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民族精神 >> 危机处理 >> 危机对策 >> 正文  
  内乱招外患       
内乱招外患
[ 作者:曾仕强    转贴自:摘自《曾仕强点评三国之道》    点击数:695    更新时间:2018-06-29    文章录入:admin ]

 

                                          内乱招外患(1)

    二、内乱招外患
    朝廷由来已久的外戚与宦官争权,形成日愈恶化的内乱。何进位居大将军,又是何皇后的兄长,原本近水楼台先得月,占尽地利。却由于学识、经验都不足,居然听信袁绍的建议,把董卓召入京城。董卓如豺狼,朝廷内乱,招来更为可怕的外患!
    有机会不能把握,有时反而产生恶果。何进为十常侍所杀,便是最为显著的案例。不听好意见,反而接纳不良的建议,才是真正的乱源。一群有地位却没有学识的大臣,误了汉室。
    十常侍见皇上时日不多而继位者又未定,商量着决定拥刘协而杀何进,却被司马潘隐的眼线偷听到。
    董太后与何皇后明争暗斗,见面也是冷眼相对。皇上在作法声中驾崩,董太后一面让十常侍严守皇帝驾崩的消息,一面假发圣旨召何进入宫。
    匆忙进宫的何进被司马潘隐拦下,得之皇帝驾崩,十常侍欲杀他的消息,大惊而回。见计划落空,为保全性命,张让支开蹇硕,与其他几人商议把责任推到蹇硕身上,然后向何皇后求饶以保命。成功网
    何进急回私宅后,召集手下各大臣,欲除十常侍。曹操说宦官势力极大,若计划不周,恐招灭族之祸,何进对此嗤之以鼻。正踌躇间,宫廷传令何进速速进宫。袁绍提醒他宫中禁军都归蹇硕统领,要小心埋伏。曹操也谏言应先正君位,然后讨贼。何进表示赞同,让袁绍披挂开路,自己领诸大臣相继入宫,于灵帝柩前,扶立太子刘辩即位。
    何进向何太后进言想杀十常侍,何太后却说所有罪行是蹇硕一人所为,与张让等人无关,随后让张让等人托蹇硕人头而出。要点解析
    1、十常侍为什么要杀何进?
    如果何进对十常侍没有构成很大的威胁,十常侍也不会动脑筋要杀他。何进是何皇后的哥哥,何皇后正是因为有这位当大将军的哥哥,所以才敢跟婆婆董太后对着干。其实这些都涉及利害关系——皇帝快要走了,留下的问题就是由谁来继位。董太后看中了刘协,而何皇后偏爱自己亲生的皇子刘辩,两个人因拥立的对象不同而开始内斗。
    在这场宫廷斗争中,十常侍将他们的命运押在了刘协这边,所以他们必然要想办法除掉刘辩这个障碍。可见一个人一旦有权有势就要格外小心了,因为很可能会成为别人想要除掉的目标。
    一个人有权有势就要格外小心,因为很可能会成为别人想要除掉的目标。
 
 
                                          内乱招外患(2)
  
    2、董太后和何皇后有什么矛盾,闹得如此对立?
    董太后和何皇后其实有两点相同之处。第一,她们都是女人。在以前的社会,女人要么靠丈夫,要么靠儿子,要想靠自己,那是高度困难的事情。现在她们两个人,一个是儿子快走了,一个是丈夫快走了,所以都要通过拥立新君来巩固自己的势力。第二,她们各有私心。照理说,董太后年纪那么大了,本来没有必要再去干预朝政,可她就是看不惯何皇后的所作所为,想要跟她斗一斗。
    董、何二人立场相同,处境相同,但又尖锐对立,很难协调,这样一来就麻烦了。她们婆媳之间的明争暗斗,使得宫廷里面的两股对立势力也随之恶斗起来。而十常侍夹在当中,无论最后选择倒向哪一边,都只是为了求生存而已。
    面对这种局面,我们很难去论断谁对谁错,因为这跟当时的大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纵然皇帝在临终前立了太子,也无法避免这种局面的发生。
    3、曹操劝何进谨慎,何进为什么不接受,后来又说正合我意?
    何进是个草包,有权势而没有实力。他的危机不在他的权势,而在四个字——得意忘形。
    曹操告诉何进,现在的变动是不可料的,所以一定要小心。但是何进完全不理会,还说哪有那么紧张。别人好意相劝,就算不接受,也应该表面上应付一番,怎么可以当面让人家难堪呢?但是曹操后来说话,何进又说正合我意,可见他这个人讲话太随便,一会儿骂人,一会儿捧人,爱怎么样就怎么样,这便是得意忘形。一个人到了这种地步,恐怕是没得救了。
    其实历史上同样处于何进这样的位置,却表现良好的不乏其人。但何进却因为得意忘形,不听劝阻,树敌过多,很快就遭遇凄惨的结局。人一旦得意忘形,就会高度的危险。但我们放眼看去,现在得意忘形的人很多,应该以何进为戒。
 
 
                                          内乱招外患(3)
 
    4、宦党为什么出卖蹇硕,把所有责任都推在他身上?
    十常侍之间的关系跟刘、关、张结义的性质是完全不一样的。刘、关、张结盟,是意气相投,而非利害关系,他们讲的是道义。可十常侍完全是基于利害的结合,没有理想,没有目标,只求生存,只计得失,相互勾结着做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
    蹇硕是十常侍里面最得董太后信任的人。他平时很神气,别人有什么事不敢跟董太后讲,都唆使他去讲,而且他显然也是十常侍里面的老大。一个人得到别人的信任,既有利,也有弊。利的一面在于,这种信任可以使大家更信服他,更听他的话,他可以借此操纵大家的行为;弊的一面在于,到了需要人顶罪的时候,大家也必然会锁定他,因为他平常最有权势,最受信任,所以对方也最能接受。如果换作别人,何进是不会相信也不会接受的。蹇硕就倒霉在这点上,因而成为了牺牲的对象。
    老实讲,十常侍也是很悲哀的。他们自己不检点,所以才会像一群可怜的小丑一样——看他们爬在地上的样子,还像人吗?他们过的那种日子,简直暗无天日。而董太后和何皇后对或不对也不能一概而论,因为她们总要为自己找一些支撑的力量。十常侍在这其中,一会儿归附这边,一会儿归附那边,完全是一副可怜相。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也难怪他们会出让蹇硕一人去顶罪的馊主意。
    5、何进为什么拥立刘辩?
    这是任何人都能想通的事。刘辩是他妹妹所生,母以子贵的道理,何进当然非常清楚。他心里想,现在自己的妹妹是皇后,如果再让外甥当上皇帝,那妹妹马上升为太后,自己也更加荣耀了,以后就可以为所欲为了。正是因为何进有这样的想法,他才会得意忘形。
    当人处于逆境的时候,还会谨慎一点,但处于顺境的时候,就往往沉不住气了。一旦沉不住气,再叫他谨慎小心,几乎是不可能的。何进这个时候想到的,都是光明的前景,得势的喜悦,好像谁都挡不住他们兄妹今后的为所欲为。但是,老天不一定事事都遂人愿,人有人的打算,老天也有老天的盘算,这点却是何进没能想到的。
    6、何太后主张杀蹇硕而留其他,是什么道理?
 
 
                                          内乱招外患(4)
 

    何皇后因为儿子刘辩当上了皇帝,自己马上升格为太后。此时何进想趁机把十常侍全都杀掉,然而何太后却不赞成这么做。我们应该注意到,一个人的身份、地位以及所处的环境不同,做事难免主观,怀有成见,而这个主观、成见正是足以害死自己的诱因。
    何太后不赞成哥哥的做法,是因为她自有立场。她要想在内宫有好日子过,也需要这帮人左拥右呼地帮助她。所以她几乎是以反对的态度,甚至用教训的方式告诉何进:处理内宫的事情你不如我,不可以这样做。而且,她也料到何进会拿蹇硕问罪,所以马上叫众宦官献上蹇硕的首级,使得何进也一筹莫展。
    张让等人跪地求饶,把责任都推到蹇硕身上,并表示以后愿意听从何进的指使。何太后也在一旁为他们说话,何进只好既往不咎。
    何进领蹇硕人头,告诉大臣谋害他的人已被杀死,袁绍提醒说这是明显的嫁祸于人,宦官势力不除,后患无穷,但何进却主意已定。
    董太皇太后因刘协未被立为皇上,拿十常侍出气。张让献计让董太皇太后来个各行其是,加封刘协和她的哥哥,再来个垂帘听政,董太皇太后闻言大喜。
    何进听到这个消息后,进宫与何太后商谈,让她找机会劝董太皇太后少管朝廷大事。何太后点头同意,设宴请董太皇太后赴席。席间,何太后说我们都是妇人,不太适合参与朝政,并举当年吕后因握重权,惨遭灭门之祸的事例。然而董太皇太后不但不听,还把何太后当年毒死王美人的事情抖了出来。何太后不甘示弱,也揭露了董太皇太后当年是藩妃的事情。董太皇太后说藩妃也是妃,也比她强,何太后却说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董太皇太后说就算是又怎么样,难道你敢杀了我不成?两人不欢而散。要点解析
    1、何进为什么饶恕宦官不加以清除?
    何进并非靠真才实学,而是靠他的妹妹才得以占据高位。他不但优柔寡断,而且常把事情看得过于简单。
    何太后告诉他,内廷的事情自己要比他在行,这些宦官都是先皇留下来的,不能先皇刚刚一驾崩就把他们统统除掉。这些话听起来也有道理。同时,何太后说这些话的时候,并没有称何进为哥哥,而是打官腔,称其为大将军。何进一听只得见好就收,马上表示只需除掉蹇硕就可以了。
    老实说,何太后称何进为大将军,而不是叫哥哥,何进内心的确有些害怕,因为人在涉及利害关系的时候,往往会六亲不认。何太后跟何进虽然是亲兄妹,可一旦有了利害关系,照样会翻脸无情,甚至可以假传圣旨把何进的官职免掉。
 
 
                                          内乱招外患(5)

    2、袁绍屡次建议何进清除宦党,是不是表示他立场十分坚定呢?
    不错,一路看来,袁绍为人有原则,有立场,态度也很坚定。但再往后看就会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一个人,在这个地方表现得可圈可点,把他换个地点和环境,说不定就会乱七八糟。所以我们常常讲,一个人换了座位就换了脑袋,换了立场就会产生不同的观点。袁绍此时不是领导,所以他表现笃定,而以后当了领导,各位可以看到,他比何进还要糟糕,完全是绣花枕头。
    当然,这是后话。现在这么说只是希望大家明白,看人不要看一时,要看长远。不要看他一时的表现,就认为他方方面面都会始终如一。等到他自己当了领导,独当一面的时候,再以那时候的真正表现来论断才比较保险。
    看人不能看一时,要看长远。
    3、董太皇太后为什么要垂帘听政?
    董太皇太后这么做,我们也不能怪她,因为她事先没有想到,何进会冷不防地当众立刘辩为新皇。那她支持的刘协怎么办?虽然她心里一百个不愿意,但孤掌难鸣,所以不敢造次。正当她垂头丧气无计可施的时候,十常侍告诉她,何太后有何进做外援,你难道没有娘家人可以依靠吗?何太后有刘辩,你不是也有刘协吗?刘协难道比刘辩差?听了这些话,董太皇太后很动心,就问十常侍该怎么办。十常侍说,你也可以冷不胜防地宣布立刘协为陈留王,然后垂帘听政,看她何太后能奈你何。人在这个时候,什么主意都听得进去,尤其是董太皇太后平常对整体情况掌握得不是很好,所以更容易让人家说动。
    我们应该记住,人最好没有私心,最好不要完全只想到个人小小的利害关系,否则就会利令智昏——人在利益面前会丧失原有的智慧,变得昏头昏脑,任由人家摆布,最后成为斗争的工具。那是非常划不来的。
    4、何太后劝董太皇太后不要多理朝政,董太皇太后为什么不听?
    董太皇太后不是不听,而是根本听不进去。其实,很多人在这种情况下都是听不进去的。她心想,你有什么资格来教训我,你还不是在为自己的儿子争权夺利?尤其她们对彼此的底细都很清楚,从心底看不起对方,再加上都很激动,当然是话无好话,把以前的老底丑闻统统都挖出来了。在这种情况之下,她们不可能心平气和地谈问题。
    如果她们心平气和,仔细思虑一番,就会明白只有合作才能互利,一旦斗争,最后必将两败俱伤。但她们不够理性,不够冷静,即使何太后讲的话有道理,董太皇太后也是听不进去的,更不可能达成那样的协调。
 
 
                                          内乱招外患(6)

    5、何太后为什么说此一时也,彼一时也?
    我们常常讲,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这句话似乎很寻常,但在此时,却含有警告的味道,分量是非常重的。何太后说,以前先皇尚在的时候,你是先皇的妈妈、我的婆婆,你可以借皇帝儿子的势来威胁我,现在不一样了,我儿子做了皇帝,你要搞清楚这点。
    但董太皇太后没想到这些,她以为此一时也,彼一时也,仍是平常的一句话,心想,这句话谁不知道,还用你说吗?结果害死了自己。
    6、董太皇太后为什么说何太后难道也敢杀她?
    董太皇太后这句话对何太后而言是一种暗示,分明是告诉何太后——你可以动脑筋杀我。她不这样说,何太后或许不会这样想,她这样一提,反而点醒了何太后。
    中国人常讲一句话,叫做心想事成。从这个角度来分析,就更可怕了。因为董太皇太后暗示何太后可以杀她,老天一听,既然这样,那就让何太后杀死你好了。这不是很悲惨的心想事成吗?所以,饭可以多吃,话却千万不能乱讲。多吃几碗饭,了不起拉肚子,一阵子就过去了。而乱讲话,谁都避免不了要承担恶果。董太皇太后只说我不听你的就好了,何必偏偏说难道你敢杀我呢?她这样说对自己非常不利。所以读《三国演义》,应该从里面精彩的对话当中吸取有价值的经验。我们一路看过来,很多人都在乱讲话。何进乱讲,最后死得很惨;何太后乱讲,董太皇太后也乱讲,最后都承担了相应的恶果。
    如果董太皇太后改变观念,承认何太后讲得有道理,但也劝她不要逼得自己无路可走,因为她们其实是同病相怜的——董太皇太后在儿子死后无依无靠,何太后不是也有这天吗?两人如果就事论事,好好协调一下,其实对整个朝廷的安定、百姓的幸福,都是非常有益的事情。偏偏她们从来不想这些,只看到眼前的利益,眼界和格局都太小了。可是她们整天呆在深宫,不是跟太监打交道,就是吆喝宫女做东做西,能有什么见识?可见,是整个体制有问题,不只是她们两个人不对而已。
    翌日,何太后以董太皇太后原系藩妃为由,令其迁往河间。被遣送到河间后,董太皇太后一夜之间头发全白,神情呆滞,继而又收到何进送来的毒酒,无奈之下只好饮而毙命。十常侍听说董太皇太后被何进毒死,分析厉害关系后,决定先除何进。
    袁绍又向何进提议清除宦党,何进说何太后不许。袁绍又建议请江湖之士扫除宦党,何进大喜。但曹操反对请外兵进京,说清除宦党一狱吏足矣,只须剪除元凶,不必尽数除之。何进讥笑曹操乃宦官之后,故而怀有私情,曹操大怒而去。
    董卓上表除宦,众人皆知其恶行,且与十常侍关系密切,所以都反对董卓进京。但何进主意已定,不听劝告。无奈之下,很多人辞官而去。要点解析
 
 
                                          内乱招外患(7)

    1、董太皇太后为什么突然变得那样苍老?
    中国人常讲,人活一口气。气如果泄掉了,整个人就会垮掉。当初,伍子胥一夜之间头发变白,也是如此。现在董太皇太后夸下海口,对何太后说你敢杀我吗?没想到何太后真的来杀她了。明眼人看到何太后命董太皇太后离开宫廷,搬到原封地去,就知道她是要准备动手了。董太皇太后心里也明白,一旦离开宫廷,自己的性命也将不保。
    我们千万要记住,一个人的声势有多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旁边支撑你的力量有多大。坐轿子的人要靠抬轿子的人,才能够轻松愉快地行动。做任何事情,也都需要周围的人把你捧起来,他们多出一点力,多拉你一把,你才可能成事。董太皇太后就没有想到这点。她只是觉得量何太后也不敢把自己怎么样,万没有想到何太后竟来真的了,所以一下子泄了气,突然间苍老起来。
    2、何太后为什么要毒死董太皇太后?
    中国人有一句话,叫做斩草除根。如果只是把草烧掉,明年春天它还会发芽,又会生长。历史上也有很多这样的现象。一个人如果父亲被杀,那他几乎没有别的选择,只有从小勤练武功,然后一生只为一个目标而奋斗——替父报仇。正因为如此,中国人才会那么残忍,要么不杀,要么斩草除根,连小孩都不放过。惨痛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非如此不可。照理说,皇帝被废黜不就行了吗?不行,废黜还不算,一定要杀死才行。哪怕是亲兄弟,一个当了皇帝以后,害怕另一个不服,也要除掉才肯罢休。因为不服的话就会拉帮结派,背后搞鬼,那不是很麻烦吗?
    所以,我们也不能怪何太后,她也是为儿子着想。好不容易当上皇帝,只要董太皇太后一天不死,就有可能结成势力卷土重来。因此何太后一不做二不休,决心斩草除根。但在宫廷里面把董太皇太后杀掉,传出去无法对天下人交代,而董太皇太后一旦离开皇宫,回到原封地,在那个地方下手,大家根本不会知道。可见,董太皇太后的这种命运,几乎是逃不掉的。
    3、宦官为什么还是要杀何进,何进不是对他们很宽恕吗?
    何进此时的势力很大,虽然对这些宦官很宽恕,但他们生活在这股大的势力阴影下,觉得非常地卑微,非常地可怜。他们最要紧的就是能够做一些事情,藉此找到新的可依靠的力量,并且这个力量同样需要借助他们。
    于是,他们想来想去,认为只有把何进除掉,才能够为所欲为。因为何进一天不除,就会跟何太后两股势力结合在一起,他们将无能为力。所以,宦官纯粹为了自己的利害关系,经过再三地密商,决定要把何进除掉。
 
 
                                          内乱招外患(8)

    4、袁绍再度表明清除宦官,何进为什么不依?
    人在处理跟自己没有太大利害关系事情的时候,都很理智,很客观,这就是旁观者清,所以袁绍此时能够比较客观地分析利弊。而何进就是当局者迷了,因为这事跟他密切相关,又顾忌何太后的主张,所以对袁绍的话根本听不进去。而且在他看来,这些宦官也掀不起什么风浪来。在这种情况下,尽管袁绍一而再、再而三地劝他,也无济于事。
    由此可见,人还是要靠自己。别人虽然可以建议提醒,但最后怎么做,以及产生的后果,都要自己承担责任。不管在什么环境,不管居于什么位置,一定要记住,自己要负起最后完全的责任,旁人只能从中协助,给你一臂之力而已。
    5、何进说曹操是宦官之后,妥不妥当?
    何进这样说非常不妥当!相信何进平常也不是这样,他跟曹操关系一直不错,曹操又是一番好意,何进不听就算了,何必这样挖苦人家,刺痛人家呢?人最怕被戳到痛处,所谓痛者愈痛,就是这个道理。何进这种做法,是对自己非常不利的一种表现。他得意忘形,认为我就挖苦你了,你爱怎样就怎样,能奈我何?其实,这样做最后倒霉的一定是何进自己。
    曹操的祖上跟宦官确有关系,虽然这段历史现在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可当时正是清除宦官势力的时候,因此显得尤为敏感。何进可以怀疑,曹操会不会因为祖上跟宦官有密切关系而站在宦官那边?但这种疑问只能在心里想,绝对不能讲出来,因为任何人都受不了这样的诘问。一个人过分伤害别人,最后一定是伤害自己,这句话我们再讲一遍,每一句难听的话,迟早都是回头的箭,最后一定会射伤自己。
    每一句难听的话,迟早都是回头的箭,最后一定会射伤自己。
    6、董卓奉召进军除宦,大家为什么弃官而去?
    如果董卓是突然冒出来的,大家不知道他的底细,可能还不会有这种立即性的反应,因为大家搞不清楚他这个人如何,可以等他来了再说。可现在不是这种情况,董卓臭名昭著,大家听得耳朵都出老茧了。谁都知道他脸上带着笑,心里藏着刀,把这样的人召进来,不是比十常侍更糟糕吗?况且董卓跟十常侍的关系非比寻常,什么人都可以召,怎么可以召他呢?但是,何进糊里糊涂,偏要把他召来。按理说,就算有十个十常侍,何进作为大将军,凭自己的力量也足以清除,可他顾虑何太后的想法,不肯这么做,然后又出这种招数,召来董卓,使事态变得越来越糟糕。
 
 
                                          内乱招外患(9)
  

    群臣心里想,董卓一来,我们根本无法做事,甚至连性命都难保,因此连官都不做了。这些人是有先见之明的,懂得未雨绸缪的道理。此时辞官而退的人,以后都没有受到什么连累,而那些执迷不悟,持有观望态度,想等董卓来了再说的人,将来必将受到很大的牵连。
    十常侍跪求何太后保命,说何进欲引董卓入京杀他们,让何太后宣何进入宫,他们好当面向何进赔罪。何太后中计,依言而行。
    何进手下众人都认为此乃十常侍所设之计,因此劝他不要入宫。但何进却认为不必多虑,连袁绍、曹操之言也听不进去。袁绍等人本欲带兵随何进进宫,但除何进外,其他人都被十常侍拦在宫外。何进一进宫就被十常侍杀害了,袁绍等人见此,立刻杀进宫去。混乱之中,刘辩和刘协被十常侍带走,何太后也被他们所挟持。曹操听闻皇上和陈留王不见了,立即派人去寻找,发现他们二人躲在草堆里。众人还未来得及回宫,就碰到董卓领着部队浩荡进京,相伴左右的乃李儒和李肃二人。见到皇帝在此,董卓下车行礼,言语交谈之间,董卓见刘协说得头头是道,便隐约有了更换新君的想法。要点解析
    1、何太后为什么召何进进宫,难道不重视兄弟的安危?
    何太后当然不会不重视何进的安危,第一,他们是兄妹;第二,他们现在互相利用,互相倚重;第三,她知道自己在外廷事务的影响有限,而皇帝那么小,需要哥哥代为主持局面。因此何太后不可能站在十常侍一边,想要害死自己的哥哥,她只是没意识到十常侍会对何进构成威胁。
    何太后完全没有警觉性,这是非常不好的现象。可这能怪她吗?她长期生活在很小的范围内,根本不知道外面到底是什么状况。可见,中国人以前主张男主外女主内,是有道理的。一个人如果常在外面走动,知道外界的情况,就算以前称为女流之辈,现在叫做女士、小姐、妇女,要主外当然也可以。如果信息很闭塞,只知道家里面的事情,很少跟外界打交道,那最好还是不要参与外面的事情。这只是一个分工而已,并没有轻视女性的意思。
    在何太后看来,董卓进宫就进宫,有什么了不起?却不想她要十常侍去找何进,十常侍为什么找出很多理由,反要何进进宫来。当然,何太后没有这么高的警觉性也属正常,因为一个有高度警觉性的人,不可能只有这么低的利害关系。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知道,一个人见识浅薄,斤斤计较于小事情,警觉性自然很低。
    2、何进为什么坚持要进宫,曹操力劝也不接受?
    这就是何进没有警觉性的又一表现。这种错误,比何太后犯的还要严重,还值得我们注意。何太后让他不要杀十常侍,何进尊重妹妹,自然可以不杀,可是不能完全就没有顾虑了。他应该想到妹妹为什么无缘无故,这个时候召他进宫?他可以推说身体不适,先派人前往打探一下情况再说。可他完全没有警觉性,根本没有防人之心,这种人还有资格辅佐朝政吗?还能办成大事吗?所以,何进丢了性命,却不值得同情。
 
 
                                          内乱招外患(10)
 
    何进是典型的草包,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一个人如果没有相应的实力,最好不要占那个位置。即使得到了高位,也应该多加谨慎,多加小心,而不是胆大妄为。我们有时候笑张飞鲁莽,可他鲁莽有鲁莽的本钱,因为他说打就打,很少碰到对手。而何进没这个本钱,却又鲁莽行事,因此不能跟张飞相提并论,只是幼稚、可笑而已。
    3、何进为宦官所杀,有什么启示?
    何进为宦官所杀,证明了一句话——天下没有不可能的事情。
    何进自始至终都不相信这些宦官敢杀自己,因为有妹妹做担保,何太后曾当面告诫十常侍,他们也都服服帖帖,况且蹇硕也被杀掉了,说明那些宦官是真的想归顺了。既然十常侍已经依附到何进这边,最起码依附到他妹妹这边,他又对他们很宽恕,那他们还想杀他吗?何进当时认为那绝不可能。
    可他没有想到,皇宫的大门一旦关闭,里面的局势就很难掌控了。十常侍中哪怕蹇硕死了,还有九个人,一起拿武器对付他一个人,他又能怎么样?如果换成张飞,管你九个十个,全不在乎,但是何进根本没有这个本事。其实当何进随从的护卫被挡在门外时,何进就该提高警觉,想想为什么要这样?有这个必要吗?但他没有这些想法,所以简直是跟自己过不去。
    4、宦官挟持何太后,皇帝跑到哪里去了?遇见董卓大军是幸或不幸?
    宦官杀了何进,一定会把目标转向何太后,因为只有挟持她,才能够保命。何太后现在成了人质,害怕得要命,可又没有办法。刘协和刘辩两个小孩更是不知如何面对这些问题,只好躲到草堆里去。皇帝做到这个份儿上,也实在是够可怜的。曹操有心搭救何太后,可当时男女授受不亲,他也束手无策。群臣看到小皇帝,顾虑到君臣之礼,也不敢过去碰他,只好跪在那里。
    偏偏这个时候,董卓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地赶到。他看到汉少帝马上下跪,做出一副很有礼貌的样子给大家看。汉少帝此刻根本不会想到,他碰到董卓其实是很倒霉的,因为董卓对他第一印象就不好,就有了把他换掉的想法。因此,眼看着悲剧要发生,可谁也救不了他。这就叫形势比人强,一旦形势造成了,谁都没办法挽救。因此董卓造成这个势以后,皇帝也不能把他怎样。
 
 
                                          内乱招外患(11)
 

    5、董卓为什么要让陈留王代替汉少帝?
    道理很简单。不单是董卓,换成任何人都会想到,要造就对自己最有利的形势,只有一个办法——废旧立新。因为如果立一个新皇帝,他一定会听自己的,但原来的皇帝却不一定。何况现在又有一个绝好的理由:陈留王年龄虽小,可讲话头头是道;而汉少帝呆若木鸡,连一句像样的话都不会讲。这给董卓废旧立新提供了很好的理由。当然,理由都是人找的,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只要董卓想换掉少帝,他一定可以找到许多理由。只是正当与否,那就另当别论了。
    有人认为汉少帝很倒霉,可是如果从长远来看,其实陈留王更倒霉。因为汉少帝痛苦一阵就解脱了,用不着长期受罪。而陈留王后来即位成为汉献帝,忍受了长达二十多年的痛苦折磨,比少帝更加悲惨。所以,幸与不幸要从不同的角度与时段来看才能论定,不是一句话就能讲完的。
    幸与不幸,要从不同的角度和时段来看。
    6、李儒的态度怎么样?
    陪同董卓从凉州而来的部将当中有两个人,一个是李儒,一个是李肃,这二人一文一武,是董卓的左膀右臂。老实讲,如果没有自己的一班人,董卓敢在京师那样为非作歹吗?因此,董卓常常将二人带在身旁,而李儒就是专门给董卓出馊主意的人,这种人就叫做爪牙。李儒歪脑筋动得比谁都快,也非常了解主人的心理,而且很会讲话,可以充分地控制董卓。
    董卓问李儒,我欲废旧立新,你觉得怎么样?李儒马上分析了利弊两个方面。他的做法很高明,因为如果表示赞成,将来就要负全部责任,如果不赞成,董卓当时就可能翻脸。所以,他先说了几个好处,董卓听了很高兴。接着,他又补充了不好的地方,说凡是历代把皇帝拥立起来的,最后都不得好死。可是中国人很奇怪,听到这个十有八九都会说是那些人太笨,我比他们聪明,不会发生这种事。但董卓最终也没能逃脱这种下场。

  • 上一篇文章: 底线与极限——喜马拉雅山地背景中的印度和中国

  • 下一篇文章: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毛泽东和周世钊谈抗美援朝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陈云:毛主席一个无可比拟…[54]

  • 怀念科学巨匠竺可桢[57]

  • 吕本中:《官箴》[51]

  • 陈立夫直评蒋经国对“台独…[51]

  • 《帝范》全文[54]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任正非:全面提升软件工程…[11]

  • 任总在专委会建设思路汇报…[12]

  • 殷志峰:无为而治[13]

  • 任正非:一个职业管理者的…[11]

  • 关于AI和大模型 工信部、上…[12]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