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个人精神 >> 交际合作 >> 交际 >> 正文  
  不打不相识       
不打不相识
[ 作者:曾仕强    转贴自:摘自《曾仕强点评三国之道》    点击数:570    更新时间:2018-06-29    文章录入:admin ]

 


                            不打不相识(1)

    一纸募兵榜文,把原来不认识的刘备、关羽和张飞,聚集在一起。果真有缘千里来相会,若是缺乏进一步的互动,岂不是有缘无分,空欢喜一场?关羽因为看不惯张飞卖肉的架子太大,挺身为大家抱不平。引起张飞的好奇,想要试试关羽的本事。刘备热心劝架,终于不打不相识,三人“义”气相投,结为异姓兄弟。
    有机会要好好把握,有时间应该谈一些正经事。好机缘出现时,才不致错失良机。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纷争,并入于秦。秦灭之后,楚汉纷争,又并入于汉。汉和帝继位后,利用宦官势力一举击垮了窦太后与大将军窦建,拉开了东汉末年宦官干政的序幕。其后数十年间,宦官弄权,争斗愈烈,皇位更替频繁,朝政日益衰败。地方豪强横征暴敛,加上连年天灾,致使平民百姓在饥饿与死亡线上挣扎。
    当时巨鹿郡有一人名叫张角,引导众多贫苦百姓高举义旗,高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发起了其势甚猛的黄巾起义。成功网
    幽州太守刘焉响应号召平叛,在城门外贴出了募兵的告示,引来许多人纷纷驻足观看。其中,有三人气宇不凡,一唤刘备,一唤关羽,一唤张飞。关羽见榜文不动声色,刘备却慨然长叹,张飞见状,厉责其不为国出力,何故长叹,刘备不答,长叹一声便走开了。
    集市中,有人在肉摊前要买肉,卖肉的乃张飞的家仆,不肯出售。关羽上前好言相劝,谁知那家仆反刁难说他家主人交待了,肉在旁边的井里,井上有一大石磨,谁能挪开便能尽取井中肉。关羽不屑一顾,衣袖一卷,一声大呵便将石磨举过了头。他将肉分与众人,又将之前买肉人的钱洒在地上,分给了百姓。要点解析
    1、为什么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呢?
这句话如果只是被当做口头禅一样传来传去,并没有多大的意义。同时,如果一个人没有一统天下的概念,也很难体会为什么要这样讲。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能成为泱泱大国,其实跟《三国演义》开头的这句话有很大的关系。

                            不打不相识(2)

    中国人统一的观念,我是从一个英国人口中听到的。他说你们中国幸好有位秦始皇,让你们很早就有统一的概念,所以你们的国家才会这么大。欧美人的观念是分大于合的,认为分比合重要,所以他们的国家都比较小。有时碰到来中国的西方人,问他是哪个国家的,他说是希腊,并且边说边比划:一个很小很小的国家。而我们中国人刚好相反,我们一直抱持合大于分的观念,就连家庭都要比西方大很多,所以我们的国家也必然是一个大国。
    2、宦官干预朝政,是谁的责任?
    皇帝一定要有太监,老爷也一定需要跟班,只有乞丐才是孤零零的一个人。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宦官就是不好,因为我们不是皇帝,不知道宦官的重要性。
    既然宦官取消不了,那他们干预朝政又是谁的责任呢?通常大家都认为小人很嚣张,做了很多坏事情,是他们的不对。然而一件事情的产生是由很多因素共同造成的,如果君子没有宠坏小人,小人不可能得志,如果不是朝廷的君臣有问题,宦官也不可能这样为所欲为,因此单纯地说就是宦官该死是不对的。
    历代宦官干政的事情也不少,谁都知道这是很可怕的。自汉朝以来,宦官干政造成很多的问题,继位的皇帝也不是不知道,可他们为什么还是不断陷入这个泥坑呢?说到底,就是自己没有警觉性。因此一直到清朝,就连专横跋扈的慈禧太后也还是受到宦官的包围。我们看事情要抓住根本,不要老在枝节上纠缠。
    3、小孩子当皇帝合适吗?
    历史上小孩子当皇帝的案例不少,当得好的也不在少数。只要有好的辅政者,小小年纪当皇帝照样可以开创出很好的局面。因此,不见得年纪大当皇帝就好,年纪小当皇帝就不成气候。很多事情跟年龄没有直接关系,主要得看这个人行不行,周围的环境是不是有利。
    4、“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是什么意思?
    我们古人把皇帝称作天子,可见“天”是那些高高在上的人的代名词。“苍天已死”的意思是说当时的朝廷已经衰败,不能替百姓谋求安定的生活了。“黄天当立”则是说既然“苍天已死”,当朝不行,那就应该重新开创一个新的时代,也就是黄巾军所倡导的“黄天”。每六十年为一个甲子,这是我们中国人计算时间的单位。传说每逢甲子年都不利于当权者,所以黄巾军选在甲子年起义,希望借助这个时机能一举推翻当朝,建立一个使百姓安居乐业的社会,从而实现“天下大吉”。
 
 
                            不打不相识(3)

    中国人做事情喜欢讲究名正言顺,黄巾军要起义,必须要有一个正当的理由和号召天下人的说法,才能得到百姓的支持。而有那么多人响应黄巾起义,说明这几句口号的确引起了百姓的共鸣。
    5、同样是看募兵告示,为什么三人反应那么不同?
    同样是看募兵告示,刘、关、张三人的反应却各不相同。其中觉得自己最了不起的就是张飞,他并不了解刘备,也不知道关羽,甚至连自己都看不懂,却还洋洋得意地认为别人都不如自己。看到刘备叹气他就责备道:你叹气又有何用?大丈夫当投军报国才是。虽然他并没有恶意,但是讲出这样鲁莽的话,说难听一点,就是因为他没见过什么世面,还比较单纯幼稚,所以大家后来都叫他莽张飞。
    关羽就不一样了,当时他一个人流浪在外,家也回不去,前途一片渺茫,即使是想去投军,也不知道人家会不会要,所以看完告示也没有什么表情。可见每个人的处境不同,对同一件事情也会有不一样的表现,不能用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别人。
    而刘备就更不一样了,他胸怀大志,可是都二十八岁了,还一点着落都没有。看到朝廷在募兵,他会想自己去还是不去呢?去会怎么样,不去又如何?世道如此混乱,可为什么不见有人出来重整乾坤呢?刘备有这样的愿望,可自己又无能为力,所以只好在那里感慨叹息。
    三个人站在募兵告示前,心思各不相同。刘备从大局着眼,关羽只想到自己,而张飞却老要干预别人。大家从他们现在的表现就可以知道,他们三个人个性不同,未来的发展也会不一样。由表入里,看问题才会更深入一些。6、屠夫不卖肉是什么道理?关羽把肉分给大家,钱也不要,又是什么道理?
    天底下哪有屠夫不卖肉的,可张飞却偏不卖,足见他并不是一般的屠夫。靠卖肉维持生计的人当然会规规矩矩地卖肉,但张飞家里有钱,根本就不靠这肉铺养家糊口。他把肉藏于井内,等待英雄豪杰的到来,若是碰到意气相投的有缘人,大家就比试比试武功,谈论谈论未来,然后再开怀畅饮一番,这才是他看重的事情,也是变相的“挂羊头卖狗肉”。因此当我们看到“理应如此,但居然不是这样”的事情时,应该想到其中必有缘故才对。
 
 
                            不打不相识(4)

    而关羽虽然以卖绿豆为生,但他并没有把赢来的肉据为己有,这才是他的难得之处。要是他在众人的叫好声中举起石磨,然后拿起猪肉就说自己要回家了,所有人都会很失望,那他还不如不去替人出头的好。所以一个人既然准备要表现给大家看,那就要一切为公,既然为公,就不能自己把猪肉拿回去。关羽做得很漂亮,他连一块肉都不要,全都分给了穷人,有钱人买肉的钱,他也一把撒出去,分文不留。换作一般人,可能会说肉我先切一块,大家分其余的,别人买肉的钱也放进自己的口袋,这样就显得太小气了,原先的动机也就被丑化了。
    关羽是个什么样的人物,我们可以通过他这些细小的举动看得一清二楚。他光明磊落,所以大家称他为关公。
    一个人既然准备要表现给大家看,那就要一切为公。
    家仆将事情报与张飞,张飞闻讯,怒气冲冲地来到关羽的摊位前,抓起一把绿豆便捏了个粉碎。关羽问张飞是否存心来找架打的,张飞却说打的就是他,说完便大打出手。关羽也毫不相让,一时间,两人打得不可开交。众人争相围观,一旁的刘备也偷眼观瞧,见这两人武艺非凡,刘备觉得此二人将来或许可以帮助自己成就大业,于是便上前劝架。他将二人的手按住,并表示自己对他们身怀绝技非常钦佩。张飞这才说自己此番是想领教领教搬起石磨的人,并非真的找茬,三人相视而笑。
    张飞请刘备和关羽去自己庄上饮酒叙谈,正逢天要下大雨,刘备和关羽便痛快地答应了。席间,三人边饮酒,边纵谈天下大势。关羽和张飞打算从军报国,刘备却说乱世出英雄,黄巾平定之际,正是群雄崛起之时,二位英雄应当大展身手,何必屈居人下。关羽和张飞对刘备的言谈与见识佩服得五体投地,但刘备此时却话锋一转,委婉地讲起了自己的身世。要点解析
    1、张飞捏碎关羽的绿豆,难道是想报仇?
    从表面上看,张飞的所作所为的确是一副报仇的架势。可是他如果真为报仇,又何必要设这个局,不将猪肉放在桌子上卖,而是投到石井里,去引出英雄豪杰呢?现在关羽果真被引了出来,张飞应该高兴才对,怎么可能要去报仇呢?
可是张飞如果不这样,而是直接上去跟关羽说自己很佩服他,想跟他比试比试武功,看他是不是真英雄,那关羽根本就不会理他。关羽会想,是不是真英雄关你什么事呢,我干吗要跟你比?况且他当时正逃亡在外,并不想惹是生非。这样一来,张飞的目的就达不到了。所以张飞干脆装成找麻烦的样子,抓起一把绿豆,当着关羽和众人的面就捏了个粉碎,从而激怒关羽,达到让关羽跟自己比武的目的。因为一个人只有被激怒了,才会激发出潜能,使出真功夫,否则怎么试得出来是不是真英雄呢?可见莽张飞有时候也挺有计谋的。我们中国人随时都会心生一计,信手拈来便是一些招数,张飞也不例外。


                            不打不相识(5)

    2、用比武的方式来交朋友,合适吗?
    合适不合适不能一概而论,而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如果每个人都这样交朋友,那文人怎么办?不会功夫的人又怎么办?就张飞而言,他的目标是要广交天下英雄,现在好不容易来了一个能把那么大石磨举起来的人,他当然会觉得机会难得。经过一番思虑后,他觉得还是这种方式最适合自己,于是赶来后就激怒关羽和自己动手,结果两人后来真的成了好兄弟。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说这种方式合适不合适,因为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对你不合适的,或许对别人正合适。
    3、刘备劝架,好不好?
    在中国社会,劝架是高度困难的事情。刘备一过去,关羽和张飞都会对他怀有敌意。关羽心想:你是不是跟张飞一伙的?张飞更会怀疑:你们两个想合起来打我吗?说不定两人会不约而同地去打刘备。中国人常常讲,劝架之前一定要先衡量一下自己有没有这个本事,够不够这个身份,能不能来做劝架的人。要是没有本事而又自不量力地盲目介入,只会把局势搞得更乱。
    好在刘备是见过世面的人,自己也有些功底。他走上前去先将两个人的手按住,意思是告诉关羽和张飞:你们不要小看我,我也是有一套的。但是单单这样还不够,所以他又紧接着开口讲话,而且第一句话讲得非常好。他说:二位都是了不起的英雄!关羽和张飞听到这样的话当然会很高兴,自然就松懈下来,对他没有敌意了。如果刘备过去只是用手轻轻一拨,说你们两个打什么?或者用教训的口吻指责他们,说你们也配在这里打架?那关羽和张飞就非打他不可。
    一个人到一个新地方,通常第一句话就决定了自己的成败,但是很多人都不了解也不重视这一点。在中国社会,不开口则已,一开口就能见出高下。从这个角度看,刘备的确是个不简单的人。大家之所以那么喜欢看《三国演义》,就是因为它从一开始就埋下了许多伏笔,能够让看得懂的人好好去体会。
    在中国社会,不开口则已,一开口就能见出高下。
 
 
                            不打不相识(6)

    4、张飞为什么邀约刘、关二人回府聚谈?
    张飞其实早有这个打算:要是有英雄豪杰在此出现的话,我绝不会错过,一定要把他请到家里喝喝酒,聊聊天,倘若志同道合便结交成兄弟。但是,如果只是张飞有这样的准备,其余两人都只想各玩各的,就算张飞请他们去庄上喝酒,他们也未必会答应。而此时,正如中国人常常讲的人算不如天算,老天突然乌云密布,马上就要下大雨了。刘备的草席经不起雨淋,关羽的绿豆也怕被雨水泡坏,所以两人一听张飞的邀请,心想既然生意没法做了,那就不妨随张飞去喝喝酒吧。要是此时还是大太阳,即使张飞邀约,关公很可能说:算了吧,我绿豆没卖完,带回去很麻烦;刘备也可能说:我还有事要忙,还是下次再说吧。那样就完全破局了。幸好老天作美,及时下起了大雨,多个有利的因素凑在一起,便成全了这桩美事。
    5、三人谈些什么,为什么这样?
    三个人好不容易凑到一起,要是大家只是在张飞家中喝酒猜拳唱唱歌,然后云山雾罩地神侃一番,相聚一场没有任何结果,那这种人还有什么出息?完全是在浪费时间,浪费宝贵的生命。刘备他们当然不会这样,三个一见面,谈论的都是国家大事,关心的都是时局演变,都有心为天下百姓尽一份力。虽然三个人的口才和表达方法不一样,但是每个人的心思却是一样的,这一点很了不起。
    刘备早有意要结识这样的英雄豪杰,只是一直没有机会。现在通过这番谈话,他觉得眼前的这两个人正是自己梦寐以求的英雄,于是就盘算着该如何与二人结交。但交浅不言深,这是自古以来大家都懂的道理。中国人如果交情不够,见面总是先打哈哈,而不会谈深入的问题。要是跟没什么交情的陌生人一上来就谈很深入的事,对方会很慌张不说,而且还会觉得莫名其妙,对所听到的话也根本不会往心里去。所以刘备虽然知道机不可失,但也没有开门见山地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而是一边听关羽和张飞怎么讲,一边在心里盘算如何让这两个人对自己产生较深的印象。
    这三个人都是有心有意,而且现在又有了好时机,所以慢慢就产生了一股聚合的力量。否则三个人只是聊一聊,笑一笑,大不了喝喝酒也就散了。
 
 
                            不打不相识(7)

    6、刘备为什么拐弯抹角,不直接自我介绍?
    如果刘备开口就说:二位知道我是谁吗?我是中山靖王之后,血统高贵,身份特殊……关羽和张飞会相信吗?他们肯定会说:你不过是个卖草席的,怎么这么能吹牛?所以,一个人自我介绍的时候,不单要想好自己该怎么说,还要想到对方听了以后会怎么想,摸清楚对方会怎样反应,然后再出手,这才叫做有备而来,谋定而后动。
    刘备这方面的素养很好,他知道一个人穷困落魄到这个地步,怎么讲大家都是将信将疑的。所以他不直接介绍自己,而是说有一个汉室宗亲,一心想上报国家,下安黎民,现已二十有八,却还是一事无成,空怀壮志,心中滴泪。这样的叙述过程深深地打动了关羽和张飞的心,他们都觉得这个人好可惜,同时产生了一种很强烈的心理期待,都很想知道这个人是谁,然后就问刘备此人现在何处。这就叫做“千呼万唤始出来”。然而即使这样,刘备也没有直接说这个人就是自己,而是先跪下来,然后才说就是在下。刘备等于对自己的人生做了一个总结,不由得关羽和张飞不相信。如果一个人说话,使对方产生一种“你怎么不早讲”的感觉,那整个过程就可圈可点了。如果自己讲完了,别人还有疑虑,说“真有这回事?你拿证据给我看看”,那就太失败了。
    关、张二人得知刘备竟是皇室宗亲,又如此地忧国忧民,十分感动,表示愿意追随刘备。刘备想招兵却财力不足,张飞当场表示自己家资颇丰,愿与他共图大事。刘备感激之余,表示自己愿与关、张二人结为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次日,三人便于桃园结拜盟誓,此后,三人开始招兵买马,同心协力共图大业。
    不久,朝廷派董卓、曹操、孙坚等率兵剿杀黄巾军,刘、关、张也领兵前往。董卓作战失利,中箭逃跑,幸好刘、关、张兄弟及时赶到,才免于一死。董卓感激三人,询问他们官居何职,当得知他们只是白身并无官衔后,不但不言谢,反而对他们冷眼相待。要点解析
    1、关羽和张飞为什么这样感动呢?
    关羽和张飞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内心光明,动机纯洁。换句话说,他们都是很单纯的人。这样的人听到一个凄惨的真实故事,一定会用心地去感受,所以他们才会被刘备所感动。换作那些心怀鬼胎、思想复杂的人,对别人的事情漠不关心,当然很难被感动。况且关羽和张飞当时也很想有个人能出来带领他们,在这种心理期待下,他们听完刘备的这番话后,更是觉得刘备就是这样的人。
    当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刘备很会掌控局面,他的那番说辞再加上当时的表情,的确很容易使听的人产生良好的反应。
 
 
                            不打不相识(8)

    2、刘备为什么要求结义?
    有人说是刘备私心很重,因为他这么多年来,知道光靠自己单打独斗成不了大事,所以一直想找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来共同实现自己的抱负。但是他又没有钱,号召不来人,现在看到有两位这样了不起的英雄,而且都深深地被自己所感动,当然要抓住机会和他们联合在一起。
    可是,如果刘备真是出于私心才跟关羽和张飞结义的话,关羽和张飞也不会长时间跟他相处。从刘备往后的一些表现我们可以看出来,他是一个没有私心的人,一心一意为天下的苍生着想,时时刻刻为汉室的中兴而忧虑。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公私兼顾,我们还是可以接受的。
    刘备好不容易碰到这样的机会,于是就想跟关羽和张飞结义。所谓结义,就是几个不同姓的人,因为志同道合而结为异姓兄弟。这样的异姓兄弟有时比亲兄弟还要团结。后来中国之所以流行结拜异姓兄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受桃园三结义的影响。
    3、关羽和张飞为什么要和刘备同年同月同日死?
    刘备和关羽、张飞结为兄弟,说我们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这是事实,三个人年龄不一样,不可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是他后面那句“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是不应该说的。大家同心协力就好了,何必要说同时死呢?就算他动机纯正,没有私心,可反观后面的结局,这样的话是会产生很大后遗症的。如果没有这样的誓约,刘备会有更宽广的路走,整个三国的演变可能会完全不同。可他现在只看到当前,觉得这样的誓言能够增强彼此的凝聚力,却没有想到往后将成为他一个沉重的包袱,压得他动弹不得。所以我们奉劝大家尽量少结义,就算真的要结义,也不要有这样的誓约。就拿关羽来说好了,他说我如果有贰心,就天打雷劈,不得好死,按现在的话说,就是我要是对不起大家,出去就被汽车轧死。其实这就足够了,何必非要说“同年同月同日死”呢?这也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教训。
    4、选在桃花树下结义,好不好?
    显然不好。中国人对不同的花有不同的评价,牡丹是富贵的象征,而桃花就略显轻薄了。当然,他们三人也不是故意选在桃花树下结拜的,只是张飞家的后院就种着桃花,又恰好赶上桃花盛开的季节,所以我们只能说这是天意。这种征兆注定了他们三人会像桃花随着流水逝去一样,结局不会很完美。
    老天爷会照顾每一个人,随时随地给人一些征兆,提醒大家提前去规避不好的结果,这就叫做趋吉避凶,可惜他们三个人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不打不相识(9)

    5、现代社会还需要结义吗?
    刘备那个年代除了政府军外,就只有一些志同道合的民间组织。只要他们不跟政府对抗,不揭竿造反,政府也不会取缔,所以这样的非正规组织非常多。但现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大到各行各业的协会,小到同学之间的联谊会,各种各样的组织已经够多了,实在没有必要再去动结义的脑筋。就算真的要结义,也得具备三个前提条件:第一,大家得是真正的志同道合;第二,大家要完全地出乎诚意;第三,要能够长期坚持下去。否则就是多此一举。
    中国社会,除非实在需要,否则尽量避免结义。
    6、三人营救董卓,反而受到冷眼相待,是什么道理?
    正在董卓被人追赶,性命攸关之际,刘、关、张三人及时赶到,救了董卓一命。当时他们刚刚出来打仗,勇气十足,可以说是逢人便救,即使并不清楚被追杀的是何人,也先救下来再说,并非为了巴结董卓才这样做。可是董卓获救以后,开口就问他们现在官居何职。关羽、张飞同刘备结拜以后都非常守分,并没有回答董卓的问题,因为他们知道只有大哥才有发言权。刘备直言相告,说他们都是白身,意思就是没有身份地位的人。董卓却想:我被你们这些白身所救岂不是很丢脸?要是传出去了那还得了。所以他觉得自己很倒霉,更不会想如何报答刘备等人的救命之恩。
    我们也大可不必觉得董卓没有修养,因为在当时的社会,每个人都这样想,不能单怪董卓一个人。董卓认为自己如果是被一名大将所救,那还情有可原,要是被皇帝派的人救了,那反而是个荣耀。但现在自己是被这些无名小卒所救的,这要是传出去自己还要不要做人呢?这是他当时很自然的第一反应,我们不能用现在的标准去衡量当时的状况。
    其实我们也不妨反过来想一想,如果不是董卓这样瞧不起他们,他们三个人后来怎么会那么愤发图强,拼命要有个身份呢?可见任何事情,只要你往好处想,它就是催人奋进的助力,可是只要你往坏处想,那就是打击自己的压力,甚至还有可能成为一种邪恶的力量。
    因征剿黄巾军有功,刘备被封为了县尉,张飞却为大哥不平。
    一日,督邮巡查至此,得知刘备乃汉室宗亲,立即以礼相待,并含蓄地让刘备交钱去贿赂上面的人。刘备装聋作哑,督邮立改态度要查刘备,却苦于没有证据。侍从建议督邮发布告示,让民众举报刘备。因刘备平日光明磊落,与民秋毫无犯,所以不但无人告发,还有不少人为他愤愤不平。张飞见督邮存心找茬,怒气冲冲地想要去教训他一番,却被关羽一把拉住。
 
 
                            不打不相识(10)

    督邮一无所获,让人鞭打刘备的县吏出气,正好被张飞碰到。张飞大怒,将督邮绑在树上,边抽打他,边细数其劣迹。待刘、关赶到之时,督邮已被打得皮开肉绽。见刘备来到,督邮连声求饶。关羽骂督邮索要贿款,逼害忠良,建议刘备杀了他。刘备教训督邮不该胡作非为,之后便交出官印,辞官而去。此后刘、关、张三人为躲避追捕,投到刘虞帐下,后公孙瓒表刘备前功,刘备这才被荐为别部司马,授平原县令,重整旧日气象。要点解析
    1、刘备担任县令,张飞为什么不满?
    其实张飞也不是计较官职的大小,只是他比来比去,很为刘备不值。同样是为国家效命,凭什么孙坚一下爬那么高,而自己的大哥只得到一个小小的县令之职?
    中国人常常讲:人比人,气死人。如果张飞不跟别人比,而是想他们总算有块根据地了,可以趁机好好发展,将来再慢慢扩大,也不会那么不高兴。可是话分两头,那样想的人其实也是安于现状,将来不可能有大的发展。从某个角度来看,我们会觉得张飞太计较了;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这种情绪其实也是鼓励大家前进的一种驱动力。就像有人对你发脾气一样,究竟是好是坏,就看你怎么去因应。如果你一见他发脾气就害怕,就逃跑,那是没有出息;可是如果你换种心态,自己暗下决心:你越看不上我,我就越要好好做给你看,那就将它化成自己向上的一种动力了。
    2、督邮对刘备的态度,为什么前后不一?
    我们应该从当时的大环境来看督邮的表现,不能简单地责怪他怎么能这样,或着干脆说他该死,那样看《三国演义》就没有意思了。督邮上面也有人跟他伸手要钱,如果他出来巡视一趟,结果两手空空地回去,那他也没法向上交差。所以他不得不想尽办法搜刮下面的财物,这样才有东西孝敬他的上司,这就是中国人常讲的上行下仿、上梁不正下梁歪。督邮夹在当中,也有他为难的地方。当他听说刘备是皇室后裔,马上就表现得很尊敬,可是后来一想:既然有这么高贵的血统,怎么只混了个小小的县尉呢?于是便问刘备。刘备答得很好,说官职不在大小,都是为朝廷效力。可这种话讲起来好听,督邮却不会往心里去。因此他第二次召见刘备时,就说刘备根本是在说谎,并给刘备扣上了一个假冒皇亲的罪名。他这样出尔反尔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让刘备给钱而已。
    3、督邮为什么要百姓告刘备?
    督邮之所以要发动百姓告发刘备,就是因为他自己抓不到刘备的把柄,否则早就直接要挟刘备给钱了。
    督邮让刘备交钱贿赂,但刘备坚决不同意,因为他从没有搜刮老百姓的东西,所以不会拿钱去孝敬督邮。面对督邮的威胁,刘备内心坦然,根本就不放在心上。在这种情况下,督邮也是一筹莫展,因为他也抓不到刘备的把柄,于是只好听从旁边爪牙的主意,动员百姓来告发刘备,因为只要刘备平常稍有对不起百姓的地方,百姓这时候就会站出来揭发。虽然这个主意是爪牙出的,但是最后的后果却要督邮自己来承担。有时候领导是不好,但旁边那些乱出馊主意的爪牙其实更可恶。
 
 
                            不打不相识(11)

    4、张飞要找督邮理论,关羽为什么阻止?
    从这里我们已经可以看出来,他们三兄弟中,刘备是最稳重的,因为他阅历丰富,而且看得长远;张飞对事情看得不深,凡事都急得要命,想马上就有一个答案;关公则介于他们两个人之间,有时急,有时缓。如果三个人都像刘备一样保守,那大家就会进步很慢;如果三个人统统像张飞一样,那很快不是坐牢就是被砍头了。幸好三个人搭配得很好,他们互相协调,互相拉扯,从而得到一个比较合理的平衡点。
    现在张飞见督邮威胁刘备,便心想:你这种狗官,怎么可以这样对我大哥?我大哥哪一点对不起老百姓了?所以他理直气壮地要去找督邮理论。关羽这时没有站在张飞这边,而是拉住张飞不让他去,因为他觉得他们是来帮助刘备成大事的,既然三个人走到了一起,那就应该一切以完成大哥的志向为目标,不能由着性子意气用事。后人之所以把关羽推得很高,就是因为关羽的脑海里时时刻刻有两个字——忠义。对谁忠义?对大哥刘备忠义。关羽觉得既然刘备这个大哥是自己选择的,那他叫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统统都听他的,甚至连自己的性命也是他的。关羽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忠义,为《三国演义》添加了最亮丽的一笔。
    5、张飞毒打督邮,关羽为什么跟着痛骂?
    张飞要去找督邮理论的时候,关羽劝他不能乱来,可是事情一旦发生了,关羽便站到了三弟这边,要打便打,没有什么好怕的。其实关羽这样做是对的,因为如果事情已经发生了,他还骂张飞,那张飞会觉得这个二哥也太不够意思了。可见关公一会儿站在这个立场,一会儿站在那个立场,在其中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协调作用。就像我们中国人常常告诉弟弟,让他不要出去闹事,可是一旦弟弟跟人家打起来,做哥哥的也会挺身而出。就算要骂也是回来再骂,但当时是一定会出手相助的。一个人之所以变来变去,就是因为时间、环境和对象都不一样了,所以非变不可。
    一个人之所以变来变去,就是因为时间、环境和对象都不一样了,所以非变不可。
    6、刘备为什么不杀督邮,只挂官离去?
    如果刘备跟张飞一样说打就打,想杀便杀,那还能成什么大事呢?既然有远大的目标,又想把事情办好,那就不能莽撞行事,恣意而为。督邮再怎么坏,可他毕竟是朝廷的命官,杀了他必然会被通缉,到时候他们三兄弟除了当土匪,恐怕也没有别的出路了,那样的话桃园结义还有什么意义呢?所以刘备此时虽然心里也很气愤,而且程度也不亚于张飞,但他还是克制住了自己的情绪,只是告诫督邮以后不可以这样,然后光明磊落地挂印而去。从他这一系列的举动我们可以看出,刘备处事稳重,善于忍耐,大有前途。
 

  • 上一篇文章: 亲密关系撑起健康人生

  • 下一篇文章: 60句经典的反驳“俗话说”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陈云:毛主席一个无可比拟…[54]

  • 怀念科学巨匠竺可桢[56]

  • 吕本中:《官箴》[51]

  • 陈立夫直评蒋经国对“台独…[51]

  • 《帝范》全文[54]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任正非:全面提升软件工程…[11]

  • 任总在专委会建设思路汇报…[12]

  • 殷志峰:无为而治[13]

  • 任正非:一个职业管理者的…[11]

  • 关于AI和大模型 工信部、上…[12]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