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民族精神 >> 教育精神 >> 名校名师 >> 正文  
  茅以升工程教育理念的再实践       
茅以升工程教育理念的再实践
[ 作者:西南交通大学校长 徐飞    转贴自:《光明日报》,2016年3月1日第14版    点击数:381    更新时间:2021-03-18    文章录入:admin ]

 

 

2016年是我国一代科学大家茅以升先生120周年诞辰。

茅老毕生以振兴中国的桥梁和铁道事业为己任。抗战前期他临危受命,主持修建中国人自己设计并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钱塘江大桥。在大桥通车仅仅89天时,为阻止日本帝国主义的大举入侵,茅老又亲手炸掉了自己修建的大桥,并在炸桥当晚赋诗明志,表达了“不复原桥不丈夫”的爱国豪情。抗战胜利后,茅老又在很短的时间重新修复了钱塘江大桥。一座大桥,历经14年的建桥、炸桥、复建史,凝结了茅老把一切奉献给祖国的拳拳报国之心。

茅老于1911年考入交通部唐山工业专门学校(西南交大前身)土木工程系,在校学号3931916年毕业总评成绩92分,名列年级第一。1917年,先生作为留美官费研究生考试第一名留学康奈尔大学,1919年成为美国卡内基梅隆工学院首位工学博士,学成后毅然回母校任教。1920年先生回母校,24岁任教授,不到30岁即出任母校第21任校长,是当时最年轻的大学教授和校长之一。茅老回顾自己的读书生活曾说:“这14年的努力,好比造桥,为我一生事业建造了坚实的桥墩。”

茅老先后四度出任母校校长,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执掌母校的4年间,他倾其所有力挽学校于既倒,使交大得以历经十余次辗转数千公里而重回唐山,其对母校的热忱无以言表,而茅老的教学睿思更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先习而后学”

 

茅老一生致力于授业育人和教育改革,尤其对高等工程教育极为重视,最为人称道的当属“习而学”的教育理念。用茅以升先生自己的话说,“习而学”的思想源自《大学》中的“致知在格物”。这正与现代建构式学习理论相呼应。

这种“先习而后学”的思想,在高等教育正在发生根本变革的今天,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关于知识的来源和获取方法,自古以来一直存在着外源论和内源论之争。而综合二者之要义的建构主义则认为,学习本质是个体在已有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建构自己新的知识和理解的过程。因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积极的知识发现者与建构者。

早在20世纪前半叶,先生就已经敏锐注意到高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他指出,教育“使学生处于被动,形成‘填鸭式’教育,并有空谈理论而好高骛远的危险”,因而反对“授课以灌输知识为唯一要义。对于生徒之创造性如何启诱,智力如何发展,个性如何鉴别,多置不问。以致学生受教日深,机械性日重”的教育方法。显然,茅以升先生对“教”与“学”做了深刻的思考,体现了“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如今我校“四维一体”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中强调“知识探究”而非“知识传授”,正是为了推动这种教育理念而做的教学实践。

 

垒石为塔,塔底广则塔顶高

 

作为工程教育家,茅老并未因为关注工程教育而忽视学生的全面教育和培养。他在1981年撰文指出:“学文科的要学理,学理科的要学文。大家都可以学点音乐、美术之类。”他还援引马克思、恩格斯酷爱数学的例子告诫青年人:“要想当专家,首先应当是‘博士’,要想成为某一门知识的专家的同志,千万别把自己的视野限制在这门学科的范围内。”在他看来,“通”和“专”并不存在根本冲突,它们的关系就好比“垒石为塔,塔底愈广,塔顶愈高”。

在这个创新的时代,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做的,不是简单的承袭苏联的专才教育和美国的通才教育,而是探索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把茅以升先生的教育思想落实到教学管理中,做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茅老曾根据多数工程师的意见,把工程师的成功要素归纳为6个方面,并依其重要程度依次排列为:品行、决断、敏捷、知人、学识及技能。我们认为,这些要素的培养过程应当发生在五个课堂之中,即:传统和现行的课堂教学及由此衍生的课下教育方式,是为第一课堂学习;各类文化、科技、文体、社团、公益、兴趣小组等各种课外活动的教育体验,是为第二课堂学习;各类社会实践、实习、实训和义工等各种实践活动的教育行为,是为第三课堂学习;国际化的交互学习,包括树立国际教育理念,建设和使用国际教学资源,开展国际合作办学,营造和体验国际化教育环境,是为第四课堂学习;网络E-LEARNING,即MOOCs课程、易班(E-class)、云学习、翻转课堂等虚拟课堂和网络交互学习,是为第五课堂学习。“五个课堂”协同推进人才培养,其主要目标是构建“价值塑造、人格养成、能力培养、知识探究”“四维一体”的具有交大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核心要素是五课堂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本方法是建立“五课堂”协同融合的、体现培养全过程的培养体系,实现“五个课堂”的全面深度融合。

茅老认为:“许多知识都是互相联系的。要想学得深,在某一方面作出成就,首先就要学得广,在许多方面有一定的基础……有些知识,看起来与自己的专业无关,但学了,见多识广,能启迪你的思想,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习。”他还提出“各生所受之教育,应以知识广阔学力充实为原则”,要“多加涉猎人文学科”,克服“学生所受功课为物质所囿,缺乏陶情养性之文化学科教育,胸襟狭隘,不谙人事、经济、行动、机械等”之陈弊。这是典型的跨学科的教育思想。为加强跨学科培养,我们在茅以升学院先行试点,通过跨学科专业、跨学科课程、跨学科教学团队与跨学科课堂构成打造跨学科教育平台。2015年,在研究性拔尖创新班的基础上,成立了涵盖工科、理科、文科、金融等多个领域的跨学科复合精英班,采取大类招生与大类培养相结合,跨学科学习与个性化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学生根据兴趣及特长选择一个主修和一个辅修专业,从多种专业组合中进行跨学科的学习。2016年,学校会首批建设一批跨学科课程,课程教学团队跨工科、理科、文科、金融等多学以及教学、科研、管理、企业等多领域,课堂构成也由全校各种专业学生构成。

茅老从教期间,经常在课余时间约请同学来自己家里交谈,从无拘无束的谈话中了解学生对课程掌握理解的程度。西南交大成立的第一座书院,就是以老校长茅以升的字命名的——唐臣书院。书院形则一座有书的院子,但其内涵绝非一座具象的建筑,这里浸润着书香、生长着力量、充盈着智慧、弥漫着情怀。学贵得师,教育的真谛应该发生在老师和学生之间。我们希望每一个交大人都能够将茅老宅心仁厚的德行,尽心知性的修为,家国天下的情怀,忠恕任事的作风,求真务实的品格和开拓创新的勇气世代传承。通过书院这个载体,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交流、砥砺攻错畅通无阻,将追求学问、培养品德的过程融入学生的成长点滴之中。

 

 

  • 上一篇文章: 他培养的人都很能干

  • 下一篇文章: 我的老师周光召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文木:毛泽东是这样看原…[61]

  • 侯外庐西大治校[53]

  • 张岂之:史念海先生的学术…[57]

  • 毛泽东:“应当有中国的李…[60]

  • 张文木:一个纯粹自由主义…[59]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王世真:握紧命运的缰绳[13]

  • 王世真:要做开创性的事[13]

  • “核医学之父”王世真[14]

  • 中国核医学之父王世真院士…[14]

  • 陈达:心远愈知宇宙宽[15]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