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民族精神 >> 危机处理 >> 国际危机 >> 正文  
  改变人际交往行为方式不必设时限       ★★★
改变人际交往行为方式不必设时限
[ 作者:柯斯    转贴自:光明日报    点击数:440    更新时间:2020-05-03    文章录入:admin ]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扩散之后,许多地方的人们被迫改变了人际交往方式。这些改变中,居家隔离和限制外出固然起到了外在强制作用,但是病毒借助人际交往传播的事实及其可见且可怕的后果,恐怕是比人为施加的强制更具强制性的力量。在这种强制中,什么习俗、习惯,什么传统、传承,都被动摇和荡涤。一个显著的例子,就是一些将健康者戴口罩视为怪异,以致戴口罩者甚至被歧视的地方,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威胁之下,也改变了长期以来的看法。并且,不仅改变了看法,而且还新设了强制性规范,强迫人们必须戴口罩出行。

  新冠肺炎疫情大范围传播的事实,又一次将人际交往中的行为方式问题突出了出来。从公共卫生的角度讲,不同地方的传统习俗和行为习惯,对公共卫生环境的塑造和形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疫情冲击之下,所有受到疫情影响的人们,都不能不检视自己及其所居住社区、所属族群和所在国家的既存人际交往方式,以改变人际交往行为方式的“牺牲”,来阻断或最小化病毒的扩散和传播。

  417日有媒体报道说,哈佛大学的公共卫生专家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新冠病毒预测的报告。该报告显示,对新冠病毒感染肺炎,“由于没有可用的药物治疗,干预措施主要集中在接触者追踪、检疫和保持社交距离上”。因此,人们可能需要在全球范围内,间歇性地“保持社交距离”直至2022年。报告以数据分析说明,“保持社交距离”和“避免肢体接触”使中国的新冠病毒繁衍数量下降了50%~60%,在深圳这样的大城市,病毒有效繁衍数量估计减少了85%。当然,“长时间的社会隔离很可能会对经济、社会和教育产生深刻的负面影响”。

  从行为方式的角度看,社交距离的行为规范在人际交往方式上的体现,在不同地方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西方许多国家,它是以戴口罩的形式体现出来的。相对而言,这种人际交往方式的改变,所需的社会成本并不大,也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人际关系的实质性内容。在中国,正如人们早在SARS疫情发生就指出过的那样,人们以往在公共场合的一些行为方式,比如打喷嚏不掩口鼻、吃饭张嘴出声口屑横飞、聚餐很少分食等行为习惯,都有改变的必要。

  有探讨西方国家分餐制形成历史的研究指出,分餐制的形成,固然与食物匮乏时家庭内部的餐食计划和分配有关,但其定型并作为习惯传承,的确是历史上暴发流行的瘟疫所致。若此,为此次疫情所改变的人际交往行为方式,还有必要设时限吗?

 

  • 上一篇文章: 同舟共济,为全球抗疫贡献“中国力量”

  • 下一篇文章: 袁隆平:以科技创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文木:毛泽东是这样看原…[57]

  • 张岂之:史念海先生的学术…[53]

  • 毛泽东:“应当有中国的李…[55]

  • 张文木:一个纯粹自由主义…[55]

  • 张文木:虚无主义与教条主…[69]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林同奇:“我家才子,一生…[11]

  • 林同济的“道家回归主义者…[11]

  • 不懈追求的学者林同济[6]

  • 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6]

  • 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5]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