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民族精神 >> 教育精神 >> 名校名师 >> 正文  
  师徒,技艺传承背后的精神归属       
师徒,技艺传承背后的精神归属
[ 作者:佚名    转贴自:网络    点击数:672    更新时间:2019-09-13    文章录入:admin ]

 

 

中国的传统技艺有着很深的师承文化,在手工艺、戏曲、中医、民间艺术等依赖个人实践经验的领域,其技巧无法通过标准化实现批量复制,往往以师徒之间的口口相传、手手相授来实现技艺的传承和创新。

几千年下来,师承文化在人们心中打下了很深的烙印。

 

 

传绝学,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

 

焦三爷的唢呐、川剧中的变脸、景德镇的瓷器、北京天桥稀罕的戏曲、被现代社会所不齿的硬气功……时代变迁,乱世更迭,失传和即将失传的民间艺术越来越多。

这些绝学的传递,在到处充斥着现代化的社会里,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工厂和机床、流水线与作业员,一条条看似无所不能的工业生产链,却解决不了把绝学从一个人传到另一个人的问题。

不是说技艺有多神秘,也不在于技法有多精巧,只是工业标准下的传习是冰冷的复制品,教会给人的是数据化的量度。而师徒相传则是一把薪火,带着滚烫的温度,带着满载的人文关怀,可以穿越时空的限制。

其实岂止是绝学,凡是对人有高度依赖的技艺想要传下去,科技总显得无能为力。归根结底,还得靠人,还得靠由来已久的师徒传承。

传承就是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具象地说则是从师到徒,千百年积累下来的老办法,让老祖宗们的手艺能在今天也大放异彩。

 

 

传义结,刻进骨子里的东西

 

现代社会,匠人好像渐渐远离了我们的视野。

有什么机构能培养出匠人吗?我们接受着量产化的教育机制,由无数的“流水线教育人员”在我们身上安装着各种零件。学到的都是技,丢掉的全是魂。

没有了魂的匠人,只是技工。

重提匠人精神的回归,一定离不开师徒之间的传承。唯有师承,才能把技能上所凝结的职业精神和情怀传承下去,才能把对于职业的理解传承下去。

师傅传给徒弟的,不止是技艺,而是义,是情。

这是师傅多年的神和韵,血与汗,是骨子里的东西,是任何科技和工具都无法替代的,也是当今时代最稀缺的。

 

 

择徒,眼缘和艺缘

 

求师和寻徒,并不是两人之间的分工合作或一纸契约。师傅和徒弟,彼此互相选择。

首先是眼缘。

择徒是件讲究事儿,一定不能看走了眼。师傅往往看重的是求艺者的内在品质,情投意合、心有灵犀的,便是有了眼缘。看着顺眼用着顺心,算是过了一大关。正所谓“艺不轻授,道不轻传”、“宁缺毋滥”,

其次是艺缘,看对眼了之后也要看你有没有干这行的天赋,适不适合。师傅对徒儿的栽培是倾其所有,若是徒弟没这慧根压根不是干这行的料,那终将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在如今的时代,粗放的大工业生产放缓了脚步,社会的分工愈发精细化。个性化的、底蕴浓厚的手艺正在重回人们的视野。

而手艺传承所依托的师承文化和匠人精神,又有了新的生命力。师徒的互相选择的已不是为了谋生或共赢了,为的是技艺心法的传递,职业精神的延续,精神归属的慰藉,和为自己漂泊的心找到一处可以安放的家。

  • 上一篇文章: 以中华美育精神塑造时代新人

  • 下一篇文章: 师徒传承的精髓是什么?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伯苓“公能”教育思想的…[52]

  • 徐向前军事文选笔记[98]

  • “布衣元帅”徐向前,一生…[78]

  • 大疆创始人汪滔:这世上没…[119]

  • 八年时间,宇树科技如何成…[104]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39]

  • 作之君·作之师·作之亲[36]

  • 张伯苓“公能”教育思想的…[52]

  • 陈毅为中国围棋事业奠基[42]

  • 黄炎培:爱国民主人士建言…[46]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