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民族精神 >> 科学精神 >> 科普播种 >> 正文  
  中国科学院院士孙钧莅临我校讲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孙钧莅临我校讲学
[ 作者:佚名    转贴自:福建工程学院    点击数:467    更新时间:2020-03-07    文章录入:admin ]

 

2010423日下午300,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博士生导师孙钧教授莅临我校,在学术报告厅开展以“与师生们谈谈专业研究及人生感悟”为主题的讲座。此次讲座由校党委组织部部长张剑兴主持,团委书记卢榕炜等校领导出席了此次学术讲座。我院师生也到场参加此次讲座,现场座无虚席。

 

讲座上,孙钧院士就自己的的专业研究与人生感悟展开精彩的讲话,主要有五个方面:主要研究领域、在学科思维方面的一些心得和认识、对研究工作的实践和体会、教育思考与成材之路,最后是点滴人生感悟。

 

孙钧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地下建筑结构与岩土力学专家,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涉及的研究领域众多,长期从事岩土力学、隧道与地下工程学科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开拓并建立了新的学科分支地下结构工程力学,对地下结构粘弹塑性理论、岩土材料流变学和地下防护结构抗爆动力学等学科前沿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承担并完成了近30项“六五”、“七五”和“八五”国家科技攻关、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各种重大工程研究项目,成果应用于生产实际,取得了巨大的技术经济效益。孙钧院士还阐述了其对岩土力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的思考,对若干子学科的主要研究领域进行了介绍,并列出了多年来个人学科研究发展的变化:1949,基础力学;1954,工程结构,桥梁工程;1960,隧道与地下工程;1985,岩土力学与工程。

 

孙院士以岩土力学与工程为例,对在学科思维方面的一些心得和认识进行了梳理。他认为岩土力学与工程是一门既富理论内涵,又具有重要工程实用价值的学科。然而要学好这个学科,我们还需要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这就涉及到了各相关子学科间的融合和渗透,并在其结合点上派生新的学科分支并衍生出新的边缘学科,这种彼此间相互依存,又相互结合的关系将成为未来趋势。孙院士还向在场的师生们提出更高的要求:以研究为目的,不要停止思考!同时要从相关的其他学科中汲取新的思想、新概念和新方法,再结合岩土学科自身的特点,逐步形成学科自身的分析体系,用以研究自身新的问题,不断探索解决岩土问题的新路子,取诸家之长,为我作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孙院士还介绍了各门类软科学的形成和软、硬科学方法相结合的研究途径,鼓励大家开拓学科思维、思路,多创新,多原创,另辟蹊径,对问题的解决,不能就事论事,只求满足一般的工程“可用解”。

 

接着,孙院士谈到了对研究工作的实践和体会。孙院士对研究途径进行了表达并做了详细讲解: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实践又反馈作用于理论,通过反馈作用修正和完善,最终为生产实践所有。实践是检验理论的标准与前提,这是孙院士始终坚持的原则。在多年的工作中,孙院士始终坚持“打开来在看”的原则,坚持科学、严谨的态度,根据实际情况,完善每一个步骤,做好每一件事。

 

对于教育思考与成材之路,孙院士有着自己的想法。孙院士提醒大家:在大学刚毕业的三四年里勤于动脑,珍惜时间,养成好的习惯,积极进取。做学问要点深面广,精读与泛读相结合,边学边创,并以“研究科学”和“科学研究” 为例,指出两者的不同,强调了自主创新的重要性,要不停思考,勇于探索;机遇、才干、环境是孙院士认为成材的三要素,向往成功的人生,要善于抓住机遇,锻炼、培养和增长自己的聪明才干,敢于和善于迎接挑战,努力适应新的环境,德智体全民发展。

 

从主持人的声音中我们听到了对孙老的敬佩尊敬之情。大家不仅感受到了孙老的大师的风采,还有平易近人。孙老和蔼可亲的笑容拉近了大家的距离,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们的心都融化了,以至于学术的味道也变得温和了,现场的师生情不自禁地为孙老报以热情洋溢的掌声。

 

我们非常庆幸见到这样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工程界前辈。他给我们的讲座,让我们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工程就是这样做的,工程师也需要造诣。这个讲座突然显得意义非凡。孙老也曾经这样概括他这一路走来:“金戈铁马,利禄功名,过往云烟散:荣辱不惊,沉迷血海,博泳六十春秋。一生为自我追求而呕心沥血,Never say too old or to late to learn and to do 只图“享受生活”,洋人谓之“enjoy life”,欣何如之!”,这就是一位平凡的84岁老人不平凡的一生。

 

学习先生的治学精神,发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传承老一辈教育工作者的优良品质与道德风范,激励后代学子,推动我国土木工程事业的继续发展,这是我们应尽的责任与梦想。感谢孙老,感谢孙老给了我校师生提供了交流学习的机会,让同学们在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有了更多了解当今工程前沿思想和学术动态,丰富了我们的课余生活。

 

  • 上一篇文章: 访谈孙钧院士:深度剖析隧道频频建,哪些是关键?

  • 下一篇文章: 林同炎——结构计算的奇迹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伯苓“公能”教育思想的…[52]

  • 徐向前军事文选笔记[98]

  • “布衣元帅”徐向前,一生…[78]

  • 大疆创始人汪滔:这世上没…[119]

  • 八年时间,宇树科技如何成…[104]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39]

  • 作之君·作之师·作之亲[36]

  • 张伯苓“公能”教育思想的…[52]

  • 陈毅为中国围棋事业奠基[42]

  • 黄炎培:爱国民主人士建言…[47]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