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中华英雄 >> 模范英雄 >> 正文  
  深切缅怀杨进大师!       
深切缅怀杨进大师!
[ 作者:江北 欣钰    转贴自:桥梁杂志    点击数:387    更新时间:2020-04-11    文章录入:admin ]

 

善于博采众长、发挥集体优势的设计师才是优秀的设计师。不刚愎自用,也不搞一言堂,要学会集思广益,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设计师的成长永远不能脱离集体的培育和营养。

——杨进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822日上午,我国著名桥梁专家、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副总工程师杨进,与世长辞。

 

由他负责修复开裂桥墩的武汉长江大桥,巍然屹立在汹涌的江水中;由他设计的西陵长江大桥,留下“神州第一跨”的美名;由他提出设计思路的泰州长江大桥、鹦鹉洲长江大桥,以三塔悬索桥的独特造型,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由其弟子担任总设计师的武汉杨泗港长江大桥、镇江五峰山长江大桥,两座超级悬索桥正在加紧建设,工程总体进度过半,预计2019年建成。一座座大桥,犹如一道道绚丽的彩虹,把长江点缀得格外壮美。

 

一座座大桥,凝聚一代代桥梁人的心血,创造一项项桥梁建设新纪录。

 

杨进,中国现代悬索桥技术奠基人、开创者,从事桥梁工程设计半个世纪,为中国桥梁建设事业填补一项又一项空白。

 

33岁参与修复武汉长江大桥,提出独具匠心的方案,突破了修复难题

 

在中铁大桥院的档案室里,珍藏着武汉长江大桥桥墩改建工程图纸,上面有杨进的亲笔签名。

 

杨进,1930年出生于湖南省衡阳市。1946年,考入湖南省素以数理与体育并重的岳云中学。1949年,因解放大军即将南进,学校决定提前结业。取得高中毕业文凭后,利用暑假时间,在香港考取了广州岭南大学土木工程系,次年8月底进入该校学习。1951年,杨进随所在班级受国家征召赴河南境内参加治淮工程,在白沙水库参加施工管理近10个月,首次亲历工程实践,深受启发。当得知国家正式宣布修建武汉长江大桥时,他萌发了日后要成为一名桥梁工程师的决心。

 

1952年,全国进行院系调整,杨进随系转入新成立的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继续学习,并改读桥梁专业。1953年,他被统一分配到武昌铁道部中南设计分局(现铁道部第四勘测设计院),从此进入了从事桥梁设计的工程领域。1956年,调入北京铁道部大桥设计事务所,随后,大桥事务所并入到武汉大桥工程局,成为下属的勘测设计处。时年28岁的杨进重回武汉,安家汉阳,深感能以进入像大桥工程局这样的桥梁精英团队而万分庆幸,决心奋力创新而对国家与社会有所贡献。

 

1963年,通车7年后的武汉长江大桥07号墩,由于基础不对称下沉造成墩身开裂。修复07号墩迫在眉睫,而处在南北交通大动脉上的大桥,一刻也不能停止通车。如何使这座从轨面到基础深达40米的桥墩,在照常通车的情况下得以改建修复,并万无一失?33岁的杨进提出了“倒砌法”方案。将修建煤矿竖井所使用的“倒砌井壁法”,创造性地运用到桥梁基础施工中来,从而解决了在通车线路上实施桥梁基础改建这一多年来未解决好的难题。两年后,07号墩修复了!

 

禹门口黄河桥架通了,他的“全伸臂拖拉架设法”被编入教材

 

1971年,杨进负责的禹门口黄河大桥铁路钢桁梁安装设计进入架梁阶段了。这是一座单孔桥,跨度144米.比武汉长江大桥单孔跨度大16米。当时,要在这样大的跨度上,把长144米、宽10米、高20米、重2100吨的钢桁梁架设过去,在我国还没有先例。过去一般进行的施工方法是,在江中做个临时支撑墩。但是,禹门口黄河段地域狭窄,水深流急,支撑墩难以立稳,正因为此,才建单孔桥。杨进仔细分析了禹门口的地形特点,经过周密计算,提出“全伸臂拖拉架设法”,这是一个大胆的设想!当时,正当动乱年代,有人赞许,有人担心,有的人劝他说:“象你这样有海外关系的人,就别冒这番风险了,万一钢梁翻到河里,那可真是‘掉进黄河洗不清”。但是,在国家和事业面前,杨进没有考虑个人得失。为了保证架设工作万无一失,杨进天天泡在施工现场攀上爬下,了解情况,解决难题,指导操作。经过28个昼夜的紧张施工。终于把整个钢桁梁连同附加设施拖到了对岸。当巨大的钢桁梁跨过汹涌澎湃的黄河,稳稳当当地放置在两岸桥台时,杨进眼里流出了喜悦的泪花。“全伸臂拖拉架设法”成功了。西南交大曾把这一施工实例编入了教材,赞誉这是桥梁架设的一项创举。

 

新技术至10年后终于重新“开花结果”

 

1973年以后,铁道部与交通部合并,国家提出3年改变港口落后的面貌。在这一号召之下,杨进随当时的大桥局四处进驻连云港工地,受命主持万吨级深水泊位钢板桩岸壁的码头工程设计。当时国内没有相关的技术规范可循,凭着在桥梁工程深水基础中使用钢板桩围堰的一些数据资料的参考,和对钢板桩码头的结构行为的理解,终于圆满地完成了整个设计,码头顺利地投入运营。1975年,杨进又奉命到江阴,主持澄西船厂沿长江的万吨级泊位码头的设计工作,从此他在跨行业设计咨询方面具有了相当的知名度。

 

1976年,一批业内专家极力推动在重建的三茂铁路中的西江、北江铁路公路两用大桥中采用新技术、新结构。杨进主持了两桥的总体方案设计。西江大桥水深流急,主桥采用5×144m连续钢桁梁跨越,钢桁梁上层为公路车道,采用正交异性板新构造,下层铁路面仍为常用的纵横梁系统、钢桁节点采用整体焊接的新技术。上述的两项新结构、新技术至1015年之后才在国内重新分别开花结果。

 

北江大桥主跨原设计为9×64m钢桁梁结构,铁路桥面居于桁中,公路在两外侧各挑出一个车道,1958年在建成水中8个桥墩后即全面停止。时至1980年,杨进面对广东地区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交通繁忙的景象已现,提出将墩帽各向外挑出改成为铁路钢桁梁,公路钢箱梁分别并列一墩之上的平行方案并改善了公路桥面的通行能力。此方案在冲破重重障碍之后,终于获得批准而付诸实施,最早的公路钢箱梁型梁结构在国内终于破茧而出。

 

继北江大桥成果之后,杨进又开始关注西江大桥下部基础结构及施工方案。西江大桥最大的难题是水中4号墩的方案设计。该处水深近40m、覆盖层薄。参照以往的经验,在这样的水文地质条件下修建桥墩,需采用重型沉井施工方案或深水钢围堰方案。这种方案固然可靠,但需要庞大的施工设备,还要浇灌大量的混凝土,在一个枯水季节难以完成;若用直接下沉管柱的方法,由于河床覆盖层太薄,管柱不能深插在河床上,在激流冲击下,定位难以顺利解决,施工难以进行。怎么办?!信奉“随人作计终为后,自成一家始逼真”的杨进决心在前人成功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他查阅了国内外大量技术资料,深入施工现场认真调查研究,打破常规,大胆设计出将沉井与管柱倒置的“井柱基础”这一全新方法。按其外形,杨进给它取名为“深水桥墩双承台钢管柱钻孔基础”。在他和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下,该设计在主河槽4号墩施工中完全获得成功。这一方案使结构要求与施工工艺融为一体,减少工程量约1/3,节省钢材约20%,节约投资近百万元,缩短了工期,加快了施工进度,创造了4个月将1个深水桥墩修出水面的新记录,创造了在水深覆盖层薄和岩质复杂条件下修建桥墩基础的新方案。

 

被国家科委授予铁道部首批6位国家级科技专家之一

 

1982年初,武汉长江大桥第四孔钢桁梁下弦杆被通过的打桩船重撞变形,杆件横向翘曲的矢度达120mm,铁路行车半幅中断。面对如何修复的技术问题,建议大动干戈者众,当时已不在一线的曹桢副总挺身而出,力排众议,主张采用就地冷矫复原贴板加固的方案,并推荐杨进负责方案设计和实施。杨进深受鼓舞,设计出一套自平衡顶架,短期内即将弦杆整复,使大桥恢复了正常行车。前述的武汉大桥07号墩改建方案和西江大桥的双承台基础方案均得益于曹总的坚定支持而被接受。为此,杨进常引孔训“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芬。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窘固而改节”以誉曹总的一生,也经常以此自勉。

 

杨进以其在技术各方面的实绩和表现,于1984年获得国家科委给予他晋升两级工资的奖励,并成为国家科委授予的铁道部首批6位国家级科技专家之一。

 

对不期而来的荣誉,杨进看得很淡;而对不断发展的桥梁技术,他却看得很重。凡是他主持或参与设计的桥,他都力求有新的发明、新的创造,或者新的改进,决不因循守旧。

 

1986年通车的广西茅岭江大桥,在水中主墩基础的设计中,作为设计室负责人的杨进,汲取过去的经验,为适应涨落潮的水文条件、首次在江中墩设计中采用了升降式平台钢套箱方案,比过去的钢套箱更加简便、更加有效,在施工中节省了大量的混凝土。这一方案被后来者广为借鉴。1989年通车的广东潮州韩江桥,是华侨捐资修建的,在海内外影响很大,更求外形美、投资小。杨进反复推敲、构思,决定将主梁设计成下弦为曲线型的全桥多跨联的连续梁,配以扇面形桥墩的桥式,恰似长虹卧波,甚为美观。在结构设计中,不拘泥于一般连续梁都采用箱型断面、就地灌注的方案,采用了拼装式T型断面的连续结构,即上部梁体在预制场预制,与下部基础施工同时进行,待基础工作完成后,将梁体简支安装。然后在梁跨1/4 处进行现浇接缝加连接,转换为连续T型梁。这种方法在国内尚属首次,既保持了主梁结构在吊装过程中受力完全和成桥后一致,大大缩短了工期,加快了施工进度,又节省了工程量和投资。

 

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开创了我国自行建造现代大跨悬索桥的历史

 

1990年前后,广东省交通厅决定在汕头经济特区兴建汕头海湾大桥。海湾上建桥当时在国内尚属首次。特别是汕头地处强台风、强地震区域,潮汐频繁,一度被认为是修桥的“禁区”。杨进以过人的胆识决心勇闯这一技术难关。先是带领一班年轻人承接了为该桥编制“工程可行性报告”的任务。而后,又在19918月中旬设计施工总承包的公开招标中,以明显的技术优势和合理的报价战胜了由多家联合组成的对手而得标。当时国内在建设大跨度斜拉桥方面已广为兴起,桥梁工程界正在形成共识,寻找机会,希望尽快突破自主建造大跨度现代悬索桥的技术。为此业主要求,将原投的虽颇具新意的钢芯梁斜拉桥的主桥方案改变为大跨度现代悬索桥方案,并于中标两个月之后提交正式的初步设计文件。对于悬索桥结构及其设计理念,杨进自在禹门口悬索桥小试成功之后,一直希望能再显身手。值此机遇,杨进信心十足地接受了挑战。继而带领原班人马奋战两月,于10月末正式提交了主跨452m、边跨154m的三跨双铰,预应力砼薄壁箱加劲梁悬索桥方案的初步设计文件,随即在广东番禺接受了以李国豪院士为首的国内27名专家的认真细致的审查。最后专家会总结认为,该桥是我国自建成武汉、南京等长江大桥之后,又一个特大桥建设里程碑的开始。19911217日大桥正式开工建设。19951228日该桥正式建成通车。

 

杨进在该桥的设计与施工过程中,始终坚持其一贯的自主思维和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和广大的参与者一道成功地在强台风、高地震的工程环境下建成了我国首座大跨度现代悬索桥。由他主持设计的汕头海湾大桥,被誉为“桥梁明珠”。

 

审时度势 抓住机遇 填补国内多项技术空白

 

1993年初,三峡工程正式进入前期准备工作,大坝工程指挥部决定,首先要在大坝下游约5km处建设一座跨越长江的公路大桥——西陵长江大桥。桥上设双向四车道和具有通行78t重型卡车的功能。建桥工期力求缩短,以在第一次大江截流之前交付使用为宜。

 

杨进主持了该桥的设计工作。鉴于工期紧迫和桥下水流与航道在横向三次大的变动。杨进运用其所具有的工程实践经验和过人的胆略,审时度势,以充分的论据向业主力荐采用一孔900m跨江的悬索桥方案,最终为业主所信赖而接受。这座在当时被誉为“神州第一跨”的现代悬索桥,于19941月中正式开工,1996810日建成,总工期仅32个月,完全达到了当初的预期。设计中没有因循全搬汕头海湾大桥的成案,而是首次推出“全焊接正交异性板钢箱梁”新结构作为该桥的加劲梁,从而填补了国内在这一技术上的空白,促进了大跨度悬索桥在国内的飞速发展。

 

19959月,在汕头海湾内的汕头宕石大桥设计中展开了一场技术水平的较量。开工之后不久,业主提出要对主桥方案进行优化设计方案的公开竞争。杨进预感到又一次机遇来临,决心突破大跨度斜拉桥方面在国内现存的结构单一重复现象,提出了一套在国内未有先例的采用钢箱梁与预应力砼箱梁共用的混合梁斜拉桥方案。其主要的技术优势表现在改善了全桥的静力平衡,增强了整体刚度和气动稳定性,并创新采用弹性索的纵向约束,有效地降低了高地震的反应力,使两主塔的基础工程量减少近40%。以总工程量和不变单价与原方案对比,该优化方案节约工程费用近2亿元人民币,经专家组评审,该方案以在技术和经济方面的绝对优势而胜出,并在19992月建成通车。

 

“人的一生,总要干几件事”

 

1997年前后,宜昌市决定兴建城区的夷陵长江大桥。杨进不负所托,在一班同行的共同努力下,提出了又一个耳目一新的三塔单索面、预应力砼箱形展翅梁斜拉桥方案。该桥型不仅结构体系与众不同,而且构造简单、用料最省,景观效果十分瞩目。2001年底建成后,成了旅游名城宜昌市一道靓丽风景线。

 

纵观杨进多年从事设计工作的经历,反映出其为人处事的独特风格,那就是既不重复自己,也很少模仿别人。他在与人共事中,无论老少,总是平等交流,重在启发引导,从不唯我独尊。对年青一辈,注重培养其独立处事的能力,促其尽早成才。对中老同行总能融洽相处,展其才华。杨进特别关注单位技术优势的传承和发展,心怀极强的责任感。

 

1994年起,杨进以其在国内桥梁工程界享有的盛誉,应邀参与了江阴大桥、厦门海沧大桥、南京长江二桥等的建设,还是建设南京三桥的技术顾问和苏通长江大桥的特聘技术专家。

 

无论成败利钝均泰然处之的杨进,始终追求实现“人的一生总要干几件事”。

 

 

 

本刊曾就“桥梁建设设计理念的发展”等话题多次采访了杨进大师

 

在《桥梁》杂志的采访中,他提到:“桥梁事业不是单纯的设计和施工,它是一个很完备的产业链。做好一座桥,要有多个行业介入。”

 

谈到关于“桥梁大国”与“桥梁强国”的差距时,杨进大师表示:“很多人认为中国已是桥梁大国,但是否桥梁强国还需努力。我则不那么认为。国外能做的我们也能做,国外不能做的我们也做了,比如我们的大跨高铁桥,世界瞩目。但是我这么说,并非是我们现在就没有缺点。我们目前桥梁界有一个很大的弊端,是时间赶得太紧。往往是项目一定,半年之后就开工,难免粗糙活就出来了。图省事的话就会把老的东西抄一抄,于是粗制滥造的地方就会有。欲速则不达,太求快的话反而会变慢。”

 

“我认为没有十分完美的桥。如果说某一座桥很优秀,也只能说是主要的目标达到了,仔细看都会有毛病。否则的话,我们的技术还怎么进步呢?要有这种不满足于现状、精益求精的心态。”

 

作为桥梁专家,多年来,杨进大师还担任《桥梁》杂志的顾问,为推动中国桥梁技术发展,传播桥梁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桥梁建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杨进大师,走了,仿佛他的音容相貌犹在;

 

杨进大师,走了,留下的一座座桥梁丰碑永存;

 

杨进大师,走了,他的匠心精神将永世传承!

 

愿大师一路走好!

 

 

【公 告】

 

杨进大师遗体告别仪式将于2017824日上午9时在湖北省武汉市玉笋山殡仪馆安详厅举行。

 

(内容根据以往对杨进大师的采访及提供的资料综合整理)

 

  • 上一篇文章: 杨进:中国桥梁界的“爱迪生”

  • 下一篇文章: 著名桥梁专家方秦汉院士去世 曾参与设计武汉长江大桥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陈云:毛主席一个无可比拟…[54]

  • 怀念科学巨匠竺可桢[57]

  • 吕本中:《官箴》[51]

  • 陈立夫直评蒋经国对“台独…[51]

  • 《帝范》全文[54]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任正非:全面提升软件工程…[11]

  • 任总在专委会建设思路汇报…[12]

  • 殷志峰:无为而治[13]

  • 任正非:一个职业管理者的…[11]

  • 关于AI和大模型 工信部、上…[12]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