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个人精神 >> 有所作为 >> 发展案例 >> 正文  
  郭锐:“钳工状元”的高铁梦       
郭锐:“钳工状元”的高铁梦
[ 作者:佚名    转贴自:半月谈    点击数:384    更新时间:2020-06-10    文章录入:admin ]

 

 

春节,当一列列高铁快捷、安全地运送亿万旅客返家之时,一位钳工心中有说不出的自豪。

郭锐,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山东省钳工状元、全国技术能手,是我国高速动车组转向架装配领域的巧手工匠。从他和他的团队手中装配出的高速动车组超过800列,安全运营里程达到11亿公里。

 

从小向往当工人

 

现年39岁的郭锐,出生于“铁道世家”,他的祖母、父亲都是四方机厂(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的工人。从小耳濡目染,尤其是看着当钳工的父亲经常像变戏法一样制作各种物品,郭锐非常着迷。“我少年时期最大的梦想,就是做一名钳工,比父亲更优秀的钳工。”郭锐说。

在父亲的眼里,郭锐从小就显现出手巧的特点,也是一棵钳工好苗子。他记得,郭锐9岁那年,有一天趁自己不在家,靠几件简单工具,一个上午就用铁皮边角料为家里打了一只铁桶,而且铁皮弯曲、窝边和咬合堪称完美,一点不输市场上出售的产品。

1994年初中毕业后,郭锐对父亲说要报考四方机厂技校,学当钳工。父亲起初不同意,想让他读高中。当时,社会上不少人把当工人与苦、脏、累、挣钱少、地位低、没出息联系在一起。不过,看着儿子坚决的样子,想着他那双巧手,父亲最后尊重了他的选择。

1997年技校毕业后,郭锐被分配到四方机厂液力传动分厂,从事机车车辆的“核心部件”——液力变扭箱的组装、试验工作。

他下决心练一手“绝活”。靠着钻研的狠劲和向前辈同事的虚心请教,郭锐钻研出了一套操作法——阀组端盖长孔研配刮削操作法,按照这一操作法,把镗床加工后的部件再进行手工刮削,大大提高了部件的合格率。

 

燃起高铁梦

 

2006年,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与日本川崎合作,引进200公里动车组项目,郭锐被调入位于青岛棘洪滩的转向架分厂工作。“我很高兴,因为有了更大的舞台。这不仅可以实现我个人的梦想,而且可以为国家发展高铁事业贡献一份力量。那会儿大家都说,高铁搞好了,会成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的一个标志性产品。”

在转向架分厂,郭锐先后从事了200公里转向架构架研磨,200公里转向架正、反装,200300公里转向架落成、试验等工作,先后提出5项装配工艺,获得5项技术专利,解决了多个转向架制造中的技术难题。

高速动车组转向架是动车组的一个核心,不仅承载着列车的整车重量,还承载着列车的牵引及制动,更承载着旅客安全。一列高速动车组转向架,装配的直接相关的部件就有上千个,装配尺寸数据记录有上万个。比如一个简单的螺帽,拧到什么程度都是有讲究的,以保证它既不容易崩裂,也不容易松动。

“外方专家只会告诉你怎么装,但不会告诉你为什么这么装。涉及装配关键技术,更是守口如瓶。”郭锐说,不搞清装配数据、装配关系、工作原理,就等于没真正掌握装配工艺。他决心自己试验摸索,短短两个月时间,他就和同事们突破了多项瓶颈难题,让外方专家惊叹不已。

2007418日,中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开始了,列车整备就绪后缓缓驶出北京西动车所,在场所有人为之欢呼。晚上9点,早已来到北京西动车所的郭锐在等待列车入库检查,看着远处白色的动车缓缓驶入,他思绪万千,眼泪不知不觉从脸庞滑落:“这是我亲手组装的转向架啊!

 

技能大师

 

高速动车组转向架大批量制造后,原来的装配效率跟不上进度需求。为破解这一难题,郭锐和技术团队结合不同车型转向架的装配工艺,组织高技能人才编制了《高速动车组转向架装配作业要领书》,成为指导现场作业的标准性文件。

2009年,公司又从德国购进了直线电机转向架,但是,碰到了钢丝螺套难取出的问题。通过钻研设计,郭锐最后自制了专用工具,十几分钟就可以轻松将钢丝螺套取出来,成为公司的绝招、绝技。后来,他与技术团队还编制了《钢丝螺套施工通用标准》。

像这样的设计、创新,郭锐还有很多。他提出转向架组装落成“四点等高调整作业法”,大大提高了产品质量;他改进380A高速动车组轴承压装工艺,使压装曲线稳定性提高,轴承退卸返工率大幅下降;他设计的轴箱体装配工艺,使生产效率提高了近4倍……

在多个级别的技能“比武”中,郭锐也频频获奖:他多次获得青岛市职业技能大赛钳工第一名,2012年在山东省第四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中勇夺山东省钳工状元;20129月代表山东省参加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获得钳工第7名,成为全国技术能手,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在郭锐的办公室,记者看到奖状、证书几十份,发表的论文十几篇。他谦虚地说:“我只是一个渺小的个体,进行着一些很小的发明或改进。”然而,正是这一个个看似微小的发明创造,在不断为我国的高铁事业添砖加瓦。

  • 上一篇文章: 高铁研磨师宁允展绝技在身确保高铁品质

  • 下一篇文章: 让理想随高铁齐飞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文木:毛泽东是这样看原…[54]

  • 张岂之:史念海先生的学术…[51]

  • 毛泽东:“应当有中国的李…[52]

  • 张文木:一个纯粹自由主义…[53]

  • 张文木:虚无主义与教条主…[66]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以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夯实文…[8]

  • “碳达峰”“碳中和”:是…[10]

  • 研究益世学问 书写时代华章…[7]

  • 求索人类社会繁荣之路——…[7]

  • 王蒙:文化自信的历史经验…[16]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