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中华英雄 >> 科学家 >> [专题]两弹一星 >> 正文  
  “两弹一星”元勋于敏逝世:我一生只亏欠这两件事       
“两弹一星”元勋于敏逝世:我一生只亏欠这两件事
[ 作者:佚名    转贴自:网络    点击数:408    更新时间:2021-03-04    文章录入:admin ]

 

 

昨天,我们看到了一则令人沉痛的新闻。

据新华社引述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的消息,我国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改革先锋于敏,于116日在京去世,享年93岁。

他曾“隐身”长达二十八载,直到1988年,他的名字才得以解禁;1999918日,在中央军委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他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519日,于敏院士获得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在于敏的字典里,报国是他一生的理想,鞠躬尽瘁是他一生的追求。

 

1926年,于敏出生于天津宁河,他的父亲当时是天津的一位职员。在于敏的青少年阶段,正值日本侵华战争,烽火连天的战乱里,他在学习之余,酷爱看书,喜欢问别人为什么,由于性格很安静,很少与人交流,也从未有过特别的运动爱好。

每年暑假的时候,于敏都回不了家,因为没有路费,常常跑到景山顶上去,拿着课本,拿着习题,在那儿乘景山的凉风,大声读着书。他喜欢读唐诗宋词和历史演义,最喜欢看的就是岳飞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其中两句话可以代表他当时的心境:

日本人的侮辱、压迫让于敏当时感到异常愤怒。十二三岁的时候,他刚学会骑车,就找同学借了一辆车到他家去,在路上,突然迎面来了几名日本人,开着吉普车,横冲直撞,冲着他来了,眼看就要撞上了,如果撞上,于敏说他可能就“完蛋”了。从那时候起,于敏下定决心,一定要立志报国。

在他的少年时期里,一面在课本中感受到世界科学的大发展,一面感受着自己的祖国所受的列强欺凌。

1941年,于敏进入天津木斋中学读高中,因成绩优异被推荐转学至耀华中学读高三,在耀华中学以门门功课第一的成绩闻名全校。

1944年,于敏考进了北京大学工学院机电系,但他发现,这个专业并不适合他,强调动手能力的工科,并不适合“心灵手不巧”的他。最终他选择弃工从理,1946年,出于对理论物理的热爱,毅然决然转到理学院物理系,并将理论物理定为自己的专业。

1949年,于敏以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绩,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大学毕业生,并考取了中国物理学家张宗燧的研究生。那时候于敏不知道,他的命运,随着战争时局和国家发展的需求,开始转变,最终实现了他立志报国的理想。

194586日,死亡之神一下子射中了广岛的心脏,美国总统杜鲁门下令在日本广岛投下原子弹。裂变的火球,在上空中生成,全世界第一次知道了这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威力。

1951年的一天,在北大做助教不足一年的于敏,研究生毕业后,被带入到新中国第一个核科学技术研究基地――近代物理研究所,由于表现突出,当时他被我国核物理学家彭桓武和钱三强所器重,希望于敏可以与邓稼先一起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工作。

当时,国内没人懂原子核理论,于敏的研究对于中国来说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

经过几年努力,于敏把原子核理论,分为实验现象和规律、唯象理论和理论基础三个层次,并在平均场独立粒子运动方面,颇有建树。

上世纪50年代,于敏在物理学报上发表了多篇论文,与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结构模型,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与北京大学杨立铭教授编辑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原子核理论专著《原子核理论讲义》。

196012月,我国作出部署,由核武器研究院集中攻关,突破原子弹,同时,原子能研究所先行一步对氢弹作理论探索。

上个世纪60年代,钱三强找到于敏,告诉他,经过上级的批准,让他作为副组长,领导和参加轻核理论组,加入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工作,后来于敏作为氢弹理论负责人参与到中国首颗氢弹的技术工作中。

在当时,美国、英国、苏联都已经成功发射了氢弹,但在中国,对氢弹技术是一穷二白的局面。

氢弹不同于原子弹,它的威力更强,释放的能量要大几十倍,上百倍,牵涉科学、技术、工程等各个方面,学科知识多,内容专业性强,从零开始制造氢弹,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当时谁也说不清楚。

那时,杜鲁门跟艾森豪威尔都曾赤裸裸地讲:

决不能让中国搞氢弹!

但于敏说:“是可忍孰不可忍,我过去学的东西都可以抛掉,一定要全力以赴研制出氢弹来!”

科学救国,制造氢弹,这是当时于敏最直接的想法。

“这次改变决定了我的一生。”于敏说,“中华民族不欺负旁人,也不能受旁人欺负,核武器是一种保障手段,这种民族情感是我的精神动力。”

19641016日,罗布泊一声巨响,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从那个时候起步入有核国家之列。当时,周恩来立即部署,在1968年之前,中国一定要进行氢弹装置爆炸试验。

第二年,氢弹研制方案终于有了进展,为了验证方案是否行得通,上级决定,由于敏带领几十名科研人员,赶赴上海华东技术研究所,利用国内仅有的一台每秒运算达万次的计算机J501进行验证计算。

经过了很长时间的计算和研究,于敏带领团队终于形成了从氢弹原理到构型的基本完整方案,并进行了完整测试。

1967617日,一架战机在新疆罗布泊上空投下一个降落伞,氢弹试验正式开始,空投的330万吨当量的氢弹发生爆炸,蘑菇云随之拔地而起,我国第一颗氢弹空投爆炸试验圆满成功。

这次成功的消息,鼓舞了整个中国人,震惊了世界。因为第一颗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七年零三个月,中国仅用了两年零八个月就成功,成为世界第四个拥有氢弹的国家。

在此之后,于敏仍然投身于核研究过程之中,氢弹须根据实战需要进行武器化并装备部队。于敏接着对氢弹的小型化、提高比威力和核武器生存能力、降低过早“点火”几率等作了优化设计,并定型为我国第一代核武器装备部队。

因从事保密工作,于敏肩负着很大的压力。在于敏忙碌于国家任务期间,经常要神秘外出,家里全靠夫人孙玉琴打理。当于敏完成了时代赋予的使命之后,将整个重心回到了家中。

就像他沉默的事业一样,于敏是一个喜欢安静的人,他曾对身边人说,不要计较有名无名,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无名英雄”。

于敏说,他这一生,最亏欠两件事情。第一个亏欠的就是他的爱人孙玉琴,不幸因劳累过度,于2012年去世,带给于敏莫大的伤痛,成为他终生的遗憾。到临终前,一直都在看与夫人的合照,想起来两人在一起的点点滴滴,睹物思情,用来怀念。

第二个是于敏对孩子们管教太少,儿子于辛小时候对父亲的唯一记忆就是一个字:忙。

“整天待在房间里想东西,很多人来找他。”

女儿于元亦很难觅寻对儿时父亲的记忆,因为父女俩不曾亲昵过。于敏说,他们大概现在也在抱怨着。

但是,于敏对于整个国家的贡献不止于“宁静”,而是一生致力于为国谋策的鞠躬尽瘁。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极高的荣誉纷至沓来,于敏一如既往保持着谦逊。他婉拒“氢弹之父”的称谓。客厅悬挂着诸葛亮的名言:

或许,在他的心中,诸葛亮是一个完人。

 

  • 上一篇文章: 永不落幕的功勋科学家精神——杨嘉墀

  • 下一篇文章: 中国“巨浪一号”总设计师黄纬禄的导弹人生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文木:毛泽东是这样看原…[56]

  • 张岂之:史念海先生的学术…[53]

  • 毛泽东:“应当有中国的李…[53]

  • 张文木:一个纯粹自由主义…[55]

  • 张文木:虚无主义与教条主…[68]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以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夯实文…[10]

  • “碳达峰”“碳中和”:是…[13]

  • 研究益世学问 书写时代华章…[9]

  • 求索人类社会繁荣之路——…[10]

  • 王蒙:文化自信的历史经验…[17]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