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中华英雄 >> 模范英雄 >> 正文  
  张骞的历史贡献       
张骞的历史贡献
[ 作者:佚名    转贴自:网络    点击数:1943    更新时间:2017-03-25    文章录入:admin ]

    时势造英雄,张骞“凿空”西域的壮举并非偶然,是当时的国情时势所造就。秦汉之际,占据北方草原的匈奴,每当秋高马肥之时,便南下劫掠,严重威胁立国未久的西汉王朝。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汉武帝时代。经历半个世纪,有了进行战争所必需的雄厚物力财力。汉武帝召集大臣商议,决心对匈奴改绥靖为反击,史称“元光决策”。
    恰在这时,汉武帝从受降的匈奴人口中得知,匈奴攻占了河西走廊,月氏人被迫西迁伊犁,非常想与其它部落联合,共击匈奴。汉武帝他敏锐地把握住了这个历史机遇,但派谁去西域联系大月氏人呢?汉武帝下令在全国张榜招贤,正是这个历史性的选择与呼唤,才使张骞脱颖而出,名标青史。
    张骞,汉中城固人,其时仅为品不入流的“郎”,属预备性质的官员。但他曾为武帝伴读,洞悉朝野和天下大事,胸有大志且性格坚毅,办事沉稳敏捷。史书载,他“为人强力,宽大信人”即坚忍不拔、心胸开阔,并能以信义待人事友。看到朝廷招贤令后,他意识到这是为国家效力,也是施展自己抱负的机会,于是毅然揭榜应募出使西域,时年29岁。
    公元前139年,张骞奉命率领百人使团,由一个归顺的胡人堂邑父作向导,从长安出发,渡过黄河进入河西走廊,却不幸被匈奴骑兵抓获,匈奴单于对张骞威逼利诱,还给张骞娶了匈奴女子,生了孩子,留居了十年之久,却“持汉节不失”。张骞趁匈奴不备,带领其妻儿随从,逃出了匈奴王廷。多次遭遇风险都化险为夷,他们终于顺利地穿过了匈奴人的控制区。张骞最先到达的是大宛国(即今乌兹别克斯坦),向大宛国王说明了自己出使月氏的使命,大宛王早就风闻东方汉朝的富庶,但苦于匈奴的中梗阻碍,汉使的意外到来,使他非常高兴。热情款待后,派了向导和译员,将张骞等人送到康居(今塔吉克斯坦境内)。康居王又遣人将他们送至大月氏。元朔三年,张骞游说月氏无果,决心回国。归途中,张骞等人再次被匈奴骑兵所俘,又扣留了一年多。趁匈奴内乱之机,带着自己的匈奴族妻和堂邑父,回到长安,这是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历时十三年。出发时是一百多人,回来时仅剩下张骞和堂邑父二人。虽然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但从其产生的实际影响和所起的历史作用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成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张骞通使西域,使中国的影响直达葱岭东西。自此,不仅现今我国新疆一带同内地的联系日益加强,而且中国同中亚、西亚,以至南欧的直接交往也建立和密切起来。后人正是沿着张骞的足迹,走出了誉满全球的“丝绸之路”,张骞的“凿空”之功,实不可没。况且,张骞还以政治经济的眼光对广阔的西域进行了实地的调查。他不仅亲自访问了位处新疆的各个小国和中亚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和大夏诸国,而且从这些地方又初步了解到乌孙(巴尔喀什湖以南和伊犁河流域)、安息(即波斯,今伊朗)、身毒(即印度)等国的许多情况。回长安后,张骞将其见闻向汉武帝作了详细报告,对葱岭东西、中亚、西亚,以至印度诸国的位置、特产、人口、城市、兵力等,都作了说明。这个报告的基本内容被司马迁在《史记·大宛列传》中保存下来。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对于这些地区第一次最翔实可靠的记载。至今仍是世界各国研究上述地区和国家的古地理和历史最珍贵的资料。汉武帝对张骞这次出使西域的成果非常满意,特封张骞为太中大夫。元朔六年,大将军卫青,两次出兵进攻匈奴。汉武帝命张骞从大将军出入漠北。张骞发挥他有沙漠行军经验和丰富地理知识的优势,“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保证了战争的胜利。事后论功行赏,汉武帝封张骞为“博望侯”。“博望”意味“取其能广博瞻望”。这是汉武帝对张骞博闻多见、才广识远的高度评价。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为日后丝路的畅通以及把远比今日新疆更为广大的西域纳入汉王朝版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张骞的历史贡献也永载史册。
  • 上一篇文章: 大医精诚

  • 下一篇文章: 孙禄堂武术思想初探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大疆创始人汪滔:我欣赏乔…[52]

  • 世界第一的大疆无人机,想…[50]

  • 张文木:关于中国人口问题…[60]

  • 蔡崇信对话张忠谋|面对宏…[57]

  • 任正非:全面提升软件工程…[55]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传…[6]

  • 走向安国、人道与和平——…[7]

  • 张文木:谈文化自信,而又…[14]

  • 张文木:政治人物安危与国…[18]

  • 张文木:诱倒对手的最佳方…[15]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