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个人精神 >> 学习成才 >> 学习方法 >> 正文  
  若有所读:曾国藩论读书       
若有所读:曾国藩论读书
[ 作者:佚名    转贴自:网络    点击数:2397    更新时间:2017-01-23    文章录入:admin ]

 

    曾国藩是晚清名臣,在读书治学方面,他有着非常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十分合理、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历来为后来者所借鉴,尤其是其读书之道,更是影响深远。

    一、读书的目的

    读书人读书都怀抱有一定的目的,“学而优则仕”恐怕是封建时代众多知识分子读书的目的,不过,曾国藩则以之为耻,不屑一顾。他认为,读书的目的有二,一是进德修业,二是经世致用。

    曾国藩认为,“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是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

   “进德”就是以忠孝节悌仁义礼智信为标准和内容,修身养性。“盖人不读书则已,亦既自名曰读书人,则必从事于《大学》。《大学》纲领有三:明德、亲民、止至善,皆我份内事也。若读书人不能体贴到身上去,谓此三项与身子不相涉,则读书何用? 虽使能文能诗,博雅自诩,亦只算得识字之牧猪奴耳,岂得谓之明理之人也乎?”

    而所谓“修业”,就是学习文化知识和诗文作字的技巧,以期能自强自存。曾国藩认为,人各有谋生之路,士人劳心读书,也就是为了“求食谋生”。“农工商劳力以求食者也,士劳心以求食者也”。读书人将来事“食禄于朝”,或“教授于乡”、“或为传食之客,或为入幕之宾,皆须计其报业,足以得食而无愧”。一个人无论从事何种职业,皆须学有专长,兢兢业业,才不致于问心有愧。在得食不得食的问题上,一个人的穷困与显达由天作主,给予或剥夺由人作主,学问精通不精通由自己作主。曾国藩说,我还没有见过学业精通而不能谋生的人,如果象农夫那样真正努力耕种,虽然会有饥馑,但必有丰年;如果象商贾真有奇货可居,虽然会有行情不利的情况,但终会有货畅流通之时;如果读书人真能精通其业,怎么会最终得不到科名呢? 即使最终得不到科名,也能够“令晓文理,在乡能起梏,在外能写信庶不失大家子弟风范”。所以,他常常教育子女“读书不可不多,用功不可不勤”。

    做官固然是读书人的一条出路,但决不是唯一的出路,而且,如果以此为最终目的的话,是不可取的,是值得唾弃的。“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官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 ”他也因此而经常告诫诸弟子侄,读书不能心存科第仕宦。“澄弟每以我升官得差,便谓我是肖子贤孙,殊不知此非贤肖,则李林甫、卢怀慎辈,何尝不位极人臣,舄奕一时,讵得谓之贤肖哉?”曾国藩关于读书的目的,是对“读书做官论”的批判,他虽有其光宗耀祖,显示其“大家风范”的目的,但是,他不希望其子弟成为奢、淫、佚、恶的败家子,期望他们勤于耕读,自食其力;希望他们不为做官而读书,而是作普通的士民,作“明理之君子”,这在中国封建社会是不多见的,在今天亦不失其价值。

    “明德”、“修业”是读书人个人的目的,而真正的读书人是有其终极目的的,那就是经世致用。曾国藩认为读书人不仅应该明理而且应该成为有用之人,应该从书斋走向实际,为国家为社会服务。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正是一个异族入侵、内忧外患、大厦将倾的时代。这次内忧外患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中最深刻、最根本性的一次社会动荡,中国老大帝国的虚骄与强盛维持不下去了,这座几千年的巨大冰山要解体了。在这种深刻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面前,曾国藩大力提倡经世致用的学说,强调知识分子读书应该与民族的命运、国家的前途紧密相连。首先, 读书就应读有用之书。《史》、《汉》、《通典》、《资治通鉴》等,是经世之书,鉴古可以观今,所以他特别好读。其次,知识分子应该面对现实,重视社会现实问题的研究。他学古文,学理学,学训诂,学经济,他并非满足于做一门学科的学者,也并非想做一代博学多才的通儒或能吏,而是希望用自己的知识去报效国家和社会。第三,读书不应局限于古人,要放眼于当时和国外。他说,“余于本朝大儒,自顾亭林之外,最好高邮王氏之学”,对同时代的安徽桐城派文化也很欣赏。他坚持每天读徐继- 的《瀛环志略》和魏源的《海国图志》,了解世界各国的情况,与中国的第一位留美学生容闳多次交谈,了解和吸收西方文化,为后来兴办洋务运动,开启近代化的大门奠定了知识的基础。

    二、读书的方法

    曾国藩自己好读书,并竭尽全力教育其子侄读书学习,他以书信的方式阐述了他的关于读书学习的思想。首先,读书之人,要有志、有识、有恒。“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者则断不甘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读书人要立志,“人苟能立志,则对贤豪杰何事不可为?”“我欲为孔孟,则日夜孜孜,惟孔孟之是学,人谁得而御我哉? 若自己不立志,则虽日与尧舜汤周同住,亦彼自彼,我自我矣,何与我哉?”而且立志则要立圣人之志,对其六弟因屈于小试而发牢骚之事,认为不可取,“笑其志小而所忧之不在”,并指出“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其其所忧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也,以德不修不讲为忧也。”

    人贵有志,但更贵有恒。曾国藩认为,“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所谓有恒,就是要坚持不懈,年年、月月、日日如是也。曾国藩一生宦海戎马倥偬,但他仍勤于读书,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这三件事情,没有一日间断,这种坚持不懈、锐意进取的精神,实在是令人钦佩。

    曾国藩认为“有识”才“不敢以一得而自足”。“古人书籍浩如烟海,人生目光所能及者,不过九年牛之一毛耳。”谁也无法穷尽。因此,“知书籍之多而吾所见者寡,则不敢认一得自喜。”曾强调要想“有识”,则“最要虚心”,他说他的朋友中不乏“美材者”,但这些人往往恃人傲物,自认为老子天下第一,目空一切,最终落得穷困潦倒而毫无长进。

     其次,读书之人,不可死读书本,须讲求方法。研读曾国藩的著作、家书,可以发现,在关于读书方法上,他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思想。首先,他认为,应该根据自己的学习任务,确定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有的人读书,无论是什么书都只随便翻翻,高兴看的时候就看,不高兴看的时候就将其抛开。还有的人则无论什么书都要从第一个字看到最后一个字。这两种方法很显然都有不可取之处。曾国藩认为读书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在学习的初级阶段,主要任务在于迅速摄取信息,读书时就要速点速读,不能句句求熟。曾国藩在教导儿子曾纪泽读《汉书》时说,“每日至少亦须看二十叶,不必惑于在精不在多之说。每日半页,明日数页,又明日耽搁间断,或数年而不能毕一部。如煮饭然,歇火则冷,小火则不熟,须用大柴大火乃易成也。”在学习的高级阶段,温习巩固,目的在于消化和领悟。所以读书时就应该慢读精思。据此,曾国藩把读书分为看和读两种,即泛读和精读。“看者涉猎宜多、宜速;读者宜主讽咏宜熟、宜专。看者‘日知其所亡’,读者‘月无忘其所能’。看者如商贾趣利,闻风即往,但求其多;读者如富人积钱,日夜摩挲,但求其久。看者如攻城拓地, 读者如守土防隘, 二者截然两事, 不可缺亦不可混。”其次,读书不要死记硬背。读书要理解记忆,不可机械地死背。曾国藩认为,读书记性好或坏并不足虑,“所虑者第一怕无恒,第二怕随笔点过一遍,并末看明白。此却是大病若着实是看明白了,久之必得些滋味,寸心若有怡悦之情,则自略记得矣。”第三,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有些人记性好,有些人则悟性高,那么在读书时则必须用不同的方法,否则效果就不好。纪泽“读书记性不好,悟性较佳。若令其句句读熟,或责其不可再生,则愈读愈蠢,将来仍不能读完经书也。若蛮读蛮记蛮温, 断不能久熟, 徒耗日工而已。”

    第三,读书要有选择,要读有用之书。人生短暂只有数十载,要读的书则浩如烟海,要研究的问题也是各种各样,如果不是有所选择,到死恐怕也会无所作为:“往者..书籍之浩,著述者之众,若江海然,非一人之腹所能尽饮也。要在慎择焉而已。”曾国藩认为,在读书做学问的过程中,如果一个人毫无边际地乱翻,没有系统,没有目标,最终是不会有精深的心得体会的,终其一生也将不会有所成就的。所以他特别强调,一定要有所选择。至于择书标准,其一应“先务乎其大”,即要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来读。“吾意读总集不如读专集。..学诗须先看一家集,不要东翻西阅。” 其二,要选择其规矩言行、修身养性、终生受益之书。“须熟读小学及五种遗规二书。”这就是说,读书要有所选择,有主次之分。其三,要对症下药,择人长补己短。“注疏亦难领会,尔可暂缓, ..尔明春将胡刻文选细看一启蒙,一则含英咀华,可医尔笔下枯涩之弊..”这里,曾国藩是将读书与写文章联系起来,读书若能领会书中之奥妙,由言见意,由文知艺,吸收古书之精华,则能以文养文,医治自己文章之弊病,而使自己笔下之文润泽丰美。不过,曾国藩所讲的有所选择,是要在广博的基础上的选择。首先要广泛涉猎于经史子集,奠定较为深厚的知识基础,然后在此基础上,专一经或专一史。

    三、读书的意义

    在读书与劳动、读书与环境、读书与休息、娱乐的关系问题上,曾国藩也有非常深刻的论述,至今看来仍有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

    首先,关于读书与劳动的关系。
    曾国藩认为,“以耕读二者为本,乃是长久之计”,并且提出“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八字家规。这就是要求家中子弟一面读书,一面参加劳动,一定不能脱离生产,并且规定得相当细致。1854年8月11日他告诫其弟弟:“子侄除读书外,教之扫屋,抹桌凳、收粪、锄草,是极好之事,切不可以为有损架子而不为也。”“吾家子侄半耕半读,不许坐轿,不许唤人取水添茶等事,其拾柴收粪等事,须一一为之,插田莳禾等事,亦时时学之,庶渐渐务本而不习于淫佚矣。”[1曾国藩位及朝臣,时时念念不忘要他的子侄坚持在读书的同时,身体力行,做一些劳动,这不只是防止官宦子弟骄奢淫逸,“戒傲、戒惰,保家之道”,而且也阐述了读书与劳动的关系,读书是明理长知识、走上仕途为国为社会服务的一条途径,但是绝对不可以轻视劳动,否则就会成为“骄纵不自知”、五谷不分、四体不勤的无用之人。这些于当今家庭独生子女的教育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由于实行计划生育,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望子成龙,希望子女读书有为,却忽略了对子女的劳动观念、自理自立的能力的培养。结果,不说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就连最基本的生活起居都无法自理。因此,探讨曾国藩半耕半读的思想,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确处理好读书与劳动的关系尤为重要。

    其次,关于读书与环境的关系。读书环境是指影响读书者读书的所有的外界力量和因素。环境的影响、环境的潜移默化作用是很大的。对此,曾国藩也有很深刻的认识。曾在致诸弟信时说:“兄少时天分不甚低,厥后日与庸鄙者处,全无所闻,窃被茅塞久矣,及乙未到京后,始有志学诗古文并作字之法,亦洎无良友,近年得一二良友,知有所谓经学者、经济者,有所谓躬形实践者,始知范、韩可学而至也,马迁、韩愈亦可学而至也,程、朱亦可学而至也。” 在乡间局促之地,人的思想和眼界都被严重的蒙蔽,亦难以找到良师益友,所以曾国藩支持诸弟离开乡间到省城读书,而且强调择师选友一定要审慎。择师的标准是要“品学俱优、勤严并著”且要“善讲善诱”。选友则要求道德、学问能够与自己“互相质证”、“互相切磋”,以“匡己之不速”,这样,“明师益友,重重夹持,能进不能退也。”读书的环境,良友益友的启发和指导影响是很大的,但是曾国藩不是一个环境决定论者,他认为,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读书者本人。如果读书者本人志向远大,目标坚定,“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能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静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

    第三,关于读书与休息、娱乐的关系。读书是一件苦差事,它既消耗脑力又消耗体力,有时也可能会有厌倦烦躁的感觉。所以拥有强健的身体,处理好读书与休息、娱乐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劳动是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体魄的一个重要途径,所以曾国藩始终要求其子侄半耕半读,不得脱离劳动。至于休息与娱乐,曾国藩亦有非常精辟的论述。“吾望尔兄弟殚心竭力,以好学为第一义,而养生亦不可置之第二。”中国古代有“悬梁”、“锥骨”等勤勉读书的故事,它们作为一种求学的精神固然可嘉,但是从高效率的角度来看,并不可取。只有劳逸结合,才有旺盛的精力,读书学习才有效率。所以,曾国藩教导其子女“读书用心,亦宜检约,不使太过。”“每日须有静坐养神之时,有发愤用功之时,一张一弛,循环以消息之,则学可进而体亦强矣。”用工不可拘苦,须探讨些趣味来”。读书要想能长久坚持,“然须有情韵趣味,养得生机盎然,乃可历久不衰。若拘苦疲困,则不能真有恒也。”

  • 上一篇文章: 人生最大的捷径是阅读一流的书

  • 下一篇文章: 犹太人的高效读书法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菜根谭》原文[52]

  • 大疆创始人汪滔:我欣赏乔…[58]

  • 世界第一的大疆无人机,想…[55]

  • 大疆无人机默默崛起背后的…[53]

  • 张文木:关于中国人口问题…[65]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棋事》专访周星增:建围…[6]

  • 建桥集团董事长周星增:天…[5]

  • “杨家匠”造桥记[6]

  •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传承…[6]

  • 不懂战略退却的人,就不会…[6]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