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中华英雄 >> 政治家 >> 正文  
  孙中山与济南:相逢铁路强国的梦想       
孙中山与济南:相逢铁路强国的梦想
[ 作者:胡春雨    转贴自:网络    点击数:376    更新时间:2022-06-02    文章录入:admin ]

 

题记:谨以此文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孙中山先生诞辰155周年。

 

一百一十年前,当时针指向了双十重叠的日子,武昌城头一声炮响,炸响了旧中国沉闷的夜空——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爆发。那是一段在绝望中燃烧希望的岁月,是一场民族危机中重振生机的抗争。恢廓的神州大地上,一时风雷滚滚,洪波浩荡,在不过四个月的时间里,终结帝制,肇造共和。十年之后,在津门学界纪念双十节大会上,曾经反对革命的改良派领袖梁启超先生,高度评价了这段历史:“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了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辛亥革命,终将以深刻改变中华文明与历史走向的大事变,写入人类历史的纪年。

天下为公。孙中山先生选择暴力革命手段,只是为了扫清国家进步的道路,因为“国家最大的问题就是政治,如果政治不良,在国家里头无论什么问题都不能解决。”革命唯一的目的是建设,长期以来“中国乃极贫之国,非振兴实业不能救贫。仆抱三民主义以民生为归宿,即是注重实业”。实干兴邦,实业立国,革命怕的就是折腾。于是,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先生审时度势,将临时大总统位置如约让与袁世凯,“我是为革命做大事,而不是为个人做大官,只要对国家有利,我决不计较个人得失。”在孙中山先生看来,真正时不我待的是修建铁路:

“苟无铁道,转运无术,而工商皆废,复何实业之可图?故交通为实业之母,铁道又为交通之母。国家之贫富,可以铁路之多寡定之,地方之苦乐,可以铁道之远近计之。”其中的紧迫性,孙中山先生在贫弱中挣扎的国人算了一笔大账:铁路之利,“即如美国收入十五万万,平均计之,每日四百万,若迟筑十日,则四千万矣。延误光阴,坐弃巨款,岂不可惜!”

在这种超卓见解下,民国元年八月,孙中山先生应邀北上与袁世凯晤谈,率先提出了“大铁道计划”。孙中山先生无疑希望各派力量在共和框架内达成妥协,奋起直追,致力建设。对声望正隆的袁世凯也寄予厚望:“愿君练十万强兵,孙文筑十万公里铁路,共致中国富强”。毅然退出“政界一切关系”,哪怕不名一文,担负起“筹办全国铁路全权”的重任。南下之时,一代伟人与古城济南结下了一面之缘:时任山东都督周自齐热情相邀,孙中山先生复电:“当取道鲁省与诸父老握手欢聚也。”

民国元年926日下午,孙中山先生在渡黄途中,视察了正在修建的济南泺口津浦铁路大桥,在泉城短短两日行程中,利用各种集会宣传铁路强国的主张,在礼节性会见中,不忘与周自齐“磋商兴修烟潍、兖亳各铁路”的具体事宜。毕竟,“今日我国为共和国,应以人民为主体,凡事须求人民之同意,此兄弟对于铁道政策之三事,均须要求我全国父老兄弟之赞成者也”。为计划的展开争取民意支持,向济南人民开示了宏大的建设思想。

铁路建设是孙中山先生毕生关注的焦点,早在上书李鸿章寻求改良的时代,就指出“地球各邦今视铁路为命脉矣”,为了抓住一战后和平建设的机会,孙中山先生提出了著名的《建国方略》,更是形成了“六大铁路系统计划”。那个时代的中国山河破碎,远没有完成政治力量的整合,西方列强从来不愿看到中华民族的复兴,危机仍在重重裂变之中。但这不妨碍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仁人志士,“知其不可而为之”,那个时代的中国人民,同样有追求生存与梦想的权利!“吾人有千秋之业,不在一时获得之功名荣辱也。”其中的思想,成为永远的民族财富,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实践中,愈发闪耀出真理性的光芒。

纵观孙中山先生的铁路建设思想,并非孤立的铁路规划,而是以大政治家的视野统筹国家建设全局,让中国人民搭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复兴号”。在此,谨撮其大要,略举数端:

一、系统设计,科学发展。

在铁路规划及其实施中,孙中山先生试图以铁路为骨干的近现代交通,展开一张“全国四通八达,流行无滞”的路网,依托干线,铺设支线,沟通水陆,从东部沿海到西北内陆,将全国广大地区紧密连接起来。这张大网的终端,分别与东部沿海的北、中、南三大港口相连接,一举改变旧中国“背朝黄土面朝天”的立国之势,让广阔的东亚大陆通过海路走向全世界。尤其注意联通东部发达地区和西部落后地区,“先以沟通极不交通之干路”,实现人财物优势互补,带动全国均衡发展。在实施过程中,根据投资、民意、缓急等实际情况,有步骤、有策略的开展。如今孙中山先生的设想正在实现,现代交通驱动着中国的现代化,整个社会经济文化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让复兴之路不可逆转。

二、开放门户,合作共赢。

历史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共商共建共享才是人间正道。早在辛亥革命时代,孙中山先生就提出“今欲急求发达,不得不持开放主义,利用外资、利用外人”,面对宏大的国家建设,“盖一国之财力有限,和各国之财力则力量甚大矣”。只是对外开放必须建立在维护主权与平等互利基础上:“务期权操于我,而不妨利溥于人”。在那个保守排外,反对借款筑路“四万万人中几有三万万五千万人”的时代,解放思想才能成为时代进步的先导,先进的思想总是改造社会最大的武器。

三、统筹国防,稳定边疆。

最令人诧异的是,孙中山先生规划的铁路,总是把末梢伸向偏远的外蒙、新疆、西藏,在那个积贫积弱的时代,更显得不合时宜。然而里面是一个大政治家最超卓的远见:在辛亥革命的时代,中国面临着最严峻的生存危机,俄国企图将长城以北变成自己的“黄俄罗斯”,英国企图分裂西藏,一旦铁路通往边疆,势必加强与内地经济文化政治的联系,从根本上克服其离心力;一旦四方有变,可以通过铁路迅速投送军队,集中兵力御侮,统筹了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尤其令人叹赏的是,孙中山先生指出,西北铁路系统“实居支配世界的重要位置”,“盖将为欧亚铁路系统之主干,而中欧两陆人口之中心,因以联结。”这些穿透全球的见解,正在西北大开发计划和欧亚大陆桥一步步成为现实。

四、铁路国有,福国利民。

由国家掌握经济命脉,乃中国制度文明的显著特点,与大一统的立国之势相通。早在周代的井田制,汉代的盐铁专营,宋代的榷茶榷酒,在维系社会公平、保障财政收入、避免私人垄断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旦社会陷入分配不均,往往成为时代崩溃的预兆。“试以铁道论之,苟全国之铁道皆在一二资本家之手,则其力可以垄断交通,而制旅客、货商、铁道工人等之死命矣”。故孙中山先生主张“此防弊之政策,无外社会主义”,要“把全国大矿业、大工业、大商业、大交通都交由国家经营。国家办理那些大实业,发了财之后,所得的利益让全国人民都可以均分。”其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脉相承。

“正德,利用,厚生,惟和。”站在济南之南的舜耕山上,遥想孙中山先生一生以为己任的尧舜之道,乃知舜禹时代为中国政治文明留下的,乃一组核心观念:从正己之德开始,到利民之用,让民生温厚,向着小康和大同一路进发,通往和谐社会的彼岸。“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回首一百一十年前的辛亥革命,铁路强国的伟大梦想,一头连着中华文明的传承,一头连着现代中国的开拓,让我们在新的时代打点行装再出发。

 

  • 上一篇文章: 孙中山的“铁路梦”

  • 下一篇文章: 万里与中国农村改革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文木:毛泽东是这样看原…[57]

  • 张岂之:史念海先生的学术…[53]

  • 毛泽东:“应当有中国的李…[55]

  • 张文木:一个纯粹自由主义…[55]

  • 张文木:虚无主义与教条主…[69]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林同济:战国时代的重演[3]

  • 林同奇:“我家才子,一生…[11]

  • 林同济的“道家回归主义者…[12]

  • 不懈追求的学者林同济[6]

  • 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6]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