,反哺至其他基础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环节,并在实践中持续补充完善,实现良性循环。”港珠澳大桥全线通车后,苏权科认为还要发挥好港珠澳大桥的科技创新成果和人才团队的外溢效应。

2022年,我到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任教,就粤港澳大湾区的跨海工程、海上造地工程、海上人居工程、智能交通等开展研究,希望能够更好地运用港珠澳大桥的一系列成果。港科大(广州)采用全新的融合学科的学术架构,这也成为吸引我最终选择这所全新的大学开启自己‘人生下半场’最重要的因素。”

在今天这样一个高度数据化的时代,在桥路工程领域有多年实践经验的苏权科深刻意识到,“聪明的车需要智慧的路,只有把土木工程和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技术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发展新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综合交通、建设‘智慧’的路。”这是苏权科加入港科大(广州)的初心。

近日,苏权科还带领团队提出了智能胶囊式管道运输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架构。该系统利用智能无人驾驶胶囊式小车在管道内运载货物,可实现物流与客流分离,减缓地面交通压力,或实现对特殊或困难地段的穿越,以及不同交通枢纽间快速的物流接驳,有望解决传统轨道和磁悬浮技术应用于地下管道成网难、成本高的痛点。

“现在,我们迫切需要增强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这不仅意味着桥梁的品质要好,还要与未来的智慧交通相对接。未来的‘造桥人’,除了学习修建路桥,还要学习计算机、先进材料等专业,造出更‘聪明’、更‘智慧’的桥。”在苏权科眼中,智能交通是真正互联互通互操作的自主式交通体系。

“全国、全世界还有几十座海峡、海沟等着他们跨越,我相信我们的交通强国建设,一定会扎扎实实走在世界前列。”苏权科表示,他将致力于培养更多的拔尖创新人才、更多的杰出工程师,推进工程师资质国际互认和中国工程师国际化进程,不断提升中国工程师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

 

 

  • 上一篇文章: 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苏权科——创出桥梁界的中国标准

  • 下一篇文章: 华南圭:主持修路十七年,未受一钱之贿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文木:毛泽东是这样看原…[61]

  • 侯外庐西大治校[53]

  • 张岂之:史念海先生的学术…[57]

  • 毛泽东:“应当有中国的李…[59]

  • 张文木:一个纯粹自由主义…[59]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王世真:握紧命运的缰绳[12]

  • 王世真:要做开创性的事[13]

  • “核医学之父”王世真[14]

  • 中国核医学之父王世真院士…[13]

  • 陈达:心远愈知宇宙宽[15]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