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专题 >> [专题]习近平思想 >> 正文  
  重温习近平关于传统文化的三句话         
重温习近平关于传统文化的三句话
[ 作者:萧伟光    转贴自:科学网    点击数:752    更新时间:2016-10-03    文章录入:admin ]

 

 

传统文化是站稳脚跟的根基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北京大学龚鹏程教授指出:“全世界其实只有中国人过节,西方人不过节。”龚教授认为,“西方的那些叫做‘纪念日’,它是纪念某一个日子。我们现在常常把过节跟纪念日混为一谈,其实不是的。”如果将“过节”的“节”特指“二十四节气”,那么,西方确实不过节,因为“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文化所独有的。

20065月,“二十四节气”作为民俗项目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4月,文化部正式启动将“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工作。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到2005年中宣部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再到2007年国务院决定将清明、端午、中秋、除夕列入国家法定节假日,不难看出,中国政府希望能够从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弘扬入手,化导中华儿女重情重义,将中华大地变成巨大的情义磁场,潜移默化地增强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凝聚力,推动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社会伦理道德建设,为中国稳立世界打好根基。

 

重视发扬传统家庭美德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在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习近平极为重视家庭建设,极为重视唤醒国人的“传统家庭美德”。在刚刚过去的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花了大段的篇幅发表了以上论述。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一切的德性都从孝敬父母涵育,一切的善行都从孝敬父母起步,这就是中国人为何极为重视孝道的根本原因之所在,《孝经》所谓“夫孝者,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国史大家钱穆先生从中西文化对比的视野下指出:“西方人必须有教堂,教堂为训练人心与上帝接触相通之场所。中国人不必有教堂,而亦必须有一训练人心使其与大群接触相通之场所。此场所便是家庭。中国人乃以家庭培养其良心,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也。故中国人的家庭,实即中国人的教堂。中国人并不以家庭教人自私自利,中国人实求以家庭教人大公无我。”

“家庭即教堂”,这是与基督教对比下的说法,与习近平强调的“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异曲同工。

贵阳孔学堂、武汉大学郭齐勇教授前几天在《人民日报》理论版上发表的文章《汲取“忠孝节义”中的正能量》中指出:孝是最基本的爱心,儒家的仁爱不限于爱亲,而是以这种天伦之乐作为生命之爱的最初体验,以此为养育人性之起点,进而推己及人。

家庭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孝心是“养育人性之起点”。正如习近平所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世间的纷纷扰扰,我们都可以默默忍受,而无家可归的失魂落魄,想来就忍无可忍。齐家治国平天下,家是我们的出发点;落叶飘飘终归根,家是我们的归宿处。不孝之子,如何期待他忠于民族和国家?不孝之子,如何期待他续写历史和文化?

对祖先的祭奠是家文化和孝文化的表现形式,这种形式在清明时节尤其凸显。在杨柳依依、百花争妍的清明时节,一捧泥土、一束鲜花、一柱清香既是对逝者的追思,更是对家族的感念。在这个时刻,寻根祭祖、感念祖宗、是寻找归属、认同文化、饮水思源、返璞归真显得格外重要。

 

传统文化孕育文化自信

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习近平积极引导国人过好传统节日,这是增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重要体现,是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

北京大学楼宇烈教授不久前在《人民日报》理论版上发表的文章《增强中华文化的主体意识——从“仁者自爱”说开去》中指出:在儒家看来,一个有仁德的人一定是自爱、自尊、自立的人,而一个真正自爱、自尊、自立的人一定会推己及人,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样,他就会爱人,也容易赢得他人的爱。儒家的这一理念对我们今天增强中华文化主体意识很有启示。

当今世界,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之势前所未有,西方强势文化深刻影响甚至侵蚀着一些欠发达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如何保持和增强自身的文化主体性,成为这些国家和民族最关切的问题之一。对于中华文化来说也是如此:如果没有主体意识,就有可能被其他文化侵蚀甚至同化,沦为“文化殖民地”。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提倡增强中华文化主体意识,就是要做到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是中国人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家园,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只有坚持并不断增强中华文化主体性,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吸收异质文化的有益养料,滋润、丰富和繁荣、发展中华文化。

我们并不“妄自尊大”,所以我们开放包容、大胆吸收西方节日;我们也不“妄自菲薄”,所以更要理直气壮地大力弘扬我中华之传统节日。这应当是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在传统节日方面的具体体现。

 

 

  • 上一篇文章: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 下一篇文章: 只有政治体制改革 才能有效遏制腐败特权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文木:一个纯粹自由主义…[51]

  • 张文木:虚无主义与教条主…[56]

  • 冯友兰:对于人生问题的一…[81]

  • 冯友兰:人生术[57]

  • 冯友兰:哲学与人生之关系…[74]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一位土木工程师的人文情怀…[3]

  • 我的波兰祖母华罗琛[3]

  • 在故纸上,与祖父华南圭不…[4]

  • 光谈梁陈方案不行,还有个…[6]

  • 华南圭和他开创的中国近代…[4]

  •  
     相 关 文 章
  • 家庭就是中国人的教堂[696]

  • 家庭是中国人的教堂[734]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