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民族精神 >> 教育精神 >> 名校名师 >> 正文  
  以中华美育精神塑造时代新人       
以中华美育精神塑造时代新人
[ 作者:马宜生    转贴自:光明网    点击数:350    更新时间:2019-08-31    文章录入:admin ]

 

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使命任务。做好美育工作,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是习近平总书记复信中央美术学院八位老教授时提出的殷切期望。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除了应当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以外,还应当拥有丰富的情感、高洁的情趣、健康的审美力和健全的人格,这有赖于美育的教化之功。

中华美育精神立足于“以美育人”的中华美育思想,主要包含“中和之美”、“礼乐教化”、“风骨”与“境界”等内容。当前,应该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培养和塑造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培养和塑造具有健康审美力的时代新人

 

健康的审美力是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是形成坚定理想信念的巨大的情感动力。“礼乐教化”是培养健康审美力的重要途径。

西周初期,周公“制礼作乐”,“礼乐教化”进入体系化、制度化阶段,其政治功效是强化伦理道德,维护社会秩序。礼和乐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完整有序的社会政治文化制度。作为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政治制度,“礼乐教化”具有调和社会生活各领域和教化育人的重要功能。作为中华美育精神重要内容之一的“礼乐教化”,是含蓄而适当的“中和之美”美育原则的集中体现,是培养健康审美力的重要途径。“礼乐教化”的美育价值体现在:能够提高审美主体的审美对象鉴别力、审美感受力,能够使审美主体确立健康的审美态度,丰富审美主体的生活经验,提高审美主体的文化素养,加强审美主体的思想道德修养。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充分发挥传统礼乐的美育教化功能,使时代新人具有健康的审美力。

 

 

培养和塑造具有“生活的艺术家”特质的时代新人

 

所谓“生活的艺术家”就是以艺术的、审美的态度对待生活、社会和人生,即具有审美的人生态度的人。“生活的艺术家”具有健康的审美观与较强的审美力和创造美的能力,以审美的态度,也就是亲和的态度对待自然、社会、他人与自身。

“生活的艺术家”能够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然。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认为,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是小天地,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所以一切人与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活的艺术家”能够建立审美的自然观,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同时还能够欣赏绮丽旖旎的自然美,不仅能够欣赏风花雪月等自然美景,也能够欣赏蕴含理性精神并以崇高美形态呈现的惊涛骇浪、狂风骤雨、崇山峻岭、大河悬瀑等壮观景象,并从中领悟人生的真谛。

“生活的艺术家”能够以审美的态度对待社会与他人。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人与社会之间、人与人之间应当建立一种和谐的审美关系。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关系是和谐社会诸种关系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和谐社会是人类向往的一种美好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为之奋斗的社会理想。和谐社会的建构主要通过三种途径:法律、道德与美育。法律具有外在强制性,道德具有内在强制性,美育具有内在自觉性。美育的教化功能,可以使人以审美的态度对待社会与他人,可以极大地减少犯罪等社会丑恶想象,摒弃人与人是弱肉强食的竞争关系,以及“他人是地狱”的自然主义和存在主义的社会观,建立人与人是平等友善伙伴关系的人道主义社会观。而人道主义社会观正是中华美育精神和儒家倡导的“仁者爱人”的仁爱精神的体现。

“生活的艺术家”能够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身。个人自身的和谐也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善待自身,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身,可以使人拥有健康的心理、高尚的情操、身心平和,有效防御精神危机,锻炼坚强意志,增强抵抗困难和挫折的能力。

时代新人都应当成为“生活的艺术家”,以“美”的生活态度担当起民族复兴的大任。

 

 

培养和塑造具有健全人格的时代新人

 

“风骨”与“境界”是中国古代美学、美育的两个重要概念,爱国诗人屈原、忍辱修史的太史公司马迁、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忧乐天下的范仲淹,“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都是有“风骨”、有“境界”的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杰出代表,是当今时代新人学习的楷模和榜样。

可以说,“风骨”与“境界”体现着中国古代美学、美育思想对文人士大夫人格操守的审美追求,对今天培养和塑造具有健全人格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的美育价值。

中华美育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以美育人”的教化之功,在今天培养和塑造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事业中,必将焕发出巨大的生命力。

  • 上一篇文章: 斯坦福开学演讲:不要回避挑战自我,不要否认欲望、好奇心、怀疑和不满

  • 下一篇文章: 师徒,技艺传承背后的精神归属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文木:毛泽东是这样看原…[61]

  • 侯外庐西大治校[53]

  • 张岂之:史念海先生的学术…[56]

  • 毛泽东:“应当有中国的李…[58]

  • 张文木:一个纯粹自由主义…[57]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王世真:握紧命运的缰绳[11]

  • 王世真:要做开创性的事[11]

  • “核医学之父”王世真[13]

  • 中国核医学之父王世真院士…[12]

  • 陈达:心远愈知宇宙宽[14]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